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东入围胡哥·波士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金言)

杨福东入围胡哥·波士奖0

《留兰》,2003,35毫米胶片黑白电影,14分钟  

杨福东入围胡哥·波士奖1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留兰》,2003,35毫米胶片黑白电影,14分钟  

杨福东入围胡哥·波士奖2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竹林七贤》,2003,35毫米胶片黑白电影,29分钟  

纽约是一个不断制造文化英雄和明星的地方,其中一种制造手段就是在各个领域评选和颁奖。今年2月6日,纽约的古根海姆基金会通过《纽约时报》公布了美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胡哥·波士(Hugo Boss)奖2004年度5名候选艺术家名单。在世界范围内专门颁发给当代艺术家的奖项并不多,前几年旅美中国艺术家徐冰获得的“麦克阿瑟奖”并非只是授予艺术家,而更多带有社会发明奖的性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专门授予视觉艺术家的奖项最主要的有英国BBC颁发的“特纳奖”和美国的这个“胡哥·波士奖”。“特纳奖”每年颁奖的时候都由BBC六台转播,同时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所有获得最后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特纳奖”只是颁发给英国艺术家,而像胡哥·波士当代艺术奖,却是在世界范围内挑选艺术家,所以似乎更有新闻性。由德国服装品牌Hugo Boss赞助而得名的胡哥·波士当代艺术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奖金虽然不高,只有区区5万美元,但却是授予那些对当代艺术有杰出贡献的艺术家。而每年深秋,所有候选艺术家的作品都会云集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这时候美术馆方面也会宣布出谁是本年度真命天子。

今年的胡哥·波士当代艺术奖对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根据2月6日《纽约时报》公布的消息,在本次最后获得提名的这五人中,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杨福东。事实上,这是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家首次入围此奖候选人。每次获得提名的艺术家都是当时国际艺术中响当当的人物。胡哥·波士当代艺术奖每次评选都搞得神神秘秘的。所有的提名和初选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即使入围了最后的候选艺术家名单,最后结果也要到10月份才能知道。对于艺术家来说,入围已经是不小的成功,至于是否得奖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在此前,获得提名的中国艺术家全是海外华人艺术家,比如中国海外艺术家蔡国强、黄永砅。他们的入围和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崛起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以关注亚洲国家当代艺术著称的旅法中国策划人侯瀚如被挑选为评审委员,虽然将蔡国强、黄永砅推荐到最后的名单,但是却没有什么结果。他后来曾为此多次感叹西方中心主义在当代艺术体制中的实际权威。

严格意义上说,艺术本身是不可以被评奖的。但是评奖往往却能给艺术家带来更多的展览和机会。对于艺术家来说,胡哥·波士当代艺术奖更多地意味着国际或者说西方艺术界的一种承认。相比以前的艺术家而言,杨福东的提名有些出乎意料,这位仅仅30岁的艺术家,相比他的前辈们还是有些年轻。人们甚至担心,这种评选是否会在将来摧毁他已经显示出来的旺盛的创造力。

杨福东出生于北京,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就一直留在上海,开始自己的职业艺术家身涯。他和同在上海的徐震、杨振中等艺术家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不断策划各种艺术活动。当时流行的风格是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和艳俗艺术这些搀杂中国意识形态符号的当代艺术。也正是因此,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当代艺术受到了猎奇的西方画廊和二三流博物馆的青睐。一时间也闹得沸沸扬扬。这种热闹也折射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问题——西方关注这些意识形态的符号多于关注艺术本身,而更多的国内艺术家被这种廉价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杨振中、徐震和杨福东远离当时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北京,一方面,他们受当时正在崛起的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创作的时代正是上海在滚滚市场化洪流中崛起的时代,他们的创作也更多关注那些在都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被深深改变日常生活,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这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和以前的艺术家拉开了距离。他们三个人第一个引起全国关注的计划是一个名叫“超市”的展览。在这个展览上他们号召每个艺术家完成一种可供观众购买的作品,这样观众对展览的参观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消费和购买过程。这个展览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惯例。

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首次按国际惯例,邀请侯瀚如和清水敏男做策划。杨振中、徐震和杨福东自己组织了一个名为“有效期”的展览。在这个展览上,三位年轻艺术家对日常生活、身体以及视觉语言本身的关注,使他们展示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和双年展中展出的艺术形成精彩的互文关系。杨振中关注对日常生活规则的改写,徐震关注身体性,而相比之下,杨福东则关注视觉语言和叙事性的可能性。这使他们因为改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简单化和概念化倾向而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在“有效期”中展出的《今晚的月亮》则是将传统的江南文人趣味和现代生活重叠在一起,从而在心理学意义上诠释了中国的都市化进程。正是这种传统文人趣味,为杨福东赢得了日本横滨三年展和日本策划人长谷川佑子策划的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入场券。这是杨福东登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与很多使用DV的新媒体的艺术家不同,杨福东对电影胶片的质感有一种特别的偏爱。这种媒介特殊的颗粒感使他的作品在直观上区别于那些光滑质感的数码录像作品,从而显示出一种古典情怀。经过这些展览之后,杨福东有条件开始完成胶片作品《后院》,这部充满梦幻色彩的作品呈现出很多中国社会心理层面的集体记忆。《后院》使他赢得了2003年卡塞尔文献展的入场券。在这个展览上他展出了一部完整的电影《陌生天堂》。这部电影以杭州为背景,表现了一对情侣的爱情和社会遭遇。杨福东的创作更多聚焦于现代都市中的“白领”世界,他最早的《城市之光》,就是用极其浪漫的手法展示出这个城市忙碌的“白领们”的“性幻想”和“白日梦”。而2002年完成的《盗南》,表现的也都是上海社会民工青年的白领梦想。在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上,他还展出了名为《天上天上,茉莉茉莉》的录像装置。在三个屏幕中,男孩、女孩和旁观者用三种口吻描绘同一个爱情;三个视觉文本同时在一个空间中播放,形成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的叙事关系。

上海在21世纪的重新崛起造就了艺术家,而艺术家的工作也造就了上海的重新崛起。作为雄心勃勃的大都会,上海不仅在经济上,而且也在文化上强化着城市发展。“白领”是这种发展的动力,也是它的结果。这些活跃、富有野心的年轻人的姿势都很不自然,他们的表情显然也是装扮出来的,那空虚的眼光告诉人们他们那致命的单薄。杨福东作品是描绘上海新兴成功人士生活的一幅没有变形的漫画,而幽默感也是由于他很好地利用了表演者身上的配戴物件和那相互对立的符号。几乎他所有的作品都表达了都市人的梦想、梦幻。在梦幻的作用下,似乎连现实也显得不真实了。

所有的这些是杨福东在丰富的当代艺术创造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也是他获得胡哥·波士当代艺术奖关注的原因。当他获得提名的消息传到中国的时候,有人不解,也有人惊呼这是一个“零的突破”。人们可以否认杨福东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最好的艺术家,但不能否认他是摆脱概念化的中国新艺术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入围杨福东胡哥波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