油画:升值曲线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股票市场或者邮币卡市场难有跨年度行情,持续几年只涨不落的大牛市更是见不到。2003年艺术品市场火热了一年,于是今年春拍的最大悬念顺理成章地是艺术品价位能否继续上涨,火爆场面能否持续?其次的悬念则包括谁能打破自己的拍卖纪录,以及油画等现代绘画作品能否在国画一统天下的状况下找到自己的空间。

国内几大拍卖公司开锣之前,香港的佳士得(CHRISTIE’S)的春拍似乎预示着一个更火热的场面等在前面。4月26日举行的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拍卖,132件拍卖品的总成交额为2.23亿港币,创下佳士得该项拍卖历年来的最高纪录。其中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纹棱口洗以4094万港币成交,打破明代青花瓷器拍卖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20世纪华人油画更有破纪录的表现,老一辈画家廖继春和常玉的两幅静物精品均创了他们个人油画拍卖的纪录,整场油画拍卖成交4700万港币,比估价高出两倍。

廖继春和常玉是一个是台湾地区本土画家,一个是海外画家,均是西画东渐中的前辈人物,其作品的价位一向排在华人油画的第一梯队。同层次的,也就是油画精品能拍到300万港币以上的还有陈澄波、徐悲鸿、林风眠和朱沅芷等,这是一年前《拍卖年鉴》综合十年来拍卖价格总结出的规律,现在,油画价格再上层楼,价格也要相应上浮了。投资油画在大陆艺术品拍卖中一直处于等而下之的地位,大部分拍卖公司甚至没有油画专场,现在,继去年夏天的一个高潮和秋天的相对沉寂后,油画拍卖似乎找到了感觉,平稳而坚实地摸索出一条独立的道路了。

华辰春拍上,油画雕塑专场全场71件拍品,成交62件,成交率达到87.3%。从成交率上已经比瓷器玉器的55%、邮票钱币的58%和总成交率的62%都高出一截,甚至与国画不分伯仲。成交价最高的是徐悲鸿早期的作品《月夜》,115.5万元的成交价,高出低估价一倍。吴冠中的《江边古木》40万起拍,价格升到94.6万元才告成交。年轻一代画家的作品中,艾轩的《小英子》一路拍到了66万成交,创造了艾轩作品拍卖行情的最高纪录。嘉德一直是油画拍卖的重头,油画及雕塑专场总成交额突破2000万元,成交比率达84%。尚扬创作于1981年的《黄河船夫》以187万元的价格成交,创尚扬作品的拍卖最高价。靳尚谊的《女人体》以121万元成交,也打破了他作品拍卖的纪录。

油画:升值曲线0

分析这几位建国后代表画家的价位变动,就可看到近年油画投资的轨迹。有统计资料的1994年来,靳尚谊最初两年的绘画每平方尺是十余万元,随后降低到10万元以下,去年今年飙升到二三十万,尚杨参拍不多,2000年每尺不足万元,这次春拍,或许是大尺幅巨制的原因,每尺将近4万;艾轩的绘画状态平均,且几乎年年参拍,拍卖成交率也高,应该有一定代表性。1994年到2002年间,作品价格基本在每尺20000~30000元间徘徊,随后开始突破,4万、6万,今年春拍则是9万元。这是今年3位打破了个人成交纪录的画家的统计,可能没有典型性。不妨把学院派也是“文革”后的几位代表人物的拍卖价格做一旁证,杨飞云去年秋拍前价格基本在每尺3万元以下,去年秋拍为4.2万,今年春拍为3.6万;夏俊娜几年前还在几千元的价位,前年开始飙升,现在已经突破2万元;忻东旺1996年出道时是2000元,现在已经到1.6万元。当然这些都是拍卖市场成功的画家,不能完全说明勾勒油画投资变得普遍的事实。但嘉德春拍,油画平均成交价在20万元以上却是以前没有的。

中国油画从最初的百年前第一代油画家到西方学习到解放后向苏联学习到改革开放后再次向西方的古典绘画学习技法,走的几乎是百年学习的道路,也正因为此,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对写实主义,或者勉强对印象派钟爱有嘉。学习状态创作出的作品很难有成熟的表现,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油画的水平和国画相距甚远,艺术品投资者也对油画缺乏兴趣。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状况总将改观,油画也将在艺术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实以写实作品为投资主流的状况在其他国家也发生过,尤其在投资收藏的起步阶段,美国也是在1913年“军械库展览”后,现代艺术的收藏才逐渐成为主流。成熟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古典类和现代类有着各自不同的收藏群体。在我国,这种局面还要复杂,第一,国画和油画投资的界限,第二,古典和现代作品的界限。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写实的、古典的和现代的艺术投资。嘉德总结出今年春拍的特点是,大量新买家的介入对油画价格有了一个新的定位;买家收藏的方向相对多元化,以前主要集中在老画家的作品上,现在则相对均匀地分散在老画家、学院派画家、当代画家以及反映“文革”题材的作品上。另外,一部分收藏古董和书画艺术品的藏家也把视线转向了油画市场,催生了这一相对现代的艺术品类的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