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门峡大坝存废之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三门峡原貌
“钱正英院士和我,我们两个人是老搭档了,都主张三门峡水电站废弃。”92岁的两院院士张光斗面对镜头,给三门峡水电站作出了最直接的判定:废弃。40年前,即1964年的治理黄河会议上,领导同志使用过一个更极端的词语:“炸掉。”当时,他这样表述:“可以设想万一没有办法,只好把三门峡大坝炸掉。”
坐在记者面前,陕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吴建民纠正记者头脑里的“废弃”想象,“我们省里的领导与我们厅的干部,从来没有使用过‘废弃’。我们专业人士的提法是:改变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也就是说,让它降低水位,最好是敞泄,就是来多少水放多少水。”吴建民说他们所希望的控制水位是“非汛期310米”,而现在非汛期为318米。
事实上,水位高低之争,是各路水利专家最为计较的部分。1969年,在三门峡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会议,核心议题即水位问题。当时的标准即为:“非汛期310米。”但是,几年后,这一标准并未被严格执行。
水位的高低,背后最直接相关的是利益。有足够高的水位,三门峡水电站发电有基本的落差保证,但这里的高水位却又影响了陕西境内、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渭河一旦发水,洪水无法顺利进入黄河,造成洪灾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
几十年水位高低的争论,都局限于专业人士的圈子里。只是当张光斗用形象地比喻说“废弃”三门峡水电站之后。这个问题终于进入媒体与公众层面。张自己解释“废弃”:“放掉水,不要发电了。(就是)全年畅水放低水位。”
当时促使周恩来总理提出“炸掉”之论的事实前提是,渭河流域大灾。同样,促使张光斗面对公众,坚持“废弃”三门峡发电站的事实,也是一场洪灾。去年8月,陕西省渭河流域出现5次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这背后令陕西人扼腕而叹的事实是,这场只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带来的损失却是五十年一遇。对比三门峡水电站,其枢纽管理局水情分析科科长王育杰介绍说,目前每年可发电10亿度,收入大约为2亿元人民币。
对三门峡大坝价值新一轮的重估,并且将自己的评判纳入权力运作体系之内,始自陕西省原省委书记安启元。从2000年开始,五年的时间里,安启元连续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相关提案。安启元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认为是正确的,那么一定要坚持。特别是在中国”。事实上,记者研究发现,在安启元决定向全国政协提交相关提案之际。中国工程院专家已经开始进行“西北水资源咨询项目研究”,而渭河流域对于西北水资源的价值,正是这一研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显然中国工程院的研究并不直接受重估三门峡价值所驱动。在清华大学教授周建军与中科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原院长林秉南《对黄河潼关高程问题的认识》的论文里,他们提供了从科学角度重新认识小浪底工程投入运行后(2000年),三门峡水库的作用。结论是,“三门峡水库在防洪、防凌、蓄水灌溉和下游河道减淤等方面的作用,将主要由小浪底工程承担”。由此观察,三门峡剩下的最主要功能为发电。
由安启元启动的这一轮重估,直接带来的结果便是2001年由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带团考察了渭河流域陕西段。考察结束,由全国政协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得到了国务院相关领导的批示。由此,水利部与渭河流域三省甘肃、宁夏和陕西分别开始制定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渭河综合治理,三门峡又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问题。
去年渭河流域的洪灾以及其“小水大灾”的事实,终于使早已开始的各种研究以及争论进入媒体与公众视野。显然三门峡水利枢纽方面对“废弃”之说并不认可,他们也在论证着三门峡存在的必要性。种种争议、存废之辩及其背后的利益逐渐被广泛报道。
政府管理学博士刘海波对中国的分析是,“行为干扰性太强”——在这样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任何一方面的变动,对相邻地域人群“干扰性”都很大。比如三门峡与黄河流域,下游的一点变化,会极大地改变上游的生存条件与生态结构。反过来亦然。
三门峡存或者废,与当年兴建之际一样,“同样存在着太多不同甚至冲突的利益集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说,“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有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制。”比之兴建之时并不为公众所知晓的种种争议,现在媒体的介入,“对做出正确决策显然有重大帮助”。
3月19日,记者去西安采访安启元及相关人士,甫下飞机,看到《陕西日报》的报道是,“渭河近期重点治理规划通过专家审查”。这一包括水资源配置与保护、防洪、水土保持等内容的规划,“2010年前规划安排投资205亿元”。安启元五年的坚持,“现在看到了一个结果”。但这一规划,参加了专家审查的吴建民说,“原先叫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后改成了现在的名称”,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回避了三门峡问题”。吴也坦陈,“这是渭河流域治理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入”。
不过,水利部在答复安启元的政协提案时承诺:“我部将认真做好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工作,在充分征求各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为国务院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