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的安全地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金焱)

非典型肺炎的安全地带0

工作人员向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展示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的X光照片  

在飞往上海的航班上,一个人的一个喷嚏引起很多人紧张,尤其是没戴口罩的人。英国《卫报》的John Gittings描述这个细节时,非典型肺炎还未进入上海,但几天后的4月6日,齐小秋宣布上海为报告新出现的地区。

John Gittings的描述并非小题大做,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救灾防病处负责人4月7日告诉记者,派克·阿罗发病死亡后,相关调查正在进行,而且范围愈来愈大,“不仅包括他到北京后接触的所有人,还要追溯他来京时乘坐的飞机,我们要找航空公司的名单,查飞机上的每个乘客,再以此为起点继续追查。”“这是针对非典型肺炎采取的特别措施。”这位负责人说,“我们称之为线索调查,这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我们的责任是尽一切能力控制隐患。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力调配不够。”

派克·阿罗是北京第一个因非典型肺炎死亡的外国人,与此同时,五份非典型肺炎的尸体标本已送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说,非典型肺炎的第一份标本两个月前从广州送过来,有些标本主要取自病人肺部,对这些标本的研究工作也持续了两个月。比起线索调查来,洪涛所做的工作是找到确切的病原体,以提供应对决策。

追查工作需要的一个专业前提是病毒形态学,洪涛说,在一系列复杂实验后,病原体疑点范围缩小,衣原体和冠状病毒成为主要疑凶。

冠状病毒被专家形容为“就像是住你隔壁的邻居,态度温和却随时可能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来”。洪涛说这种病毒是上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首次被发现的,因为有像皇冠上面的穗状物,所以被称为冠状病毒(coronavirus)。

在明确排除肺鼠疫、肺炭疽、钩体病、出血热等是致病源的可能后,洪涛说他更倾向于有关衣原体的说法。他说,他们在标本的肺、脾、肝、肾等多个器官中看到衣原体的包含体和衣原体小体,偶尔看到冠状病毒。虽然两者谁在前、谁在后还不清楚,但随后的发现让他的倾向性更明显,“有一个最重要原则,你可以把一个病原体分离出来,还要把他们再接种回去,使病原体再次致病。我们的细胞培养很成功,看到了产生病变。病人的抗体与衣原体产生了反应”。不过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表示,到目前为止,非典型肺炎确切的病原体还没有找到,或者说还没得到各国科学家的公认。这里有一个原因是,洪涛说他们在实验中还没有分离到冠状病毒,而且不排除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另外,他们收到的五例标本都是“衣原体比较厉害的”,而获得更多的标本显然比较困难——死后尸体被解剖是中国人不太能接受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洪涛对病原体作一个排队:“主导的致死原因是衣原体,也不排除衣原体与冠状病毒共同感染的可能性。”

4月6日晚上10点多钟找到洪涛院士时,他还在实验室里,他说,查找病原体也有一个国际竞争。在德国,对非典型肺炎的研究基于一个患病的德国医生,他在法兰克福因高烧住院后,被确认为非典型肺炎。洪涛说,德国人用棉花棒在喉头地方获取样本,分离出有冠状病毒,“两个星期前我看过他们的照片,有两张是衣原体,有两张是冠状病毒,所以也不能确定”。在美国,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结果是看到了冠状病毒颗粒,不过洪涛说,个别切片也有似是而非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地区用克隆方法发现了与冠状病毒很相似的病原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非典型肺炎病例是2200多份,中国在16个国家中占比例较高,这样我们可以对现场采集的标本作分析研究,而且用尸体解剖很直观,外国人则没有这些可用于解剖的材料。另一个优势是这一次从上到下尽一切能力控制非典型肺炎传播的决心。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州疫情出现后,北京从2月份就开始增加监测点,而且改变了以前按属地负责、按行政级别的限制上报的举措。卫生部官员接受采访时则说,从4月份起,卫生部每天都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疫情,同时也与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开展防治合作研究,定期向社会公布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