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拉克战争的CCTV突破
作者:李鸿谷(文 / 李鸿谷)
央视海外中心导播室
10点41分40秒。
鲁健注意到意味着这场战争真正开始的第一幅画面是,“整个屏幕都是绿绿的,但有白光,是轰炸产生的白光,远处还有黑烟”。
在导播间里的王跃华比鲁健早不到一分钟就看见这一画面。“这是CNN的画面。显然他们是用夜视仪拍的。黑烟,其实你看不到黑色,只是整屏的绿色里有色差变化,可以推测是黑烟。”监看者在这一画面出现的同时喊道,“开战了!”相关信息传到王跃华这里,王跃华反问,“你们确定吗?”四位监看者贴近屏幕,十几秒后,所有反馈都是“确定”,耳机里传来的CNN解说也证实“开战了”。王跃华于是决定切画面。
后来经过计算,鲁健播出的这第一条新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到空袭”比CNN慢了不到一分钟。“这是我们核对这一新闻是否真实付出的时间。”央视海外中心新闻部国际组组长王跃华这样解释。
在播出这条新闻的前几分钟,鲁健还播出过新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警报声”,但当时他“并不敢相信战争就这样真的开始了”。屏幕上的画面虽然已经完全不同,播“警报声”新闻时,画面是巴格达的夜景,“淡黄色的,很宁静”,而此刻,“完全是绿屏了”。“我的疑问是,这是真正的战争开始,还是像美英联军前几天那样,零星地投放几枚导弹?”稍后布什的讲话,终于让鲁健相信战争真的开始了。
为这条新闻的播出,鲁健在演播间里等待了2小时41分钟。
而央视海外中心新闻部的所有员工,为这条新闻的播出,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等待。海外中心新闻部主任杨刚毅解释这种等待:“看上去我们有点像撒大网捞鱼,但事实上不完全是。”支持杨与他的同事相信战争会在3月20日凌晨前后打响的理由是,“首先,布什48小时的最后期限就在这天。其次,19日下午,美联社通知将提供两路直传信号,一路是有巴格达著名建筑的画面信号,另一路是巴格达国际机场信号(王跃华解释说,这是美联社启动的自动拍摄的画面信号)。第三,通过关系,我们获知前方记者19号得到驻卡塔尔美军中央司令部指令,‘从现在开始,记者可以24小时呆在(美军)新闻中心’;第四,19日晚上9~10点钟,相对权威的通讯社发出消息,美军进入伊科边境的非军事区。”这种种信息,使杨刚毅做出决断,马上招回新闻部所有员工。与杨一道分析这些信息的王跃华说,“当时我自己估计的开战时间,最有可能是凌晨5~7点钟。”有意思的是,即使在没有决定招回所有员工之前,新闻部已经决定留下了一组(3人)同声传译与一位专家,他们住在梅地亚宾馆待命。
在做出招回所有员工的命令后,杨刚毅做出的另一项决定是:申请延长窗口时间。“这个决定,对直播而言,最有价值。因为我们一直在线。”杨解释说。
分析电视传播的内部结构,最简单地看,海外中心每天有285分钟的直播新闻时间,在这些分散在整点时刻的时间里,他们在线有“窗口”,有突发新闻可以马上通过主持人发布。但不在这些时间段里,因为其他节目都是录播,由央视总编室里的计算机统一调度,部门必须经过授权才可以打断正常播出流程。早上的8点至9点,是CCTV-4的“新闻60分钟”时间,这时他们有一小时的“窗口”,杨刚毅申请将这一时段延长半小时,也即他们增加了半小时的在线时间。后来又申请延长了两小时,终于在战争爆炸时刻,保证了通道,能够最迅速地发布新闻。
北京与巴格达时差为5小时,到了北京时间早上9点半,巴格达已经接近天亮,留给美英联军轰炸的时间并不多。决定再延长两小时的“窗口”,其实理由不完全是为了“开战”,王跃华说,“当时有消息说,布什将会发表讲话,所以决定再延长一段。”
在3月20日之前,杨刚毅所期待与国际一流电视媒体播发战争新闻时间上的最小差距是“两分钟”,杨解释说,“战争最有可能爆发在我们不在线的时间。所以,我们是按这种可能来安排我们的预案。”
