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俄管线之争的背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蔡伟)
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开采
霍多尔科夫斯基和尤科斯的成员对安大线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
2003年8月,贝尔加湖的当地居民抗议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湖泊铺设输油管道
据加拿大《汉和情报》记者近日在莫斯科报道,日本在中日石油管线之争中取得了主动权。汉和报道,8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见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时首次强调,修筑通往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具有更大的战略价值。
通往中国大庆的安大线最初本是俄罗斯方面提出的。此前在1993年,俄罗斯试图铺设由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市、萨哈共和国和萨哈林州为起点,到俄罗斯滨海边区纳霍德卡市的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该工程同时包括配套建设的炼油厂和油码头等,其建设目的首先是要填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属于俄罗斯重点项目工程。利用这一工程,俄罗斯将向亚太国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
亚太地区目前是世界上居北美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区,约占全球消费量的27.8%。且近35年来,该地区石油消费量平均年增长率为14.1%,到2020年油净进口量将比2000年的进口量增加8亿吨。而此间正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东西伯利亚地区和萨哈共和国石油开采的增长期,到2020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可比2001年增加1.05亿吨。显然,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管道工程不但有利于填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能源缺口,还能实现俄石油天然气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平衡对欧洲石油天然气进口市场的依赖,这是安纳线对于俄罗斯的战略利益所在。
1994年,俄罗斯开始与中国商讨建设从安加尔斯克市通往中国大庆的安大线输油管道方案。从西—太线转到安大线,对于俄罗斯来说,最根本原因是钱。
西—太线输油管和纳霍德卡大型油码头的首批工程总造价高达55~60亿美元,其中直接施工费40亿美元。按照开发规划,西—太工程的后续项目还包括阿尔谢尼耶夫炼油厂(滨海边区),及以东西伯利亚、萨哈共和国和萨哈林岛为起端的天然气管道。首批和后续项目的总投资估计为150亿美元,其中首批工程造价为60亿美元,东西伯利亚或萨哈共和国的天然气管道造价为50亿美元,萨哈林的天然气管道造价为20亿美元,阿尔谢尼耶夫炼油厂和油码头的造价为20亿美元。巨大的工程资金投入显然是俄罗斯无法独立承担的。
支持“安大线”方案的俄罗斯学者瓦季姆教授指出了安大线的优势: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对石油需求量逐年稳定增长,对石油出口正面临严重威胁的俄罗斯来说,是一个持久而稳定的石油市场。“‘安大线’有800公里在中国境内,按照协议规定,双方各自负责本国境内的管道建设。由俄方负责的1600公里管线建设费用(17亿美元)仍然可以获得中方50%的借贷资金(将来用石油款抵扣)援助。整条管道长度短,建设资金有足够保证。”
俄罗斯试图开发国际油气市场的愿望与中国准备增加油气进口来源的想法不谋而合。安大线迅速取代西—太工程,并开始了为期9年的谈判。然而就在去年安大线似乎要尘埃落定的时候,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今年1月10日于莫斯科与普京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根据该计划,日本向俄罗斯提出修建“安纳线”、原油流向日本的管道建议。日本承诺每天从俄进口石油100万桶,还准备提供50亿美元贷款,协助俄罗斯开发油田及修建输油管道。
日本政府提出安纳线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与俄罗斯石油界于1993年拟定的“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计划路线基本一致,完全满足了俄罗斯最初所设想的利益关系。由于安纳线整个管路都在俄罗斯境内,符合俄罗斯的利益。日本的突然参与和“大手笔”投资解决了安纳线原来因为缺乏资金而缺乏可行性的问题,并水涨船高,使俄罗斯和俄远东地区各方“看到”了与石油相关的一系列潜在投资和开发前景。
以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和犹太自治州为例,安纳线管道一经建设,在这两个州的长度分别为1500和302公里。俄罗斯远东地方官员认为,“安纳线”一旦建成,远东地区就有条件在沿线建造石油产品加工企业,为俄和该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和出口收入,到2008年滨海边疆区将成为不需要国家补贴的地区。俄总统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布里科夫斯基就此被日本方面的计划所吸引,以“日本的游说人”自居,竭力支持修建“安纳线”。而据力主“安纳线”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脑达里金透露,8月初俄日两国专家开始对铺设安纳线管道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这项工作将在今年12月结束。达里金说,北线将使该区外资增加20%~25%,到2008年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将达到7%~8%,同时也能增加该地区对俄罗斯人的吸引力。
在与俄罗斯方面的外交活动中,日本方面对于俄罗斯社会、政治现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俄中关系等研究调查几乎无孔不入。俄远东地区的利益成为日本最关键的突破口之一。据2003年6月26日《太平洋之星》报道,俄罗斯远东总统代表普利科夫斯基曾发表谈话说,对人们不愿在远东投资感到担忧,“他们不愿投资远东是危险的信号,远东被排斥于俄罗斯之外这道天堑至今未能逾越。”大部分企业家、俄联邦委员会成员和政府各部门代表甚至坦言,他们对远东没有任何兴趣。在2003年6月17~21日于圣彼得堡举行的第七届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俄远东各州区非常希望以此恢复解体后中断的与独联体国家及俄罗斯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该推介会上重点推出的投资项目就包括安纳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日本准确抓准了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一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使之成为安大线最直接和最棘手的反对力量。俄罗斯外交部主管中俄经济合作的官员V.Malishev 博士在今年6月接受汉和记者采访时证实,安大线的修筑问题受到来自俄罗斯地方政府的强烈保留意见。俄罗斯远东地区官员曾经联名上书中央政府,要求放弃通往大庆的石油线路。
