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救灾款“高压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庄山)

触摸救灾款“高压线”0

地震后,大量救济物资陆续到达灾区,村民正在分配毛毯与衣物  

分配

新疆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副处长瞿松林打开厚厚的文件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救灾捐赠办公室公告”中,详细记录着每天、每一笔捐助资金的单位及金额,记者看到,“截止2003年3月4日20时,捐款总额7453.01235万元,捐物折款2157.967万元。”瞿松林说,“灾害第二天,中央便下发了800万元救灾应急资金,各地、各单位运出的大量生活物资也陆续到达,到3月4日,已经累计向灾区运送了554吨食品,18000顶帐篷,灾区人民生活基本上得到了保证。”

2月28日11点,记者来到琼库尔恰克乡吾斯塘博依村(18村)时,当时村里正在召开的捐赠帐篷分配会。

16岁的热合曼-阿布里木然地站在人群的最外圈,地震发生后,父母带着受伤的弟弟去治疗,一直没有音讯,他裹着一床旧被在自家院子里蜷了4天,他没有被列进发帐篷的队伍。约摸10分钟后,巴楚县人大干部周扬明与村支书一起带着一名年轻人走过来,对热合曼-阿布里说:“他的帐篷先让给你,他等下一批再领。”

及时的援助为刚遭受灾害伤痛的群众带来莫大的安慰。然而同时,几个村都有村民在抱怨:“分配不公平,村干部家的人总是得的多。”

对这些议论,县委书记张铭公解释说:“我也不敢100%保证不存在这类情况,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措施是明确、公正的。”指挥中心制定的救灾物资的发放原则是,最先考虑有家属死亡的家庭,其次是重伤家庭和五保户,再往下还要考虑每户家庭的经济状况,因而“老百姓存在认识上的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救灾款的困境

记者在巴楚县采访时,不少群众都表达了这样的担心:“听说过去伽师盖房子还要自己交钱,我们是不是也要这样啊?”在他们的心目中,地震将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伽师就是在几次地震后富裕起来的。”一定程度上,这可能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共同理想。按照巴楚县委书记张铭公的说法,地震给全县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完全的统计,仅土建部分就达到12个亿。另外,4.2万多头、只牲畜(小畜3500多)照常归算法,一只羊300元,一头牛800元。而过去投入1700多万元建设的到达各村的防病饮水工程,动态算损失3000万元都不止。”

而瞿松林介绍重建资金的努力目标是“大约3个亿”,其中,“中央估计能支援几千万,加上动员全国各省的援助,争取达到1个亿;社会捐款因为存在重复统计问题,所以统计口径很大,我们预计突破6000万元;自治区政府准备拿出5000万元保底,再剩下的就要靠当地自力更生来解决。”

很显然,能够落实的各项资金与地方的希望存在着巨大差距。瞿松林从事灾害救济工作已经10多年,“多少次没法说,几十次都不止。”他解释说,“灾害发生后,有些当地政府往往依赖思想比较重,口子很大,但实践证明,我们没给到他们要求的数,事情也都办得挺好。政府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就是对老百姓的,地方的城市、机关建设除特别急需的可以用一点这块资金,其他只能另外寻找资金渠道。地方也必须明确,救灾从来都不是国家全包的,平常能补助10%~40%就不错了,而这次将肯定突破过去的补助比例。”

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地方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用救灾资金搞一点政府建设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这势必将把更大的负担分摊到灾区群众身上。因而,“虚报然后转用”的企图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审计部门查得很紧的目标。

瞿松林介绍说,通常情况下,地震灾害评估是根据各地、各口的灾情报告,县一级就要组织会商,确定损失数字,然后逐级上报。但这也仅作为一个参考,而最后的结论总是以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会”为准,因为地震局的系统评估体系比人为评估科学得多。“我们按平均每户补,但要求拉开档次,地域上分成重灾、轻灾、一般,到灾民又分成贫困、中等、富裕,由村民大会公开表决,决定每一户的补助档次。补助面能达到30%~40%,我们就觉得比较满意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我们的经验是实施明白卡制度,也就是五联单,民政、县、乡、村、灾民各持一份,包括补助排名等在内各项内容都必须登记,由各方责任人签字,我们监督抽查的时候就可以一直查到灾民手里。”

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肯定地说:“救灾资金的使用有很多严格的规定和严密的监察、审计等行政管理程序来保证,挪用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