在海外中心的战争直播预案里,相关流程设定是:24小时全程的监看,一旦发现战争爆发,迅速将信息传递给国际组(24小时值班),国际组将信息传递给杨刚毅,杨再向海外中心主任盛亦来报告,盛向分管台长报告并申请“窗口”要求调度提供通道,分管台长则向总编室发出拨给通道的指令。国际组在接到监看者的信息后,迅速报告杨刚毅的同时,也向总编室主控部门发出信息,主控部门在等待相关领导指令之际,也将会回电国际组确认信息。与这一系列信息传递申请通道同时运作的内容是,主持人到位、同声传译到位、嘉宾到位,部门所有员工到位……在开战一个月前制定这一预案时,杨刚毅测算的时间:流程全部完成,需要10分钟。一个月反复演练后,完成这一系列流程,终于达到“差不多2分钟”。
如果主控部门拨出了通道,“我们准备了两个满屏文字,第一个是,‘中国新闻最新消息’;第二个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这两段文字为过渡,随即我们就可以进入直播。”
“两分钟”是杨刚毅所期待央视海外中心与国际一流电视媒体播发战争新闻时间上的最小差距
在CCTV-4的导播间接有CNN、美联社与路透社三路信号,“比较之下,还是CNN最快,所以我们接入了他们的信号。”杨刚毅解释说,“后来我们增加了半岛电视台等其他机构的信号,这样信息更丰富,也更平衡。”
直播这场战争,在今年年初即成为一个决定,理由并不复杂,“国际频道要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不过,无论在决定直播时,还是后来反复地演练直播程序,直到真正直播开始,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最终确认,即,直播多长时间?
直播开始后,所有员工各就各位,相关流程按正常程序运转,王跃华需要一个肯定的直播持续时间。在10平方米左右的审片间,王将自己的“时间问题”提给杨刚毅,杨后来告诉记者,“我当时说,‘没有尽头,有多少播多少’。”
“事实上,20日这天12小时的直播时间是你决定的?”
思索了一会,杨说,“当时海外中心的主任盛亦来,还有分管台长张长明都在审片间,他们才是有权做出决定的人。我只不过给我的同事一个问题的答案。”与仅仅是一个答案有所不同的是,杨的答案变成了事实。在向记者解释“没有尽头”时,杨说起“9·11”那段时间,“我当时正在香港记者站,每天对比看境外与国内电视,回到北京后,我向很多人发过这样的感叹,‘(那段时间)我们不像是这个地球上的”。
王跃华介绍说,在得到杨刚毅的答案后,他的反应很“军事化”,“我重复了一遍,没有人反对、没有异议,就走了”。
一直到这天晚上10点30分,杨说:“也没有中央电视台以外的任何人发出停止的指令,从战事看,差不多也没有太多新内容了,所以我们自己就停了。”
第二天早上,海外中心新闻部写了一份报告,要求调整节目安排,直播战争。这份报告由张长明批准后,提交赵化勇台长、广电总局胡占凡副局长、徐光春局长,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从4点开始,直播又重新开始,直至次日凌晨4点半。随后形成每天直播惯例。
杨刚毅在央视熙攘的走道里接受记者采访(4月1日)的前一天,中新社转发了《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性文章:“中国的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希望,这次伊拉克战争能够给它带来上次海湾战争给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所带来的同样东西:建立观众的信任度,并带来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事实上,杨刚毅回忆说:“境外传媒最早注意到,或者说吃惊我们的这档节目,是开战当天,我们用同声传译直播布什的宣战讲话。他们发现这次直播与过去不同。后来,‘客观’成为他们描述我们直播的用词之一。”
直播成本
杨刚毅告诉记者,现在并没有认真地计算过这次直播的成本问题,但从他的角度能够观察到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
投入到直播节目的:
海外中心新闻部170多人(包括国际组、4个编辑组、3个前期采访组、地方组、包装组与播音组);
海外中心其他部门借用30多人;
杨用工作量的方式计算,基本上每人的工作量都是过去的一倍以上。
