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晓岚的文化生产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庄山)
旺族大姓
在河北献县历史上,提起旺族大姓,有“卢马牛高,后续陈纪”的说法,其中纪就是纪晓岚所属的纪氏家族。
而纪晓岚撰文题字喜自署“河间纪昀”,献县宣传部副部长李建良解释说:“最早的河间国就在献县,金大正七年,河间地名北迁,但河间府依旧是一个包括献县等在内的大区划。纪晓岚的出生地崔尔庄和他的祖居地景城原来都属献县管辖。”
李建良在80年代末参与编写新县志时对这位乡贤产生兴趣,经过4年搜集资料,他于1993年完成了《纪晓岚全传》一书,然而令他感到尴尬的是:“1954年,行政区划调整,包括纪氏祖居地在内的几个乡都划归了沧县。”于是在新县志人物中他们不得不放弃了纪晓岚,但记者看到,在《献县志》第772页“封建时代职官”中,纪昀仍然排在一品的第一名。“纪晓岚还是我们献县人”无疑成了当地人难以割舍的情结。
其实,纪晓岚祖上是在“明永乐二年,迁江南大姓实畿辅”的过程中迁入献县的,据民间传说,纪氏先祖纪椒坡梦中得到神示,要找到一个“车上树,牛上房”的卜居地。经过数月寻找,在现在的景城村,他终于看到老妇把纺车挂在树上、牛犊窜上牲口棚的景象,于是定居下来。虽然这与纪晓岚“火神托生”的出生传说同样不足为凭,但似乎也可以看作人们对纪氏家族兴旺的一种解释。
按照李建良了解到的说法,“纪晓岚家的田庄一直可以延伸到现在的天津靖海”,老宅的辉煌更令人称叹。
在现在的沧县崔尔庄村,曾盛极一时的族居老宅“九门九关厢”依旧在乡老的口耳相传中流行。据说此祖居共有九套六进院,恰合“九九归一、六六大顺”之意,房屋数百间,占地4万平方米,宅中有乾隆皇帝亲笔御题的“光国寿民”牌匾,此居正南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是文达公(纪晓岚谥文达)故居,悬挂在正房前檐上的乾隆皇帝御书大匾“三世一品”也代表了曾经的显赫。
如今,纪氏故居已荡然无存,但纪氏后人依旧兴旺。按照纪氏的族谱,排到纪晓岚是第14世,现在,已经到了25世。沧县纪晓岚研究会会长李忠智介绍说:“在崔尔庄附近的5个村都有纪氏的后人,仅景城村就有大约700口人。”
纪晓岚产业
历史上有“南袁(枚)北纪”、“南蒲(松龄)北纪”之说,但纪晓岚的名声似乎远没有蒲松龄那么响亮。对此,59岁的献县人大副主任朱惠民的看法是:“五四运动以前,对纪晓岚的研究还多一些,解放后袁枚也不太提了,只提蒲松龄一家,因为蒲受毛主席欣赏。”翻开老《辞海》,在“纪昀”词条中写着:“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之作。”这可能就是朱惠民所说的“受了政治的影响”。
朱惠民从小就对纪晓岚很感兴趣,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近十年时间,他搜集纪晓岚以及纪氏家族的情况,1985年出版了《隽思妙语一纪晓岚琐闻》一书,他感觉“越接近本原,故事越少,真事越多。而许多流传的故事,其实在别的历史名人名下也有”。
尽管研究者普遍认为“电视剧戏说的成分过多”,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电视剧的广泛传播效应,才使得“纪晓岚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李忠智说:“作为纪晓岚的故乡,80年代中期开始,有一部分人开始研究,但真正广泛、深入研究是2000年以来的事情。”
沧县主管文教的副县长娄锡文向记者介绍说:“从2002年5月开始,沧县已经把纪晓岚作为一项综合产业来重点开发。”2002年8月,“纪晓岚文化研究会”也注册成立。
李忠智谈起这些显得非常兴奋,他说:“考虑到纪晓岚的名人效应,沧县想打这个名人文化牌,具体文化旅游事业开发方面,确定了纪氏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在纪晓岚出生成长地崔尔庄建设纪晓岚故居;在崔尔庄正南6华里的北村恢复墓地、建纪晓岚陵园;在崔尔庄正西3华里的景城建纪晓岚纪念馆。三处合称纪晓岚故里文化景区。”
