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宝莲个案:产后抑郁症与娱乐时代的自杀悲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艳星陈宝莲和她的死集中了很多吸引人眼球的因素:自杀、产后抑郁症、药物依赖、暴力倾向、皈依佛门、自杀未遂史……一个娱乐时代的极端自杀个案,使她的死成为媒体的盛筵以及传媒消费热点。”一位社会学者说。当时,台湾地区媒体把转播车停在自杀地附近,日夜传送有关她死的一切讯息。
在她死后,新浪网上用这样的词语来回顾陈宝莲的一生:三级红星、大闹机场、闹事被囚、引火焚屋、酒店昏迷、出手伤人、曾拟复出、未婚怀孕、自杀身亡。“在中国这样惯于美言死者的文化环境中,对一个人这样的评价很罕见。”这位社会学者说。
“任何自杀,都是各种复杂因素的产物。从陈宝莲的个人经历分析,她身上汇集了足以导致她自杀的诸多因素。”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病教授李诚说。陈宝莲出生于上海,4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嫁香港,她由外婆一手带大,13岁来港与母亲一起生活。17岁时母亲代她签约让她拍三级片,从此以三级艳星闻名。她狂烈地爱上了比她大很多的她称之为“干爹”的富商黄任中,但富商抛弃了她,以后事业与感情皆不顺利。“她有药物滥用史,精神狂乱,记者曾数次拍到她在公众场合语无伦次的样子。她在酒店、机场闹事,她几次殴打别人,并曾因此入狱。她曾被所爱的人抛弃,于1999年10月服药自杀未遂,而有自杀未遂史的人再自杀成功的几率相当高。她曾在出席一个典礼时用小剪刀割手腕,有自残倾向。”
“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以媒体报道的以及我所知道的材料对她的死进行分析,会认为她的自杀在缺乏干预的社会环境里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李诚说。
今年7月31日,她在上海生下一男婴一个月后,从上海静安区南阳路183弄1至2号的南阳公寓24楼坠楼身亡。“跳楼代表着香港地区的自杀传统。香港地狭人稠,高楼大厦多,80%的自杀者都选择跳楼了结此生。她也很习惯地继承了这一死亡方式。”李诚说,“但她选择了上海,或许是因为上海是她的出生地。在香港,一个艺人受到的干扰是很大的,狗仔队会24小时轮班倒来监视她的一举一动,而在上海会清静得多。”
“据说她是吃药后再跳楼,说明她下了相当大的必死的决心。但一般来说,一个人决定跳楼的时候,都知道自己是必死的,没必要再吃药。当然,也有可能是她吃完药后已经很迷糊了,由兴奋剂、冰毒、迷幻药物引起的幻觉幻听或许会鼓励她:你跳吧,你会跳得很好。然后,她就纵身跃出了窗口。”
大部分的观点都认为,陈之死是受到了产后抑郁症的困扰。在香港,10%的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其中1%的人症状严重,出现幻觉、妄想,容易陷入精神错乱或嗜睡状态,甚至萌发自杀和杀婴的念头。
虽然中国妇女“坐月子”的传统不断受到新观念挑战,李诚的研究却发现,产后“坐月子”的妇女患抑郁症的比例比不“坐月子”的要小得多。北京大学六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胜利医生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说:“传统认为生孩子是很光荣的事,生完孩子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是‘大功臣’,产妇被豁免了一切义务,只管躺着,吃好的喝香的,理所当然地享受很多人对你的照顾。”
看起来陈宝莲并没有受到这样的照顾。她产后只和小保姆住在一起,家中并无母亲或其他男人出现,“没有证据表明她受到很好的关照,而这对于她这样有过精神疾病症状的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她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可达70%~80%。如果在那样的境况下,她能受到悉心看顾,自杀的危险性就会减少很多。”李诚说。
“我其实很不愿意再去对一个死者做心理分析,那样很不人道。而且,说实话,我对她的死充满同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丛中对记者说。他并不简单地认为产后抑郁症导致了陈宝莲的自杀,“任何自杀都是因为缺少关爱引起的。陈的悲剧是因为她的人生中受到了太多伤害,她死前表示,人生最大的遗憾是‘黄任中不理我,母亲带我拍三级片’,被母亲和所爱的男人伤害对她来说是致命的。没有爱,她又没有能力将痛苦和愤怒向她身外的任何人发泄,这就是为什么在公共场合乱喊乱叫的原因。而一旦这样达不到目的,她就会把对外界的愤怒转向对自我的攻击,包括最后的自杀,也包含有她自我攻击的成分。我认为,陈的自杀,有报复抛弃了他的男人的意思:让你们去后悔吧,去愧疚一辈子吧!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她是在潜意识中模仿和认同母亲的行为,因为她的母亲在她幼年时候抛弃了她,所以,她也以此方式抛弃了她自己的孩子。而同时,她这样早地自杀,也可以避免将来像自己母亲那样,把自己的孩子出卖了。还有,她可能会认为她的母亲是有罪的,应该是受到惩罚的;所以,自己成了母亲,也应该是受到惩罚的和应该自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