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0点上的“大跃进”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1月5日,开盘的时候,沪深股市放量大涨
年关将近,股市热火朝天,1月5日开盘的时候还只是1516点,1月9日开盘的时候已经是1612点,一周上涨100点。成交量也频频放大,恨不能每天都超过了300亿,一片笙歌。此时,机警的投资家开始引用这样一段名言,“行情在绝望中开始,在犹豫中上升,在乐观中结束。”
的确,本轮行情的发动方是持有核心资产的基金和大机构,至今,他们持有的大盘股均有了不菲的表现,30%到40%,甚至超过一倍的利润。正如同香港市场上中石油的获利回吐,内地的中国联通、长江电力、中国石化等同样有大量获利盘的压力。尤其,联通在1月5日和1月6日两天的连续激升使它的所有原持有者都面临着超过20%的利润,此时,已经很难再耐心持有。1月9日的市场调整也就在所难免。联通的激升可以说是无本之木,因为并没有重大消息出台。这让人想起一年前,即2003年年初的行情,大盘也是被联通的涨停激活,形成全面上涨。如此爆发性上升,应当是投资大众普遍乐观情绪的写照,乐观后面,不免让理性的投资人设想谁能接过这样高企的股价,把行情继续演绎下去。
当然,这只是短期、纯技术的观点,而更长期的市场,靠这样技术化的分析就无能为力了。这里,就要看看1600点的市场是不是存在泡沫,看支撑行情的企业盈利能走多远。
钢铁行业,可以说是去年的一个热点行业,2003年中曾经有“大炼钢铁”、“大跃进”之说,需求增长了22%,供给增长了20%。钢材价格的加速上涨,贯穿了整个2003年,由于钢铁价格持续高位运位,几乎国内所有钢铁企业一扫以往惨淡景象,爬在巨大“蛋糕”上大快朵颐。在丰厚利润驱动下,钢铁企业不断上马新生产线,扩大规模,其他行业资金也迅速向钢铁行业集聚,新一轮投资钢铁热潮骤然形成。不过,新上马的生产线不可能马上形成生产能力,因此有预测2004年钢铁价格还将维持上涨。但长期看,钢铁行业并不乐观,生产能力迅速膨胀,供过于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钢材价格持续上扬,使下游产品成本大幅攀升,在广州,就有造船企业特别是板材使用企业已无法承受当前的价格压力,强烈要求放开进口限制。随着时间推移,WTO保护期满,国家也会逐步放开对钢材进口的某些限制。
与钢铁行业类似的是电力行业,2003年也形成了一个高速投资膨胀期,但电厂从投资到发电需要3到5年的周期,《全国电力市场分析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总体电力供需形势将比2003年更为严峻。报告分析认为,2004年全国用电量达到20910亿千瓦时,增长速度预计为11%左右,净增用电量约2070亿千瓦时。只有到了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矛盾有望由紧张开始走向缓和,所以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的电力需求缺口较大,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电力需求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高速增长态势。
电力和钢铁只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一角,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去年1~11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雷击完成投资346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其中,基本建设增长27.2%,房地产投资增长32.5%。不过,相对于2003年前三个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5%的数字和上半年31.1%的数字,到了年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是有所放缓,尤其冶金、煤炭和纺织等行业在年尾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而有色金属和电力还是保持高速增长。于是有了12月24日温家宝总理说的,中国目前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未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
不过,与如此庞大而快速的投资规模相比,股票市场的增长并没有与之同步,而是一直低位徘徊,只是在短缺表现明显的、具有天然垄断资源的行业才形成了大规模的上涨。而上涨的幅度,如果和周边市场国企股动辄两三倍的上涨相比,仍算不上是脱离理性。长期看,判断行情止于1600点很难得到基本面的支持。任何一个大牛市,都离不开一线股票的先期上涨、二线的补涨和三线股票的鸡犬飞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