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太空保单值多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川)

一张太空保单值多少?0

科学家正在展示服装模特的宇航服。“神舟”四号顺利返回,将中国人进入太空带进倒计时 

一张太空保单值多少?1 

国际空间站的NASA宇航员 

一张太空保单值多少?2 

2000年2月10日,在日本鹿儿岛发射的火箭失败,升空后偏离预定轨道 

 

三联生活周刊:从保险技术的角度来看,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这样的公司是否有能力为航天飞船提供保险?

黄禄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涉足航天保险,最初,中国人保从保险的角度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火箭步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的舞台,虽然国际航天承保人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尚持怀疑态度,但有中国人保的大份额的承保,以及与国际航天保险经纪人共同的努力,经过成功的技术宣讲工作,获得了承保人的信心,为中国运载火箭获得的首份商业发射服务项目提供了保险保障。199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长征火箭出具了第一个商业卫星发射的保单,当时承保的是“亚星一号”,这颗卫星属于亚洲卫星公司。发射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运载火箭成功地打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

“亚星一号”和接下来的澳星成功发射后,国际航天保险承保人开始陆续介入我国商业卫星发射保险,通过国际卫星保险经纪人协助国内保险公司设计承保方案和安排国际再保险。随着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航天保险同其他财产保险业务一样,出现市场竞争的局面,但中国人保凭借资金和技术实力,在市场上仍然占有主渠道的地位。虽然航天保险大部分通过国际保险经纪人分保到国际航天保险市场,但自留额比例的大小能够充分体现公司实力和对承保标的风险的信心,并以此影响国际市场的承保态度。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的中国航天保险联合体和保险公司是什么关系?

黄禄滨:从1996年,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连续出现了几次失败,对于刚刚步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领域的中国运载火箭的地位面临严重挑战,已经获得的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因为火箭的可靠性问题无法正常执行,并可能在国际市场得不到分保支持或保险条件十分苛刻。在这样的情况下,1997年8月27日,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中国人保牵头创立了中国航天保险联合体,联合体成员包括太平洋、平安等国内十家中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联合体的定位是政策性保险机构,目的是为支持中国的航天事业,制衡国际保险市场,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提供保险支持和服务。

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模式在国际上有先例吗?

黄禄滨:由于航天保险的独特性,联合体运作模式在国际上已有先例,法国阿丽亚娜火箭的发射项目也是通过法国国内的航天承保人联合承保,并在国际市场安排分保或共同承保。

三联生活周刊:联合体成立以来,承担了哪些航天保险?目前的积累怎样?

黄禄滨:按照规定,在航天保险基金积累达到25亿元以前,联合体承办的业务为政策性业务。我国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日益提高,使得以联合体名义承保的发射项目比较顺利,联合体成立5年来,共出具了数十张保单,为“中卫一号”、“鑫诺一号”、“风云一号”和铱星等卫星发射提供保险。承保总金额近20亿美元,保费收入2亿多美元。基金积累3亿多元。因此,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资金上,在国际航天保险界,联合体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如有需求,我们也能承担飞船发射保险业务。

三联生活周刊:通常说的航天保险都包括哪些内容?

黄禄滨:所谓航天保险,是为商业卫星发射全过程提供的保险项目,涉及的航天保险险种包括火箭和卫星发射前的制造、运输保险、发射保险、火箭再飞行保险、卫星在轨寿命保险、发射场设施保险和第三方责任保险。

航天保险的保障范畴是多方面的。保险标的包括火箭、卫星、地面测控设施。保障范围包括保障火箭或卫星的运输、发射、卫星在轨测试、卫星在轨运营期间的保险标的物的损失,上述各阶段对第三方造成的物质损失和人员的伤害。

三联生活周刊:“神舟”四号飞船很可能在今年就会将中国宇航员带入太空,宇航员是否也需要购买航天保险?

黄禄滨:目前我国正在实验的“神舟”飞船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飞船发射和太空飞行尚不属商业经营范畴;另外,“神舟”飞船仍然处于实验阶段,飞船火箭发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甚至涉及到军事、航天技术等“国家机密”,如果要保险的话,承保人需要了解一些与风险管理相关的飞船的有关技术参数,这样的话,一些涉密的技术细节和信息就会很难处理。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与前苏联先后发射过载人飞船,这些飞船以及宇航员的保险是如何解决的?

黄禄滨:美国与前苏联或者现在的俄罗斯向太空发射的载人飞船也都不是商业发射,都属于国家行为,这些飞船也多用于从事研究和科学实验,因此也同样没有办理商业保险,无论飞船发射的本身,还是宇航员,据我了解,都没有购买航天保险。

三联生活周刊:尽管飞船没有购买保险,但是卫星发射理论上说是可以投保的,价格是否很昂贵?