然而,沧县方面的热情并没有得到纪晓岚后人的响应,纪晓岚第六世孙、北京画院纪清远回忆,2001年冬,娄县长曾经找到他们这些在北京的纪氏后人,希望能够“集资”建设纪晓岚纪念馆,以后也找了在南方的纪氏后人,但大家都没有参与。纪清远解释说:“家族里也有不同意见,众多的意见认为,要建就在崔尔庄建一个原汁原味的纪念馆,但县里觉得涉及拆迁困难。而更主要的是,在那里建纪念馆究竟能有多少人参观,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我们倒主张,在北京搞纪念馆特别必要,能起到普及作用。”
面目全非的阅微草堂
重修后的纪晓岚故居免费对外开放
站在北京珠市口西大街虎坊桥站向北看,透过盘绕在水泥花架上的古藤枝条,依稀可见一座旧式房屋檐下悬挂的“纪晓岚故居”牌匾。古藤池边的石碑上记载,这架古藤“是纪晓岚亲手栽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厅房内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只在东、北两面墙边摆放着几张展柜。穿过这间展室,是一处不大的院子,院子北头是一间同样的厅房,房内悬挂着启功题写的“阅微草堂旧址”匾额。院子东北角一颗碗口粗细的海棠树颇为引人注目,碑文告诉人们,这是纪晓岚为纪念年少时的恋人亲手栽植的。
如果没有文字说明,恐怕不会有人相信如此局促的院落竟是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宅第,同样不能想象24卷《阅微草堂笔记》竟成书于此。故居负责人于庆选介绍说:“其实,原来的故居是三进院子,有100多间房,紫藤在第一进院子中。现在的故居仅是原来西院的一小部分。”
虽然对阅微草堂的文字记载不难找到,但要了解其全貌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南开大学教授、沧县纪晓岚研究会顾问来新夏介绍:“位于北京珠市口西大街241号的纪晓岚故居原为岳飞21代孙清朝威信公岳钟琪旧宅,建于雍正七八年间。雍正末,岳钟琪获罪拘禁,当时,纪晓岚之父纪容舒带着11岁的纪晓岚来京补官,遂购得此宅。从此,纪晓岚在这所宅第内攻读、科举、为官,直到39岁外放福建学政,一共住了29年。由于纪容舒回乡养老,纪晓岚赴外任,此宅曾经典租与人。乾隆三十六年,纪晓岚48岁时,由新疆戍所返京,又居住此宅,直到82岁终年。如此算来,纪晓岚一生在此生活了60多年。”
纪晓岚去世后,他的后人将此宅“割半赁”与黄安涛,以后又几经转卖,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归入晋南一个姓刘的财主名下。1930年,天津商品检验局副局长刘少白租下了这个院落,使这里成为中共河北省委负责人的秘密接头地点和经费转送站。此后,梅兰芳在此做起了“北平国戏学会”。1936年,富连成京剧科班购买此宅作为学员宿舍和练功的场所。到解放前夕,这所宅第为一银号所占。北京解放后,这里先后曾是运输公司、民主建国会、宣武区委党校所在地。
1959年10月,晋阳饭庄在此开业,此宅产权也转到了原宣武区饮食公司名下,餐厅改造打破了原来的格局,特别是在1987年,晋阳饭庄扩建新楼,阅微草堂几临灭顶之灾。纪清远虽然早知此宅是先人故居,但“80年代人们对文物还没有什么认识”,他更是无能为力。2000年,他听说道路要拓宽,于是赶紧给有关部门和北京市领导写信,也得到了史树青等专家的支持,“我想这封信作用是重要的”。北京市政府由此决定保留并修缮纪晓岚故居,为此,道路在这里南曲十余米。2001年11月,政府投资150万元恢复故居。2002年11月30日,重修的故居免费对外开放,但产权和管理依旧归晋阳饭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北京亚环影音制作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