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27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恭唱语晕 花正好 莫幼群 麦子荞)

我的幸福中巴生活

恭唱语晕  图  谢峰

小女子已在深圳生活好几年了,记得刚来那时,人生地疏,且周围全是一片鸟语,一日在公车偶遇乡音即成知己。前辈即刻明训,到此地必先学会三句白话(广东粤语):有落;唔该;痴线(qixin)。普通话译为:下车;谢谢;神经。前辈解释理由:其一,为方便出行,除公车外会经常乘坐中巴,而大多数中巴司机为深圳本地人,根本听不懂普通话,若你想在到达目的地时顺利下车,必须学会“有落”,否则任由你怎么大喊大叫司机只会一路狂奔。其二,人在江湖,应处处怀有感恩之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不说涌泉相报,至少也应该说声“唔该”,听的人舒坦,说的人畅快,咱内地来的怎么也不能给深圳人落下话柄,不过话说回来,只此一句,其他的咱也不知怎么发音了。其三,当你因过错或自认为无过错而使别人不爽时,也要听得懂别人嘴里喷出的“痴线”,不用不知所措,只当认清了这件事或这个人就好了。谨记前辈的循循教导,我开始了我在深圳的幸福生活。几年来我深深感觉到它的变化,它开始接受外来族群、外来文化,深圳人与来深圳生活的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现在我只管用纯正的普通话大声地讲:下车,谢谢。偶尔听到“痴线”的声音,我也只是在心里暗自偷笑,在心里想起那个三年前的我。

为了早日开始我的幸福生活,小女子置业于深圳的“农村”,每日光是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就足足两个小时,不过每当我与同事讲起此心结,首都那大哥总是一脸的不屑,这点倒让我为每日的中巴生活找了一个幸福的借口。我不带MP3上车;我不在车上狂睡;我不在车上发呆;我惯于胡思乱想,我惯于去看每个兴奋、疲惫、高兴、焦虑的男生、女生的脸,老人、小孩的脸。据我的N次观察发现,早晨上班车基本上是无言车厢,大家都像是去刑场而非战场,而晚上下班车则是欢声笑语,像是在庆贺战争的结束。但也不乏来去都处于昏迷状态的,就像一直穿梭在时空隧道不知所终,或是来去都一副疾恶如仇的神情,仿佛天下人都有负于他。在N年前我就幻想在中巴上发生“地下铁”的相遇,想象与我一起挤车的高大男生会问我“你好”,想象与同座的男生交换名片,想象就在这里撞上我的白马王子,然而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我却仓皇而逃。他与我同住农村,每天早晨乘相同的车上班,到相同的站下车,而我却从来不知。直到有一天,在中巴到站而我奔向公司写字楼的路上,他追上我,告诉我他喜欢我,而我却再没有遇见过他,直到今天。

然而多年后的今天,我仍在中巴上,却还在幸福地想着那年的那个他,他一定也在想我。

生活圆桌(272)0

牛奶

花正好

小时候大院里的孩子分两派,一方是“机关派”,一方是“工人派”。划分的依据是每家早饭的内容,“机关派”的家境要稍微好一些,家里一般订有一份牛奶;“工人派”大多是喝每天早上小贩挑着来卖的豆腐脑。两派泾渭分明,几乎从不在一块玩。那时我父母工作都挺忙,没时间给我准备早饭,所以我的早饭都是在街上解决的。这样带给我的最大好处是,我既不属于“机关派”,也不属于“工作派”,自然成了两派争相拉拢的对象。那时很在意被别人重视的感觉,“机关派”叫我玩,我呼拉一下就去了;“工人派”叫我,我也觉得人家挺在乎我的。可惜这种在两派之间游刃有余的状态并没持续太久,我在街上买瓶装奶喝时被机关派的人看到了,那时喝瓶装奶是比喝鲜奶更奢侈的一件事,自然我一下子从两派的红人变成了人人都不要的弃儿。

喝过一种牛奶,牌子已经忘了,是装在玻璃瓶里的,很好喝,只卖五毛钱一瓶。最有意思的是买一瓶会附送一张动物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印着可爱的动物画像和介绍,让人爱不释手。那时妈妈每天会给我一块钱吃早饭,五毛钱的牛奶,五毛钱的面包,我就把面包的钱省下来买牛奶喝,于是每次还不到中午就会感到特别饿。后来老妈见我中午老是喊饿,就起了疑心,有次偷偷跟在我后面,结果我被狠狠地训了一顿,那之后就再也不敢冒险了。

中学时上了寄宿中学,很多人都订有牛奶。每天下午送奶的人会把牛奶送到楼下,然后拿出个铜锣一边敲一边大声叫道:牛奶到喽!大家就手持自己的杯子往楼下跑去,一个个排着队等着盛自己那份。这个画面像极了“南方”黑芝麻糊那个经典广告,让我每次想起时都唏嘘不已。

我的大学的旁边是一所农业院校,所以我们大学期间喝的都是邻居又便宜又好喝的牛奶。我们学校有个传统:早上都要听外语广播。所以每天早上都会看到很壮观的风景:校园内行色匆匆的男女,个个右手拿着收音机,左手端着一杯印有邻校标识的牛奶,精神物质两不误。记得邻居还曾经开发过一种情侣奶,其实也不特别,也是装在简易杯里的,只不过份量比较大而已,配有两根长长的吸管。经常可以看到在学校周围的小吃摊上,相对而坐的情侣嘴上含着吸管,笑意盈盈地看着对方,场面温馨感人。

