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少林功夫从何起源?谁是创始人?
周维良:少林功夫究竟是由谁创立,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达摩,有《易筋经》及《罗汉十八手》为证;二是认为源于少林寺第一代祖师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说慧光可以在井栏上反踢毽子500下,而僧稠“筋骨强劲,拳捷骁武”。
我考证下来,认为少林习武兴起在元末明初,不会在北魏,也不是‘十三棍僧救唐王’。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打入少林寺,和尚们四散逃跑,这时有一名烧火僧人叫紧那罗,用烧火棍跟红巾军打了一仗。现在少林寺里还有紧那罗王殿。事实上从明朝开始才有少林僧兵的记载。《少林寺》电影拍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只是说明了13名和尚参加了一次军事行动,并不能代表少林的广泛习武。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周维良: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少林功夫是不是少林寺功夫。
少林功夫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原生态意义以寺院为活动基地的武术;第二个阶段,就是次生态意义的少林功夫,这时的少林功夫已经兼收并蓄了其他传统武术特点和招式。明朝历史上曾有多次征用少林僧兵的记录,明万历年间郑若曾写的《江南经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功夫莫不让少林”。少林功夫于是逐步取得无可替代的地位。到清初时,已经“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这时少林已经成为民间习武的旗帜。
三联生活周刊:少林传统功夫与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有什么区别?
周维良:传统功夫是一套价值体系,韩非在《五蠹》中说,“侠以武犯禁”,侠代表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历史相当长。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说,他家祖上就在赵国练剑,什么是传统功夫,司马迁在《史记》就说得很清楚了:习练剑术,“内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就是说,功夫不仅是防身健身的技术,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它是一种技、身、心的价值体系。
中国的竞技武术则分为两类,一类是散打,已经基本遵循西方规则;另一类是套路,把传统功夫套路化、标准化。现在国家体委已经认定了大概129个拳种。传统功夫主要靠师徒的口耳相传,招式动静分明,讲求实战;而竞技武术依靠的是样板化的“拳谱”,追求动作稳定和好看,不动不跳。
延新正在教他的外国徒弟练功,语言从来不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