另一个直接而坚决反对安大线的,是受俄罗斯政府委托,在安大线项目中对管道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一旦管道建成后负责运营维护的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
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为了赢得俄政府的支持,曾经组织技术专家在对“安纳线”方案进行的一系列技术论证中最大限度地缩短管道里程,但该管线的长度还是达到了3765公里,远超过了安大线2400公里的距离,导致理论建设成本超过安大线一倍还多。俄罗斯《独立报》9月5日发表文章指出,安纳线所经地区多为地震多发地带。在最危险的贝加尔湖以北地震多发区,石油管道要通过长达1100多公里的17个地震多发地段,其中有发生9级以上地震危险的地区就超过1000公里,建设周期和成本根本无法预计和控制。9月3日俄罗斯《新闻时报》引用俄罗斯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扬科夫在贝加尔地区环保会议上发言说,一旦管道发生泄漏事故,将难以迅速处理。俄罗斯《独立报》更以70年代前苏联开始修建、至今尚未建成的贝加尔一阿穆尔铁路为例指出,“(对于安纳线)谁都不清楚该线路何时能够开工,更不知一旦开工工程何时能够结束。”
以俄罗斯国内的共识,“安纳线”建成后虽可能打开远东地区油气市场,但每年输油量至少要维持在5000万吨才可抵上建设成本。而俄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尼古拉·贝奇科夫认为,尤科斯公司不能保证这一输油量,在俄罗斯也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公司能满足这一需求。在这种情况下,9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仍然在通电话商讨俄远东输油管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邢广程表示,俄罗斯国内目前确实存在着一种“中国威胁论”。俄罗斯一些政治家、实业家及一些媒体所表达出来的激烈言辞,大大超过了中国俄罗斯问题专家所能够想象的程度。俄罗斯前政府副总理涅姆佐夫就曾说过:如果让中国人参加(俄罗斯石油企业)拍卖会,“中国就有可能不仅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对俄施加压力。”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目前早已大举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油气开发项目。其中日本在“萨哈林-1”和“萨哈林-2”石油天然气项目已经投资了80亿美元。而美国著名石油企业,如埃克森、MARATHON SAKHALIN、TEXACO和MOBIL,以及Conoco International Petroleum等公司都大规模参与了俄罗斯国内的油气工程,仅埃克森石油公司就持有俄罗斯“萨哈林-1”号油气工程30%的股份;CONOCO 公司与俄罗斯卢科斯石油公司合资开发油气田的投资总额更是达150~200亿美元。
就在今年7月底8月初,美国能源部长斯宾塞尔阿伯拉罕在访问莫斯科时同俄方就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工程项目开发等问题进行了会谈。目前,在俄参与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的美俄能源合作进展顺利,俄罗斯期望能在2008年前选定由俄到美的石油运输路线。如此一来,安大线将面临更为不利的局面。就在2003年9月14日,俄罗斯萨哈林州网站报道说,日本三菱公司、MITSUI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联合组建的“萨哈林能源公司”宣布,该公司拟投资100亿美元开发俄罗斯油气田,作为该公司主体的日本三菱公司正是日本新干线的主体承包商。不得不承认,正如邢广程所言,在中国发展对俄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对俄罗斯宏观和微观的投资环境、俄罗斯独特转型模式还是缺乏深入客观的了解。
中国能源进口走向多元化
9月5日,俄罗斯《独立报》发表了题为《是用管道铺设友谊还是埋葬友谊》的文章,指出由于俄罗斯不履行关于俄中最大的一个项目——铺设俄中输油管道的协议,中国已着手寻找替代俄罗斯的石油供应国,并研究对应经济措施。
近期,中石油加快了海外收购步伐。8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吴耀文副总经理奔赴苏丹,分别与苏丹能矿部部长贾兹博士和苏丹财政国民经济部部长祖贝尔签订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项目、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和组建中苏物探合资公司的三项正式协议。为了进口来自苏丹的石油,中国已开始改建大连港。此前的6月3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继续加大中哈之间的能源合作。
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为了改善我国能源进口结构,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积极在大洋洲、东南亚、北非等地开展业务,通过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在当地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从而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份额。据中石油国际事业部主任章欣介绍,目前,经国家批准已中标和签约了28个勘探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初步形成了以苏丹项目为依托的中东和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依托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依托的南美战略区。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也在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
在中国石油企业对海外的投资中,许多专家非常看重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史志钦表示,由于中亚5国地处里海周边,该地区油气资源带储量丰富,被视作第二个波斯湾。中亚国家受地处内陆的限制,急于寻找除了俄罗斯之外的油气出口,以保证其石油出口安全。中国开拓中亚油气资源,也将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符合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战略。
中俄能源互补优势何在?