黄禄滨:由于技术含量特别高,火箭的发射成本以及卫星价值都非常高,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是全损,所以,保险费率当然也比一般普通财产保险要高出很多。航天保险的保险费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国际市场上费率表现为波动性很强,目前由于受到“9·11”事件的影响,以及近两年来国际上发射和在轨卫星损失的频繁发生,国际市场航天保险进入坚挺时期,对于成熟的火箭和卫星技术,发射保险的费率一般在18%左右。

为有效地分散风险和安全地积累联合体的航天保险保费基金,对于高保额的航天发射项目,联合体往往通过国际知名的经纪人公司在国际市场办理分保,因为航天保险业务的国际性特点,保费的支付通常也是用美元结算。

相关数据

运载火箭的成功率

*我国的“长征”运载火箭至今已经进行了66次发射,成功60次,发射成功率接近91%。据有关资料统计,6次发射失利都在前42次中,以后的24次发射全部成功。

*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新型捆绑式大推力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其可靠性指标由不载人火箭的0.91提高到0.97,即发射100次火箭可能只有3次出现问题;航天员安全性指标为0.997,即发生1000次危险,只有3次救助失败,是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美国航天飞机有良好的安全记录,从1981年至今它飞行了100多次,只发生过一次挑战者号爆炸的灾难。

*美国的“德尔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约为94%。

*欧空局的“阿丽亚娜”火箭发射成功率为93%左右。

*俄罗斯的“质子号”火箭发射成功率约为90%。

*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从1963年底至2000年初,共飞行了991次。从1964年10月到2000年12月一共发射了89艘载人飞船,其中只有两次发生故障,发射成功率为98%。

航天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与航天保险相依相伴

一张太空保单值多少?3

宇航员的水下训练是进入太空前的一门必修课  

航天风险曾经被认为是不可保的。第一张航天险的保单诞生在1965年,承保的标的是首次应用于商业通信的同步卫星——国际星1号(INTELSAT 1),保单所保障的范围仅包括第三者责任保险和发射前保险。这张保单没有承保发射保险和轨道寿命保险,因为当时承保人缺乏承保这两个阶段风险的知识和经验,只能非常谨慎地对待这种高科技带来的高风险。

在国际星后来的一系列发射中,这种风险被不幸证实,前六次发射中,只有四次达到预计的地球同步轨道。这种风险的存在,使得国际星系统的运作者——Comsat公司开始为将要发射的七颗国际星寻求发射保险,最终得到了。但当时的承保条件十分苛刻,每两次发射将一次失败作为免赔额。

当时一次发射的承保能力只有100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承保人主要集中在欧洲的航空险市场,这种状况持续到70年代中期才有了改变。1975年,保险人开始同意放弃将一次发射作为免赔额的做法,承保能力也逐渐扩大到一次发射提供5000万美元保险,保单中仍然存在无赔款退费条件,不过比例已经降至保费的25%。

1977年9月13日,航天保险遭遇了它诞生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赔付。欧洲宇航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轨道探测卫星1号-OTS-1由于德尔塔火箭的故障导致全损,赔付额高达2900万美元;1979年底,SATCOM III因远地点发动机故障没有能够进入轨道而导致全损,赔付7600万美元。这两次大赔款达到了1.05亿美元,不但将航天保险市场近15年来累积的保费全部用尽,而且还要透支预期的保费。

虽然当时的航天保险是个亏损的市场,但由于商业航天活动飞速增长,对航天保险的需求增加,吸引了承保人、经纪人开始进入,此外,美国市场的承保人的加入,使承保一次发射的最大承保能力达到2.5亿美元,航天保险市场通过短暂的恢复期再度入轨。

可惜好的势头并没能维持多久,1984年2月份发射的两颗卫星同时失败,赔付超过了2.5亿美元。被称作STS41-B的项目是由航天飞机将两颗卫星释放到太空中的,由于远地点发动机喷嘴的故障最终没能进入预计轨道。接下来的1985年和1986年,这一阶段发射连续失利,出事的名单上,有欧洲的阿丽亚娜(ARIANE)运载火箭、美国的各类型号的一次性运载火箭,甚至有“挑战者”号(CHALLENGER)航天飞机。一连串的损失赔款,使航天保险市场的赔付率高达200%。

连续重创的航天保险市场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疗伤。在这个阶段,航天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逐年增加,到1996和1997这两年,航天保险市场突飞猛进,航天承保人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承保能力,几家大的保险集团首次开始涉足航天保险。每次发射的承保能力被抬高到了10亿美元。在急速扩张期间的承保市场,尽管也出现了数起大额赔付,但与每年巨额的保费收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飞速增长的承保能力势必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承保人提供更加优惠的承保条件和进一步降低费率。

1998年对于航天保险市场是个灾年,比较10亿美元的保费收入,已经发生的赔款达到14亿美元,如果未决赔款算在内赔款总计将高达17亿美元。造成损失赔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轨道卫星失败的数量增加。跟发射相比,卫星的轨道运行风险要小得多,因此费率水平也相差很多,但在这一阶段卫星在轨道的损失却一反常规。二,新技术导致的失败。这阶段航天承保人承保了几项新型号的卫星和火箭,这些带有试验性质的飞行占了相当比例的赔款。

1999年航天保险不幸,据瑞士《Signa》统计,全年有6颗卫星毁损,赔款达7.6亿美元。

2001年7月13日,阿丽亚娜-5G火箭飞行失败,将本打算由日本B-SAT公司拥有的BSAT-2b卫星送到了一个完全无用的轨道上,承保的航天保险公司方面为此总共要赔付大约1.4亿美元。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航天保险业平均每年的损失都在4亿美元至6亿美元之间。

技术的日新月异决定了航天保险市场将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中国人保特险部航空航天险部经理黄禄滨的话既专业,又哲理,他说:“在这一领域没有一成不变的保单和固定的费率,对每个项目的承保都体现量体裁衣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