同声传译4组,每组3人(除央视自己一个英语同传组外,其他为聘用两个英语同传组,一个阿拉伯语同传组。价格:同传每6个小时上一组,在这时间里,每位译员5000元。即译员5000元/2小时);
专家30多人(目前尚未讨论价格问题)。
鲁健(左一)和各位嘉宾又开始了新的直播战况报道
“我们的准备,从‘9·11’后开始”——专访央视海外中心主任盛亦来
三联生活周刊:CCTV-4这次直播战争,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盛亦来:我把准备分两种,一是思想上的准备,二是行动上的准备。行动上的准备主要由新闻部按照要求来设计部署。如果说思想上的准备,我们从“9·11”后就开始了。而思想上的准备,更具体看,是十六大后。上级领导的要求是: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落实到重大国内外事件报道,则是讲求时效,先入为主。我们国际频道提出的原则是:快速、准确、客观、充分、平衡。平衡事实上是为了客观。去年底我们召开过一个高层研讨会,一位亚行官员说,现在的中国媒体,包括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体,都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可信度。这一现实,足以令人深思。这次战争与“9·11”的不可预期性不同,所以我们很早就有一个计划,要求在新闻时效上不落后其他电视媒体,同时为了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要打破常规的频道做法,实行全程直播,在(报道)量上加大,当然也要符合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盛亦来
三联生活周刊:有意思的是,在战争之前,相信多数观众并未想到是CCTV-4有这么大量的直播报道。
盛亦来:我们是国际频道,定位是“对外宣传”,这决定我们要首先与国际惯例接轨,要成为中国电视媒体中第一反应的媒体。而中央电视台也决定让CCTV-4首先尝试接轨,因为海外受众更接受这种方式。不仅仅是这次战争,在其他国际大事上,我们也会改变过去的做法,与国际接轨,因为这是我们改革很重要的部分。我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只不过这次战争为我们的变化提供了机会。过去四套的收视率远不如一套,只有他们的1/20~1/30,而这次战争直播开始后,我们的收视率甚至提高了28倍,这说明观众认可我们的改革。
三联生活周刊:在目前为止,你们的直播已经进行了十多天,你如何评价CCTV-4的表现?
盛亦来:这一次直播,我们主要是借助外力。我们有大量英美的国际媒体提供的新闻,也有如半岛电视台那样的阿拉伯节目,这使我们在直播中能够平衡报道,最大可能地追求客观。不过,与一流电视媒体相比,我们仍有差距。我一直觉得决定一个电视媒体国际地位的,有四个因素:第一,国家强大与否,国家强大,一举一动都能引发关注,报道当然被关注。第二,电视台自身的实力,真正有国际影响,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现场报道,我在现场、我在第一时间发回自己的东西。第三,这个国家的新闻理念,要有现代的新闻理念,这是前提。第四,电视台队伍的素质。我们的差距,差在前期,差在现场,这一块很重要,是硬指标。不过,这次直播战争,我们与其他华语电视台相比,从速度、报道范围以及对战争的评述,我们都有胜出的地方。
三联生活周刊:这一次直播,对中国电视,对中国新闻可能带来什么?
盛亦来:可能最重要的变化是,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新闻理念。过去我们只想我们说了什么,不太考虑观众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不考虑所做的有什么效果。这可能都要重新思考并且寻找解决之道。
直播时代的主持人——专访白岩松
三联生活周刊:你参加过香港回归、奥运会的直播,比较一下,过去你参加的直播与这次战争直播有什么不同?
