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G”的妖娆世纪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符号“G”和格鲁瓦笔下的各式女人妖娆了大半个世纪
2004年3月31日,当这位95岁的老人在罗马去世的时候,意大利画家比亚乔蒂说:“20世纪的时尚记录史死去了”
“曾经激动的心情和丰富的情感都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远去,而只要作为人们文化生活记录的招贴还存在,所有这些将会得以保存下来。”
美国著名设计艺术大师菲尔·瑞斯拜克说过的这句话,对于活了95岁的格鲁瓦本人,还有他对20世纪影响深远的招贴绘画作品,都是最妥帖的注脚。在时尚界,还没有一个名字像“勒内·格鲁瓦(Rece Gruau)”这样,能同时带给人色香味俱全的曼妙联想。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管是他的招贴画,还是时装画,总在画面醒目处注上名字的第一个大写字母“G”,外加一颗星,符号“G”便和格鲁瓦笔下的各式女人一起,妖娆了大半个世纪。它和巴黎的丽都(Lido)夜总会连在一起,说起康康舞,人们不可能想不起他笔下《丽都舞女))美艳动人的轻羽霓衫。它和法国香水连在一起,广告《红色之吻》,“Dior小姐”一只纤手,一把红唇,几笔便见幽香袅袅。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曾经自傲地宣称,女人最好的衣服是情人的手臂,而没有情人的女人,还有伊夫·圣洛朗。法国一位画家说,这句话如果用在格鲁瓦身上,可以改一改:活在20世纪的巴黎女人,最好的镜子不是情人的眼睛,而是格鲁瓦的线条——没有人能够美过他笔下的女人,那种优雅和妖娆是流动的,就像香水的若有若无,简洁中充满了奢侈和张扬。
以描摹巴黎女人和巴黎时尚闻名的格鲁瓦,其实是意大利人。父亲身为意大利伯爵,母亲是法国贵族,在这种华丽的家族氛围包裹之下,女性在他看来,从来就是高贵和难以捉摸的影像。格鲁瓦从15岁开始绘画时装,为米兰时装杂志Lidel作设计。1936年他定居法国,进军巴黎高级时装和广告界。巴黎是广告招贴画的发源地,从1860年开始法国画家就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形式,19世纪末期的一些画家更为此创造了各种风格。格鲁瓦曾谈到Nabis派对他的深刻影响。这是一个1891年成立的画派,Nabis来自希伯来语,是“先知”的意思,它的成员受画家高更的影响很大,追求色彩和造型,尽管1899年就慢慢解散了,但从他们身上,格鲁瓦找到了马奈的色彩,波纳尔的装饰风味,还有劳特累克的戏剧和舞蹈世界。1947年,经过《时装》、《费加罗画报》和《哈泼时尚》等著名时尚杂志历练之后的格鲁瓦,为Dior香水设计了首张广告,在巴黎一炮走红:红与黑,线条,东方式的大量留白,这些要素成为他此后的创作标志,无可替代。而他对劳特累克的向往和追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为“丽都”创作的演出招贴画中被展现出来。格鲁瓦之于“丽都”,就像劳特累克之于“红磨坊”。“红磨坊”在1889年开业之后,劳特累克和当时众多的艺术家一样,被它的疯狂和风情所吸引,为它设计了许多招贴画。画上的康康舞女们眼波流转,舞姿撩人,贴满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红磨坊”红得发紫,他自己也声誉日隆。而“丽都”通过格鲁瓦的魔幻表现之后,同样人气急升,变得和“红磨坊”不相上下,格鲁瓦的广告绘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声名,成为巴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990年以后,80多岁的格鲁瓦依然倾慕着永恒的女人,继续为法国的时装杂志作广告设计,并到世界各国举办个人作品展。2000年,巴黎广告博物馆揭幕,开馆展览便以格鲁瓦为主题。观众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女人,香水味道在画廊里飘动,和格鲁瓦的“Dior小姐”经久围绕。
20世纪广告招贴绘画的先驱人物
1895年12月,一个叫萨姆尔·宾的商人在巴黎普罗旺斯街开办了一家画廊,他是日本艺术的鉴赏家,这家画廊便以经营日本艺术品为主,并展示当时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画廊被取名为“新艺术”(L’Art Nouveau),这一名词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影响了整个欧洲。德国、苏格兰等地的新艺术风格主要在建筑和市内设计上体现,而法国本土则以招贴画创作为代表。19世纪末,作为艺术中心的巴黎吸引了世界各地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频繁的演出为这个时期的画家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巴黎成为新艺术招贴画最繁荣的地方,现代招贴画便是从这里开始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招贴画还没有脱离绘画,其风格深受此时法国各种绘画流派的影响。后印象主义的色彩,象征主义的神秘,对女性身体的爱慕,都成为新艺术招贴画的特点。从19世纪到20世纪,几位大师的承接和拓展,使得招贴画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不断完善,并在格鲁瓦的笔下达到巅峰——
乔尔斯·查尔特(Jules cheret,1836~1932):法国画家,是他发现了现代商业性招贴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其招贴画直接继承了法国洛可可艺术的传统,擅长描绘衣着华美的贵族妇女,色彩亮丽,画面有浓郁的世俗情趣,成为对商业性招贴画的准确定位。1893年他为舞蹈家洛伊·弗勒画的海报,薄色块和弧形笔触所制造的动感,成为后来人仿效的灵感来源。
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既是后印象派画家,也被视为法国现代招贴画在艺术和商业上成熟的标志。在他留下的招贴画作品中,有大量戏剧和舞蹈演出海报,尤其以红磨坊的海报画撩拨巴黎的大街小巷。他画风夸张,图象和文字在画面上巧妙结合,极大限度地展现了招贴画的效果。
列奥那特·卡皮耶罗(Leonette Cappiello,1875~1942):生于意大利利布恩,在巴黎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为报纸创作漫画期间,他逐步转向招贴画领域,从1890年开始引人注目。卡皮耶罗强调视觉冲击力:广告招贴画必须跳入眼眶,令人一见难忘。阿拉伯式的涡状装饰图案以及线条和色彩,都是他个人标志性的特征。
马耳塞罗·达多维奇(Marcello Dudovich,1878~1962):意大利装饰画家。在家乡特里亚斯特完成学业后,先后到法国和德国为杂志做插图,创作各类广告招贴画,1905年成名于米兰,1910年获得巴黎世界博览会设计金奖。他的风格偏重迷幻色彩,于1918年为马丁尼酒创作的广告画风靡一时,影响了大批后进招贴画家。
埃蒂安·德雷安
(Etienne Drian,1885~1961):法国广告和时装画家,其作品被视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黄金时代”的写照。他是巴黎第一本时尚杂志《Gazette du BonTemps》的合作人,也为音乐厅、剧院和巴黎著名赌场Casino创作广告画,是艺术家中描摹女人尤其是巴黎女人的代表性人物。代表作《布瓦林荫道》、《白裙》和《戴帽的女人》等被收入各国展览。
埃蒂安·德雷安的作品
劳特累克的作品
REMEDE SOUYERAIN CONTRE
乔尔斯·查尔特的作品
SETROUVE DANS TOUTES LES PHARMACIES
列奥那特·卡皮耶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