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是军火商的大“利好”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联合国负责裁军事务的副秘书长达纳帕拉说,享有盛名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每年都会针对世界各国上一年度的军费开支出一本小册子。他曾经介绍了“小册子”上的一个数字-2001年全球军费开支8390亿美元,这比2000年要高出许多,“估计全球2002年的军费开支是一个更惊人的数字”。
去年以来,为了准备攻打伊拉克,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等美国的大军火公司分外忙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是“战争经济学”最通俗的说法。按目前世界大军火商利润排列,前三强中,美国占据两席,英国占据一席。占据第一位的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年收入225亿美元。第二位为美国波音公司,国防承包收入(占总订货量的32%)为190亿美元。第三位为飞机、火炮系统、军用电子设备和导弹的制造者英国的BAE系统公司,收入约150亿美元。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短短4年间,国际市场上军火买主就达144家,卖家64个,总成交额在千亿美元以上。军火贸易的“暴利”在特定时期很具刺激力,专家估算,一架售价5000万美元的F-16战斗机,利润在50%以上,丰厚利润成了军火商乐此不疲的动力。
战争到底需要多少钱?
布什政府终于在3月20日对伊拉克开战,没有人能说清楚这场战争到底需要多少钱。在本月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布什回答说:在适当时机我们会回答。
布什的“回答”已经导致民主党不满。早在去年秋天,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经济学家就开始讨论这场战争的费用,经济学家拉里·林西(Larry Lindsey)曾为布什政府做过财政预算,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林西说,伊拉克战争可能需要1000到20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国民经济收入的1%~2%。
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对伊拉克战争做比较详细的分析,他们的结论是:如果战争能在最短时间结束,美国和伊拉克双方的人员和经济损失都最小,“即便在这样的前提下,最少花费也要10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与林西的分析一致,如果战争时间拖延,全球经济难免陷入恐慌,整个战争费用甚至可能高达19000亿美元,其中飞涨的石油价格需要7780亿等。
三大军火商的“前世今生”
美国军售历史几乎贯穿了20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冷战期至冷战后的近80多年里,美国始终占据军售第一大国排名。
现在美国的军工框架,是在几年前大规模合并和兼并后形成的。苏联解体后,军费减少,订单减少,在政府的“导演”下,美国军工集团开始大规模兼并。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洛克希德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雷神公司收购休斯公司,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
1995年3月,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宣布合并,成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并前,洛克希德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军用飞机制造商,生产F-16战斗机、C-130运输机、战略导弹系统和战略反导系统等产品。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企业,生产火箭、战术导弹系统、反坦克导弹等产品。后来,新公司又兼并了洛拉尔公司的宇航电子系统和通用电气公司的电子系统。这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军火企业,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目前又是美国第一大国防承包商,国内订货已占美国国防部采购预算的1/3左右。主要产品包括P-38“闪电”战斗机、P-80“流星”喷气式战斗机、“星座”客机、U2间谍侦察机、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北极星”潜艇发射弹道导弹、C-5系列“银河”大型军用运输机及L1011“三星”客机、B26“掠夺者”轰炸机、C-130系列军用运输机、导弹和空间系统、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军用电子系统、飞行训练辅助设备、火控系统和空中交通管制设备等等,该公司控制了40%左右的世界战斗机市场,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军用卫星的生产和发射业务。
1996年8月,波音公司宣布出资31亿美元收购罗克韦尔公司的防务和航天分公司。同年12月,波音公司又宣布与麦道公司合并。波音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合并前占有世界客机市场50%以上的份额。而麦道公司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导弹和航天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在世界军用飞机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生产的F-4战斗轰炸机、A-4攻击机、F-14战斗机F/A-18战斗攻击机、直升机及反潜导弹、巡航导弹等畅销国际市场。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后成立了新的波音公司,成为世界第二大军工企业。
