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的舞剧《从东到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陶庆梅)

中西合璧演绎《从东到西》

金星带着她的舞蹈,乔安娜携着她的钢琴,还有摄影师扛着摄影机与投影仪相会在一个舞台上,以各自方式演绎出一幅关于现代中国的心灵世界图景——一出不太好命名的现代舞多媒体剧《从东到西》。在这里,虽然音乐与影像的制作者都是地地道道的西方人,但好在没有那么强的猎奇心态,她们用镜头、音乐捕捉到现代中国,好像就是我们经历着的都市情景。当然,在匆忙的采集中,采集到的大多仍然是表象;但这些表象并没有脱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多夸张的变异。有了这些音乐与影像的样本,舞者在舞台上就用自己的身体与它们配合,共同即兴演绎现代中国人的都市生活。

舞台上,舞者一个个从崎岖斑斓的梦中醒来。他们身穿很普通的制服、领带、衬衫——与现实中的职员比,不过就是没有袜子没有大头皮鞋。他们醒来后就融入了都市日常生活,上班、休息、下班;下班后就会有娱乐,会看电视,去桑拿、在酒吧间与歌舞厅里把自己浸泡在夜的凄迷中。当然这里还会有性爱,会有关于性爱的想象:那一场在桑拿室迷乱的空气中衔花而舞的画面,最后终止是被一桶水浇得湿淋淋,这场景弥漫着颓废的性色彩。还有一种重要的生活状态,那就是结婚以及婚姻生活:婚纱照拍摄的前景与后景中的各自的心理状态,婚姻中无数个琐碎的夜晚……等等。

复调的舞剧《从东到西》1

金星

说起来线索就这么简单,但因为它是多媒体剧,有影像、音乐与舞蹈三种媒介,就能把这个直线条的线索复杂化。在这一次的演出中,大部分情况是影像制造背景,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则是在表现以影像为背景的情绪。比如说,影像上是上班的人群,他们就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上班,匆匆忙忙地上班;休息,仍然是匆匆忙忙地休息。原本直线的线索,经过这三种媒介的配合,交织出复调的现代生活。说它是复调的,不仅是因为它采用了多元的表现方式,而是这多元的表现方式既互相补充也互相矛盾。比如说,影像上展现的是国际频道的节目片段,舞台上则出现了现代京剧人物杨子荣等踏着天鹅舞的旋律入场;这是互补的。影像上呈现的是亲密的婚纱照,而在舞台上这两个拍摄婚纱照的个体,用身体表达出的却是距离与疏远。这就是互相在矛盾着的。另外,这三种媒介在把现代生活复调化的同时,彼此间也存在着复调的关系。一方面,影像呈现出生活的表面,而音乐切合着舞蹈,要把那个被表面所隐藏的情绪或者是某种情感或者是某些状态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在现场的即兴中,它们的复调关系还有这么杂沓的一层:影像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把舞蹈的不同侧面与不同时间同时展现在屏幕上。这既在丰富舞蹈的表现力,也是在加强舞台的戏剧性。

在这个作品中,还有一条比较隐秘的线索,那就是在演出中以声音与影像的形式出现的几句大白话一样的诗: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谁谓尔能舞,不如闲立时。

当舞者在用身体舞出现实生活时,当舞者在表达表象底下的可能的真实情绪时,这几句诗不时地会作为一种声音传达出来:这里面潜藏着一种悖论。一方面是舞者用编排好的舞蹈语言来舞蹈,而另一方面,这个声音的出现却是对这些舞蹈的怀疑与质询。在最后,金星的即兴独舞,似乎就是以这几句诗为表达主体。她用各种手段,声音、文字与图像,当然还有她的身体来表达的,是一种对舞蹈的思考。这种思考,有点被摄影机的追踪所打乱,也有些是因为那个“闲立”似乎只停留在刹那间的穿透,于是,她的思考会在被摄影机追踪时停顿下来,显出那样真实的慌乱。作为一个公众眼中不折不扣的舞者,她会那样面对自己,问,我需要不需要舞蹈?我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舞蹈?可惜的是,这个线索时隐时现,时强时弱;这种思考也好像只停留在顿悟中,还没有来得及转化为认真成熟的思想,也还没有找到承担这个思考的舞蹈语言,在整个演出中,它更具有个人性,也就略显得有点脱节与散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