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万英镑换来的文化之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欧洲文化之都每年轮流由一个欧洲国家提名本国的一个城市担任,2008年正好轮到英国。14个月之前,12名评委组成的评委会就开始工作,最初有12个城市参加竞选,第一轮筛选淘汰了6个城市,在剩下的利物浦、卡迪夫、伯明翰、纽卡斯尔、布里斯托、牛津6城市中,伯明翰和威尔士首府卡迪夫的公众支持率一直最高,但利物浦的竞选方案被认为最具活力而最终当选。
利物浦因为孕育了甲壳虫乐队而成为流行乐的圣地,她还有利物浦爱乐交响乐团和利物浦足球俱乐部。不过,利物浦城市的灵魂在码头区。码头区曾经是英国面向大西洋的门户,18、19世纪时,前往新大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英国移民从这里出发。殖民者在此与非洲和美国之间进行三角奴隶贩卖活动,给利物浦带来巨额财富。“二战”后,第一批来自加勒比海的黑人移民也在这里登陆。由于往来于大西洋两岸的轮船减少,利物浦转向工业城市,大批码头工人进入新兴的汽车工厂。20世纪60年代,利物浦开始走下坡路,到70年代末,仅人口就从70万减少到40万。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利物浦有过短暂的复兴。整个码头区被重新改建,废弃的厂房、仓库被改造成艺术展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码头区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单。80年代末,保守党政府抛弃制造业,大力扶持服务性行业,利物浦等工业城市受到的影响尤为深重,再也没有了作为港口和工业城市的重要地位。
对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后工业时代经济滑坡、急需重新定位的利物浦来说,申办成功的结果是很鼓舞人心的。利物浦市政府为申办文化之都挥洒了3200万英镑。文化之都庆祝活动计划从2007年9月利物浦建城800周年开始,内容包括电影、时装、艺术表演和展览、建筑、文学等多种形式。长达一年多的文化庆祝活动会吸引众多的海外游客,带来投资,获得英国彩票基金和欧盟的拨款,毫无疑问会拉动利物浦的经济。
但是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皇家地产特许观察家协会(RICS,Royal Institute of Chartered Surveyors)成员安娜·米顿提出:“(文化)战略对城市的复兴和发展是否真正有效,至今还没有定论。打文化牌成了一种时髦,成了灵丹妙药,这是很危险的。城市中的很多问题是文化所不能解决的。”RICS是全球性组织,致力于研究、开发和公众利益有关的地产项目。安娜·米顿曾任《金融时报》记者,主持过古希腊城邦文化等项目的研究。
涉及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谈1 990年度的欧洲文化之都格拉斯哥。
苏格兰城市格拉斯哥也曾经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后工业时代不可避免地衰落了。申办文化之都,确实转变了格拉斯哥的城市形象。格拉斯哥前任市长帕特·拉里说:“格拉斯哥在1990年的表现证明,这座城市有优良的服务、历史遗产和文化。”
格拉斯哥街头
利物浦码头
格拉斯哥街景
当选后,格拉斯哥新建了音乐厅、博物馆、画廊,整整一年的国际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格拉斯哥现代艺术的发展。现在,艺术界把格拉斯哥和柏林、赫尔辛基、罗马、都灵相提并论,非常关注和欢迎格拉斯哥、乃至苏格兰现代艺术家的作品,苏格兰也成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出口地。伦敦著名的Lisson画廊的主人说,伦敦是人们购买艺术的地方,格拉斯哥是人们发现艺术的地方。
文化之都当年给格拉斯哥带来了5580个就业机会。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字,文化之都以后,格拉斯哥成为除伦敦和爱丁堡以外海外游客最多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格拉斯哥成为一个成功范例,让大家都接受了一种观点:静谧的新艺术画廊、喧嚣的酒馆、人潮涌动的公共场所,都可以促进文化发展,推动城市的复兴。据格拉斯哥大学艺术政策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1990年,参观艺术场所的游客上升了40%,有4/5的居民参与了一项和文化之都有关的活动。英格兰北部工业城市派人来格拉斯哥考察取经,伯明翰、纽卡斯尔、利物浦在竞选2008年文化之都时更以它为范本。
13年过去了,格拉斯哥到底发展如何?6月初,格拉斯哥大学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格拉斯哥的失业率高于英国任何一个城市;官方说有1.8万人申请失业救济,实际上,有超过11万人申请各类政府救济,占格拉斯哥就业人口的25%。格拉斯哥几乎是惟一一个宽容难民的城市,但市政府没有长远的难民对策,只是把难民集中在一个小的地区,难民聚居区不可避免地成为犯罪高发区和城市最贫穷之处。据救助贫困儿童组织的调查,英国最贫困的三个地区都在格拉斯哥。原本指望服务业能吸收因工业衰退失业的人口,但事实也让人灰心。格拉斯哥原本有个很大的呼叫中心(接听0800等免费电话的电信服务机构),近年来,很多业务都转移到了人工便宜的印度孟买等大城市,格拉斯哥其他行业的工人不免担心他们的饭碗也被印度人抢走。
在格拉斯哥,多年来一直有“两个格拉斯哥”之说,所谓文化复兴,只不过让差距更明显。苏格兰社会党的一个领袖批评道,1990年的荣誉,只是大多数市民生活以外的东西。号称繁华程度只亚于伦敦的市中心商业区,到处可见乞丐、混混、职业赌棍、醉汉和当铺老板。对无钱去豪华购物中心的人来说,什么都没有改变。
解决贫困是格拉斯哥的首要问题,贫困也成为保持文化活力的障碍。纽卡斯尔市文化发展部长对RICS的专家们游说时说,如果一个城市只是让游客觉得好,那么城市的管理者就失败了。为经济困顿所累的工业城市,以文化为出发点,把市中心的厂房、仓库改为画廊、俱乐部、大饭店、高级住宅,希望重新振兴城市,很容易陷入这个怪圈。
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城市中巨大的废弃建筑如教堂、大楼就被艺术家占据,转化成艺术工具。而被商业利益驱动的城市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由市场竞争,在英国产生于70年代。政治家们发现萧条的城市中心是一个政治问题,但他们又不愿用传统的、同时又是昂贵的社会改革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通过文化复兴工业城市的观点深受右翼和左翼政府的欢迎。右翼政府认为,文化运动强调城市间的竞争,竞争刺激了城市的增长;重要的是文化变成了产生效益的产业,而不是需要政府补贴的行为。左翼政治家,尤其是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也很赞同:城市文化运动改变了战后艺术迎合、屈就市民的局面,它并不欢迎市民参与艺术活动,却同时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2008文化之都评选结果揭晓之前,布莱尔的战略小组组长、以前的文化产业机构官员吉福·摩根在演讲中说:“20世纪80年代,有位高级官员对我说,如果一个城市变成了一个艺术品或一种创造力的源泉,那它就完了。”摩根认为,文化带给城市的长期效益很难估量,它确实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和就业机会,但关键还要看游客种类、工作类型。人们仅仅是过客还是愿意搬到这里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