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改革不等于电价下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电力改革能否最终达到降低,电价,我们拭目以待。图为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隶属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被国家电力公司授予“一流火力发电厂”称号
随着11家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公司在京揭牌,中国电力改革终于走出了关键一步。国家电力资产被分拆重组为两家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这个被认为是中国电力改革里程碑意义的分拆,实际上仅搭建了中国新电力产业管理构架。对国内个人及企业用户来说,中国时下进行的电力改革更为实际的意义,可能在于能否真正实现打破垄断,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并最终达到降低电价的目的。
从目前看,国家电力资产的分拆首先对资本市场产生了直接影响。现在,原国家电力公司和地方电力公司在海内外共有44家上市公司,由于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资产划拨主要是以行政划拨方式,而没有通过市场方式进行,这44家公司的最后归属,还要等到新组建的11家电力集团公司及下属各子公司资产的进一步明晰。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表示:“明年要尽快完成对新组建公司的财务审计工作,进行清产核资。”
2000年底国务院发布的69号文件规定,在电力系统完成改革之前,为避免干扰改革,禁止通过收购转移国有资产。申银万国的行业分析师曹燕萍认为,此举主要是为防止在电力系统改革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北京大唐电力的管理人士称,分拆后,禁止收购的背景条件已不复存在,因此为电力系统的并购与重组扫除了法律障碍。
尽管重组中处处力求体现“平衡原则”,但行业分析师认为,5家发电公司的竞争必然打破平衡原则,因为竞争可能引发收购,由资本引发的资产重组不可避免。曹燕萍分析指出,因为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很强,而电力上市公司的业绩主要来自新建和收购发电机组,所以在几大集团公司取得法人资格后,可以预见电力上市公司的收购与重组将持续展开。
里昂证券的投资分析员何浪表示,海外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将注入三家H股公司——北京大唐、山东国电和华能国际的资产质量。而曹燕萍则认为,电力资产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坏,关键在于收购价格,相关资产回报率是最有效指标。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委员会副会长陈望祥表示,随着电力改革进入实施阶段,电力上市公司正在被各方看好,包括外资和民营资本也正在寻求进入这一市场,这意味着电力在资本市场的竞争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电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尚不能直接影响终端销售电价。曹燕萍说,电力改革主要是对上网电价进行政策性调整,实行“竞价上网”。所谓“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就是按照低价优先的原则让各家发电企业竞争上网,进行供电。但实际上,这样一个理想的电价形成机制,在短期内还不会建立。
业界普遍预计,至少在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竞价上网还不能实施。国家电网集团总经理赵希正对此的解释是,竞价上网需要很多条件,包括要制定规则,要有技术支持系统、结算系统的准备等等,而目前这些工作尚在准备阶段。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竞价上网的难度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有关利益主体尚未形成最后格局。据透露,原国家电力公司高达1.8万亿元人民币的电力资产在具体分拆过程中,还有诸多矛盾尚待解决。
赵希正已明确表示,不会降低用户电价,“因为我国目前电价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也表示:我国目前的民用电价与国际相比,不是高了而是太低。“特别是这两年经过城乡电网的改造以后,一些主要省份的电价都有所下降,今后电价的走势要根据能源供应的情况和需求来确定。”
曹燕萍认为,目前国内电力供求形势大体平衡,但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发展实际上落后于用电量的增长,造成部分地区用电紧张。据有关市场预测显示:未来20年,我国要保持7%的经济增长,每年需要250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而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只有1200万千瓦,电力供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将是供不应求的局面。
此外,对于新成立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政府只制定了该委员会的职责框架,尚未给出具体安排。在电监会职能确定以前,市场长期关注的电价下调的问题就难有定论。有分析师认为,这表明政府对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的价格政策尚未确定。
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就说用电要便宜了,恐怕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