印象颇深的是第一次喝“妙士”牛奶。那次几个朋友一起在饭店吃饭,两个女生不喝酒,所以一人点了两盒妙士,当时也没问价格。屋顶型的包装盒上印着“喝上一口,初恋般的味道”,当时大家都对这句广告词颇不以为然,认为那种初时甜甜的酸酸的,最后会心痛的感觉,岂是一盒牛奶能复制的?付钱时账单上赫然写着:妙士,25元一盒。短暂的沉默过后,大家一阵爆笑:原来,那甜甜的酸酸的牛奶,到付账时真的会心痛的。

公车行

莫幼群

在文学人物中,《日瓦戈医生》的男主人公死得是一等一的窝囊,他不是被克格勃迫害死的,而是给公共汽车气死的。一天,日瓦戈医生准备去医院上班,上了一辆拥挤不堪、走走停停的电车,车窗都关得死死的。他憋得不行,好不容易挤到车门,跳下车,可只往前走了两三步,便扑倒在地,从此没有起来……

我敢说,这一情节一定融入了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本人生活中的体验。没办法,文人就是这么敏感。我所尊敬的一位内地当代学者,经常在文章中感叹售票员的言行“凌辱”了自己,好像不共戴天似的,也不知他到底受了什么样的委屈。现在好了,全改无人售票车了,你就是想吵架也找不到对手。

一位美国诗人曾这样写道:“乘坐高贵的马车或出租汽车/每个女孩都能保持笑容/但如果你们一同坐电车/她还对你微笑——/就值得你去追了。”此诗当写于19世纪。如今在看憨豆演的小品时,发现他那地方的公交车似乎是限载的,有一把门的,上了一定人数后就喊停,可怜的憨豆时常就给挡在车门之外。憨豆没上去是衰了,而全车人却笑了。可惜这一国际轨我们还没有接上。我们自己的公交车仿佛每一辆都承担了重大的实验任务,实验究竟能塞下多少人。有时候车厢里拥挤、憋闷到了极点,真让人产生偷渡多佛尔海峡的幻觉。谁此时还在微笑,那只能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了。前一阵子,北京的艺术家组织若干民工“构成”了一件行为艺术品,其实我想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费劲,直接拦一辆高峰时段的公交车或下一截春运列车车厢下来,就是标准的行为艺术作品了。

当年甘地死活不用英国人的洋布,自己一丝一缕地织出来;死活不坐英国人的车,再远也自己走着去。当然,甘地和英国殖民者之间是民族矛盾和敌我矛盾,我们和公交车之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但从改善人民生活这一大方向出发,适当和公交车较较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目的还是为了鞭策公交部门把工作做好。比如我们见了拥挤的车就根本不上,等下一辆下下一辆,哪怕过尽千帆皆不是,也别找罪受。上了车后,除了给老弱病残让座外,其他一律不与驾驶员同志合作,如果没找着座,就像黄继光堵枪眼那样堵着车门,防止更多的人上来挤着自己,一定要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孕妇或易碎品的观念才行。

只是这样做必须满足某些条件。甘地那时高度节欲,好像连豆制品都不吃,这才真正做到了万事皆备于我;所以你现在得指望单位领导把打卡机弄坏,从此不再考勤——你和公交车不合作,就怕打卡机与你不合作……

生活圆桌(272)1

美食症

麦子荞  图  谢峰

对于我这样一个身材平板、相貌平均水平以下的女人,生平惟一可供人夸奖以及进行自我夸奖的就是我的好胃口以及瘦。好胃口不珍贵,珍贵的是胃口奇好还奇瘦。每当别人,尤其是长得很美丽但是稍许丰满的美眉艳羡地夸我瘦的时候,我就会人来风似地当她的面狂吃不止,以显示我这一独特的优势,往往美眉吃了几口后就放下筷子,看着我从头到尾狼吞虎咽的样子唏嘘不已。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的胃口越来越好,吃得越来越多,我开始觉得其实人的胃就是一皮球,可以越吹越大。到后来事情已经完全控制不住,经常当一群大男人都喊吃饱了的时候,我还在奋不顾身地做扫尾工作。有一天吃过消夜站起来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吃过头了,几乎已经站不起来了。我在椅子上呆坐很久,这时才发觉自己有了一个空虚的永不满足的胃。

美国女作家乔伊斯·梅纳德,写过一本书叫做《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她有典型的暴食症状,会不停的吃,毫无意识地吃,然后再想办法吐出来。但是,这是因为塞林格坚持吃安全食品:葵花子、半生不熟的羊肉、清蒸西葫芦,令乔伊斯终日半饥半饱。这跟现代美女减肥最后却减出个暴食症是一样的道理。过度对胃的抑制导致了胃的疯狂,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那是胃的反抗。但是我一直对我的胃如此之好,每次就任它而为,难道太满足也会导致它疯狂?胃真是最难伺候的一个器官,简直比男人还难伺候。

虽然我也毫无意识不知节制地吃,但却没有试图将吃下去的东西呕吐出来,这似乎跟暴食症还有一定差距,我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种狂吃不止而又不担心体形,不试图呕吐的症状叫做“饮食混乱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

我带着极度自怜的心态向朋友宣布我得了“饮食混乱障碍”时,当然没有得到丝毫的怜悯。其中一个认为这只是我嘴馋的借口,而另一个忽然惊讶地发现“认识你以来吃过的饭局,从来没有一次你会拍着肚子说:啊,吃饱了。从来没有”。我作为一个神奇的标本,供他们仔细研究,他们评判了我病态的心理,“非要得什么病你才觉得了不起啊?”然后得出一结论,我一直是这么能吃,而且将越来越能吃,但是毫无疑问,如果这算病的话,也是一种叫做“美食症”的病,他们人人都想得。

胡兰成的母亲禁止他暴饮暴食,他就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对于好东西亦要像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落情缘,才得生命之正。”胡兰成这个人,真没劲。 生活圆桌

上一篇: “疯狂”石油股
下一篇: 声音(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