俄罗斯2002年石油产量近3.8亿吨,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俄能源部部长尤素福夫表示,到2020年,俄石油产量将达到4.5亿吨,其中出口量将由目前的1.8亿吨增至2.7亿吨。反之,中国近年石油进口压力逐年扩大。2002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接近7000万吨,专家预测,2005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将达到1亿吨。美国能源部发布的《国际能源展望》预测,中国在未来20年,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日均740万桶,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日进口量。以2002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2.3亿吨计算,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度已经接近30%,且进口比例日益增大。由于俄罗斯和中国陆地接壤,中俄两国在能源上本该有相当优越的互补优势。
尤科斯对安大线充满信心
2003年4月22日,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宣布合并为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
2003年8月29日,莫斯科法院经过8小时的审讯,认为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股东兼财务总管列别捷夫有逃亡的可能而拒绝予以交保。观察家认为,此案是支持克里姆林宫的安全系统人马对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老板霍多科夫斯基介入政治的惩罚。由于该公司是俄罗斯内部极力支持安大线的力量,因此俄罗斯有媒体认为,安大线的变故也不排除有俄罗斯国内政治方面的考虑。
霍多尔科夫斯基现年40岁,是尤科斯公司总裁。今年4月22日,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宣布合并为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新组建的公司将成为俄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合并工作计划在今年底前完成。尤科斯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分别为俄罗斯第二和第五大石油开采公司,去年两公司的石油开采量达7.5亿桶,占俄全国石油开采量的29%。合并后,新公司综合实力将大增。它将拥有6个石油工厂、2500个加油站、180亿桶石油储量和6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储量。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个人资产从一年前的37亿美元迅速增加到现在的80亿美元,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名列俄罗斯第1位,全球的排名次序也从第101跃居到令人瞩目的第26。
今年7月4日,俄罗斯总检察院指控尤科斯石油公司涉嫌逃税漏税、转移资产以及卷入数起刑事案件,并在内务部的协助下开始对该公司展开调查。由于该公司此项经济纠纷早已经过仲裁法院审理,俄政府此举甚至引发媒体猜测,认为霍多尔科夫斯基最近公开表示曾出资帮助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改革派政党激怒了普京。此外,霍多尔科夫斯基还声称自己将于2007年退出商界。这一声明让外界猜测他有意参加2008年的总统大选。
法国《世界报》的一则报道评论说:“在距立法选举不到6个月的时候,普京政府的态度开始变得强硬。霍多尔科夫斯基卷入司法纠纷,说明克里姆林宫下决心要砍断那些有政治野心并且威胁到现政权地位的商人们的羽翼。”
不过尽管霍多尔科夫斯基遇到麻烦,但其代言人、尤科斯集团国际信息局局长、挪威籍的高级管理人员胡戈·埃利克森表示,该公司运转一切正常,一切合作项目都在按计划进行。埃利克森说:“中俄石油管道项目是一个经过专家多方论证之后形成的技术操作成熟、资金完全有保障、经济前景非常看好的长期合作项目,我们对此项目充满信心。……今年以来,某个国家全体总动员,不遗余力地试图搅乱这一本已经成为定局的成熟项目,试图推出一个从管线长度到投资规模都高出两倍、资源资金无法落实的项目,这让我们难以理解。我们希望不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当然谁也不能否认能源问题所包藏着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