白岩松:央视大型直播是从香港回归开始的,从此,直播启动。我一直认为,没有香港回归直播的启动,也不可能有这次直播。奥运四年一届,没有人会在意直播本身。这次直播最大的不同,是如此的不确定性加上广泛的关注度。而且,这次直播对全世界而言,也是一个新鲜的体验——记者与战场如此接近。
三联生活周刊:对观众而言呢?观看一场战争的直播能给他们积累什么样共同性的经验?
白岩松:我们的观众并没有像这样在屏幕上观看一场战争的经验,各种观众对战争的态度可能并不一样,甚至对立。当然国家与媒体的立场差不多,没有太大不同。如此庞大的观众直接观看一场战争,首先会对战争本身带来影响。知情的结果,会使不讲规则的战争多少讲一些规则。比如平民问题,人道问题……其结果,英美在使用集束炸弹可能伤及平民前,要事先通告媒体。英美速战速决的破灭,可能也与这种广泛的知情权相关。
三联生活周刊:知情的达成,形成一种广泛民众态度,结果至少会部分左右战争。但知情如何达成呢?
白岩松:在战争进行到第四天,我就与专家引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信息与谎言。信息战也是双方使用的武器之一,这是这次战争的一个特征。从某种层面看,这也是媒体与战争的相互博弈。比如战争没打几天,有报纸就说,“包围巴格达”、“48小时完成战争”。这是战争,不是游戏。当时我们的嘉宾有一句很精彩的评论:“我们目前用口水和舆论包围了巴格达。”我一直怀疑英美为什么乐意在第三天直播乌姆盖斯尔那场交战,记者那么近距离的拍摄,随后布什就要求增加战争费用,这之间有没有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我也注意到这次交战,而且留意了你的提问,当时你特别强调美军说“完全占领”,你提问的问题是:过去说“占领”,而现在为什么加上“完全”。
白岩松:我的强调是提请观众注意,交战双方发布的信息未必是真实的。因为这一句话特别有味道,“完全”!我想传递的是,别被孤立的信息所左右。
三联生活周刊:如你那样的特别强调,是不是也构成了一种信息发布呢?
白岩松:如果不强调呢?
三联生活周刊:回到我们讨论的知情达成的问题。最简单地看,屏幕上的画面与信息可能是主持人、嘉宾与观众同样接收到,没有了时间差,在这种情况下,直播战争的主持人与其他时刻的主持人会有什么不同?
白岩松:在战争的整个直播中,主持人应扮演这样几种角色:第一个角色,当出现一个或者几个新闻事实时,主持人最想向嘉宾问的问题应最大限度接近观众心里的疑问,百分之百不可能,但必须追求最大限度,而且要与嘉宾想回答的最大可能接近。第二个角色,主持人要为直播节奏和传播的效果服务,使节目最大限度吸引观众。第三,主持人是控制者,专家有庞大的知识储备,但他们是空的状态,并不知道要说什么,主持人是提问者,主持人是“采购者”。当然,这个控制又与观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第四个角色,电视完成直播是一个大系统,主持人是守门员,他应建立团队的信心。比如同时有几个新闻出现,导播敢不敢把完全不同的新闻切进来,这就需要主持人有足够处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帮助团队建立信心,他们才敢切进来。第五个角色,为未来的战争直播提供信心。
三联生活周刊:大量的、不可预知的信息让所有人同时面对,主持人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
白岩松:提问者的角色。
三联生活周刊:直播战争这么久,如果有点感慨,会是什么?
白岩松:这次直播战争,自上而下表现出来的信心,是前所未有的,这太重要了。而且央视的覆盖优势,大小城市,广大农村现在有了同样选择的机会。如果不直播,我们可以想象,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居民,仍然有途径可以大量接收到信息,但是,像我出生的内蒙古小地方海拉尔可能就看不到。这次不同了,他们也能像大城市人一样,我为我海拉尔的亲人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