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全球通缩的“替罪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在全球经济举步维艰之际,中国GDP今年仍保持有近8%的实质增长,成为全球迄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然而,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费物价指数(CPI)却呈持续下降态势。在全球出口市场中比重渐增的中国,因此被海外的一些政界和投资界的人士视为“通缩出口商”。
近日,美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国因素》报告。罗奇认为,中国已成为美国通缩乃至全球通缩的一个重要因素,重新平衡是全球经济惟一的出路。中国应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全球经济转变中“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罗奇此言,引起海内外经济学界广泛关注。
高科技产业是新的GDP增长点之一
通缩与否,尚无定论
实际上,中国是否已陷入通货紧缩,在业界仍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
与通货膨胀(通胀)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与每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职工下岗,物价负增长,企业负债率高涨,投资“套牢”,经济增速下滑,银行利率连续下调,资源消耗量萎缩,干什么都不赚钱了,这些都是通货紧缩的征兆。
与通胀相比,通缩的危害在于:消费者预期价格将持续下跌,从而延后消费,打击当前需求;投资期资金实质成本上升,回收期价格下跌,令回报下跌,从而遏止投资。此外,陈淮说:“通缩使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银河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与通胀相比,通缩是一个更让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头痛的问题,因为它更加难以治理。”
高盛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的确出现了通缩。高盛的分析师认为,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暗含的GDP下降指标来看,1997年中国通过对通胀的治理,使国内物价回落至平均水平,现在中国的价格水平比5年前还略低一些。左小蕾也认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就是通缩,对GDP的影响只是说明通缩严重性的问题。通缩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产生了影响,左小蕾说,在过去20年,中国的GDP平均保持9%的增长率,有的年份增长甚至达到了两位数。与前些年相比,今年近8%的增长率并不快。“但是,通缩并没有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更不是经济衰退的信号。”她说。
但陈淮认为,物价长期负增长和GDP 的负增长是判断一国经济是否陷入通缩的两个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缺一不可。“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虽然出现了负增长,但中国的经济近几年来都一直保持在高区位运行。不能说中国已经陷入通缩。”陈淮说,“中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中国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而美国早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也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用美国那套定义通缩的标准来判断中国是否陷入通缩,恐怕未必适用。”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小华也表示,不能简单把目前的物价下降归结为通货紧缩,因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并没有萧条,市场和人民币币值也相对稳定,综合起来看,不能说中国目前出现了通货紧缩。只能说,要警惕通货紧缩的危险。但邱小华承认,目前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尽管降幅已经趋缓。如果目前这种物价下跌的趋势不能扭转,人们的预期变化就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持续下降。
自己的CPI自己定
虽然,中国是否陷入通货紧缩在业界尚存争议,但对罗奇的“中国成为全球通缩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却招来海内外经济学界众多反对之声。
10月29日,摩根斯坦利为史蒂芬·罗奇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题为“中国经济的全球挑战”的记者招待会,面对本刊记者提出的“最近美国公布对华贸易赤字再创新高,可以预料,在贸易不平衡及通缩阴影下,这种压力肯定会有增无减。请问罗奇先生是否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发表这个观点”这个问题,罗奇显得有些烦躁。
史蒂芬·罗奇
罗奇说:“我已经反复强调,我并没有指责中国出口增长的意思。全球价格是由多个国家制定的,中国只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但我们应该看到,世界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增长不是坏事。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就应考虑更平衡的方式,在出口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刺激内需。中国目前的强劲增长动力来自三个源头:位居全球榜首的惊人的出口增长率,基础设施的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谁都知道,世界经济一旦出现困难,就会有人寻找‘替罪羊’。我只是想提醒中国,中国可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公正指责。”
罗奇在用这样的言论平衡自己在几天前发表的《中国因素》中阐述的观点。在这篇报告中,罗奇称:“在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中国在设定全球价格水平方面实际上已日益具影响力。我得承认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通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说,“中国已成为美国通缩的重要因素。”
对此,左小蕾认为,中国出口贸易额、其在国际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及制造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确实都有明显上升,中国也的确是亚洲(除日本)对美最大的出口商。但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影响再大,也只能影响到出厂价和离岸价,绝不会对美国零售市场的最终定价造成直接影响。“你能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由中国商品决定的吗?”左小蕾说,“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未来可能陷入通缩的原因有很多,比如“9·11”事件、美国扬言要打击伊拉克等等。但说因中国出口增长,向美国输出了通缩的论点不能成立。”
高盛(亚洲)的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也认为,中国不应该为所有制造业价格的波动负责,因为中国在高科技产业及重工业领域还不具有重要地位。全球工业品价格的下跌很大程度上与信息技术产品的下跌有关,而中国在技术产品贸易领域仍居于次要地位。“即使从整体上看,中国也没有压低全球制造业的价格水平。真正的中国通货紧缩影响主要发生在传统的轻工业部门,即使是在这些部门,中国通货紧缩实际所造成的影响也比人们预想的程度要低。”胡祖六说,“虽然中国在世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增长,但这一趋势并没有大幅度压低国际市场的产品价格。”
“全球经济的通货紧缩并不是供给扩张造成的,而是世界上主要几个经济体的需求减少了。”陈淮说,“中国的出口在增长,中国的进口也在快速增长,这么说,海外是不是也把通缩输入到中国了呢?”
不充当平衡全球经济的“活雷锋”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指数却呈下降走势,商品丰富,市场繁荣
对未来发展,罗奇建议,中国也许得改变其宏观政策管理的策略,包括调整目前中国以美元为本的货币联汇策略,以及刺激国内需求、降低出口对国内GDP增长拉动的比例。罗奇说,在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中国必须从“着眼于国内”向“着眼于国外”的政策转移。不然,全球市场将会由美国消费者和中国生产商主导。
这种看似抬高中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地位的说法,在左小蕾看来,实际上是来自华尔街的一种很“霸道”的逻辑。“扩大内需是中国一贯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依靠出口来拉动GDP增长,所以我们要开拓农村市场,利用政策杠杆增加农民收入。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自身未来平衡发展的需要。”
陈淮也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现在就要求中国放弃以美元为本的联汇策略,并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不切实际。高盛(亚洲)的分析师Dick.Li说:“在中国尚未完成银行业改革的时候,就要求中国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我们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中国都不会放开人民币的资本账户。”
实际上,来自华尔街的经济学家要求中国放弃以美元为本的联汇策略,是因为美元有贬值的趋势,如果人民币随之贬值,中国商品的价格将更具竞争力,对美国的出口也将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些代表华尔街利益的经济学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美元升值的时候,人民币随之升值,没有听到这些华尔街的经济学家们说什么。现在美元贬值了,就要求人民币与美元脱钩,这种要求未免太‘霸道’。”左小蕾说,“中国不会制定破坏别国经济利益的宏观经济政策,但也没有理由要求中国承担起重新平衡全球经济的重任。与美国不同,中国实际的经济实力还没有那么强大,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也没有那么位高权重。中国不能置自己的稳定发展于不顾,去充当平衡全球经济的‘活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