1995年4月,雷神公司出资23亿美元收购了大型军用电子公司的电子系统公司,随后又兼并休斯电子公司和德克萨斯仪器公司,成立了新的雷神公司。该公司垄断了美国空对空导弹的生产,成为世界第三大军工企业。据美国《每日防务》2003年1月的报道,雷神公司年将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宙斯盾”武器系统提供相应的部件以及“标准-2”(SM-2)导弹、滚动弹体导弹(RAM),其中“宙斯盾”武器系统将出售给美国、韩国和日本,而SM-2和RAM将出售给美国海军和外国用户。雷神公司的这一份合同就价值约4.43亿美元。
目前支撑美国经济的五大军工企业巨头分别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这位“大哥大”无论其资产规模还是产品覆盖在美国都占据压倒性的垄断地位。
军火商背后的“政客”
拉里·林西
作为美国经济龙头的军工企业天然就与美国政治关系微妙,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是这种“双重利益”的一个著名的代表者。在一些尖锐的西方观察家眼里,拉姆斯菲尔德大张旗鼓推行导弹防御计划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曾担任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系统的智囊团——兰德公司的董事长。美国副总统切尼的夫人也曾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高层人物,而财政部长奥尼尔据说也曾担任过兰德公司的董事长。
在美国,约有1/3的企业与军工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称,仅美国的“宙斯盾”驱逐舰一项,就涉及1938个承包商。
为更有效地对美国政府及国会施加影响,美国各大军工集团还专门组织了势力庞大的“院外集团”,并利用提供竞选经费和拉选票等手段游说美国立法机构、行政部门和法院,以确保他们制定和执行的政策符合本集团利益。2001年10月26日,美国国防部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了生产3000架下一代主力战斗机JSF的合同。为了这笔2000亿美元的大订单,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曾在事前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推销和游说战。美国官方资料显示,在本届总统选举中,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布什从军工企业集团筹集的资金是戈尔的15倍。连美国前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也不得不承认:“院外利益集团在指导美国的对外政策。”
军火商与“财团”控制
加利福尼亚财团(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新兴大财团,包括美洲银行集团、旧金山集团及洛杉矶集团。这三个集团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加利福尼亚州军火工业的迅速发展而获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形成以美洲银行为金融中心的大财团。1974年拥有资产1671亿美元,在美国十大财团中居第三位,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它与南部财团组成一股新兴的军火工业集团势力,成为与东北部老财团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亚财团的金融资本极为雄厚,拥有的主要商业银行有美洲银行、西方银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旧金山地区的韦尔斯·法戈公司和克罗克国民公司等。美洲银行是加利福尼亚财团的金融核心。
加利福尼亚财团所控制的工矿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大战期间和战后,由于加利福尼亚州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该财团所控制的工业公司以军火生产为主。例如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利顿工业公司以及诺斯罗普公司。这些公司都是美国前十名的军火商和军火出口商。战后,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在美国国防部的军火订单中,长期居于首位。但是这些生产军火的公司的控制权,逐渐落入东部大财团的手里,加利福尼亚财团的实力地位已相对下降。
德克萨斯财团(Texas Financial Grou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克萨斯州倔起的一个新财团,主要依靠石油工业和军火工业发展起来。以K.W.麦基逊、S.理查逊、H.L.亨特、J.柏朗、J.A.埃尔金斯等创立的家族为代表。
德克萨斯财团的银行资本比较薄弱,虽拥有4家银行和3家保险公司,但没有形成强大的金融中心。4家银行是: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休斯敦第一城市国民银行、达拉斯共和国民银行和德克萨斯商业银行。
在军火工业方面,德克萨斯财团控制了两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译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在1960年兼并特姆科飞机制造公司,后又于1961年兼并沃特公司(制造飞机和导弹)。80年代以来进行多样化经营,但仍以制造军火为主,获利甚厚,发展迅速。
另一家为休斯飞机公司,创办于1933年,经营业务本限于设计和实验性制造,1942年才开始商业性生产,制造飞船、侦察摄影机以及各种飞机零件。80年代上半期,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控制系统和其他电器部件,在美国飞机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该公司生意兴隆,营业额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