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三年展》,雅/雅的告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氏 尹吉男)
陈宇飞:《永远停车之三》
常青:《千万不要把自己打扮》
姜杰:《在》
上月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艺术三年展》上,策划人特别强调了“雅艺术”这个概念。
本次展览虽然强调雅,也主张多元,但在展览中,这几年活跃的行为艺术、录像作品不多。湖北艺术家袁晓舫的数码录像作品《2002飞行计划》可以说是展览的一个亮点,袁晓舫运用现代数码技术延伸了他在以往油画作品中的一个主题: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错位与冲突。数码技术的运用使原本静态的架上形象转换为动态的新颖视像,使作品获得了以往架上油画无法达到的视听冲击力。
广州艺术家响叮当是以黄一翰为首的“卡通一代”的主将之一,他的参展作品《非常卡通》由若干个较大体量的卡通化玻璃钢雕塑组成。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以将流行于娱乐场所中的各种卡通造像与接近写实的人物头像以一种蒙太奇手段嫁接在一起,然后涂以高光泽的漆料,从视觉上造成一种光怪陆离的荒诞效果,使卡通化逼近极致。来自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艺术家李路明与邹建平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出版推介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借助电脑造型与印染的新技术,李路明成功地使他在上世纪提出的“新形象”得以蜕变和发展。他的参展作品《红色日记》与《青花故事》运用电脑数码技术重新演绎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的印章与青花,创造出一曲哀伤而又优美的视觉挽歌。
邹建平一直活跃在现代水墨画坛,而此次他参展的作品却是两件具波普风格的雕塑作品《征婚启示》、《地方菜谱》,他仿制了两个中国传统的看门狮子,然后恶作剧般地对其实施文身术,征婚、性病、招商、办证等各类广告印刷体条幅被艺术家随意处置在狮身上,使其成为这个商业消费主义的后集权社会的现代图腾。长春艺术家黄岩是当代艺术界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他的参展作品是他的代表作《文身》系列,这一广为人知的摄影作品由于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精髓特有的理解力而超越了当下流行的文身文化存在的时尚流弊。
北京艺术家张晓刚与王广义都是中国前卫艺术界的老将,他们在平面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使他们故步自封,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在此次展览中都一反常态地展出了摄影与装置。张晓刚的《证件》以摄影方式不加任何修饰地记录了自己自出生以来的各类证件,从户口本到结婚证、身份证、城市暂住证、献血证、工作证……这些人们平日司空见惯而又熟视无睹的证件被放大数倍后集中在一起呈现在观众面前,使我们从内心产生一种莫名的与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相关的惶恐与困惑。
原本列入计划准备在艺博院广场实施的高氏兄弟的行为艺术“万人拥抱”在展览开幕前取消。成都艺术家戴光郁的《吃与词》、余极的《呼吸》、画家刘大鸿与夏小万的油画作品、湖南艺术家张卫的数码影像作品《新韩熙载夜宴图》等也被撤下。
雅的告白
尹吉男
实际上,策划人是用“雅艺术”这个眼光来选取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以呈现他们的“雅艺术”观念和标准。他们的雅艺术观,实际上是一种排除法。彭德在展览序言中说,“前卫+优雅+非暴力,三位一体,构成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追求的目标。”“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试图超越20世纪艺术中的粗俗和病态的倾向,呼唤一个健康多元的艺术时代,参与塑造中国艺术的整体形象。”因此展览的定名好像叫“非暴力的非庸俗的中国前卫艺术三年展”更好些。非暴力、非庸俗是本次三年展的底线,唯有这一点是不许多元化的。概括来说,《广州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对于策划人来说,是“雅艺术”的多元化展,而不是艺术的多元化展。“雅艺术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平和的而不是极端的,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彭德、李小山)这是两位策划人对“雅艺术”的界定。很显然,这个界定背后强调了艺术的教化功能和对艺术家社会责任的道德要求。古代画论的品评意识在其中起到了相当作用。
在这个展览上,既没有“吃死孩儿”的朱昱,也没有“玩人油”的彭禹、孙元。参加过《后感性》展览的艺术家大部分被排除掉,只有创作了《磨碑》的邱志杰被例外邀请。彭德高度赞扬了《磨碑》这件作品——“邱志杰的《磨碑》,将一块中国墓碑和一块美国墓碑面对面地叠在一起,由他本人亲自旋转美国墓碑,直到两块碑文磨光为止。展出时既有磨碑的录像,也有磨碑的各阶段拓片。作品似乎暗示文化的磨擦与冲突只能同归于尽,只能造就重返自然的无字碑,只能带来万劫不变的文化轮回。邱志杰如果使用墓碑的复制品,就不会引起考古界的非难。”当然,排除在这个展览之外的还有所谓“艳俗艺术家”和裸体行为艺术家,以及部分新生代艺术家(如“泼皮”方力钧、“调侃”刘小东等)。
无疑,所谓“雅艺术”总是和经典文化联系在一起。客观地说,被选择的参展艺术家,并非个个前卫,也并非个个优雅。准确地说,都是成功的“另类”。多数艺术家的身份,不是与当代艺术史相关联,就是处在艺术史之中,他们是曾经的先锋与前卫,处在一个个有影响的艺术潮流中。比如“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85、’86新潮美术、政治波普、新生代艺术、实验水墨、“卡通一代”、新学院艺术等等。是一些曾经“不雅”的艺术,其中也有带有“暴力”因素的艺术(如魏光庆的《自杀计划》,是’85新潮美术运动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从策划人的角度说,“雅艺术”的标准是无须和别人商量的。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也会根据他们自己的标准在这个展览上有选择地购买他们认为的“雅艺术”。他们会用金钱和教养来实实在在地定义“雅艺术”。(图片均为本刊资料)
陈文令:《红色记忆》
陈琦:《梦蝶之三——遥远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