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帽取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法国人说,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美国人说,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你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You are what you wear),这是他写的一本畅销书的书名,译成中文后书名改为《风度何来》([美]威廉·索尔比著,王学东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索尔比在美国开讲座教大家怎样穿戴,就像洪昭光医生在中国开讲座教大家怎样吃饭,听众极为踊跃。中美两国人民都是活着活着突然发现自己其实连穿衣吃饭都不懂,需要从头学起,中国人先学吃,美国人先学穿,和而不同。
索尔比这本书的本意是写给男性商界人士看的,特别锁定的目标读者是那些期望通过学习穿戴打扮,帮助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公司白领。作者特别会说话,知道白领喜欢听什么,他首创“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的说法:得体的穿衣,就是“通过包装实施印象管理”。索尔比对生活的看法极其现实,他觉得现在的社会只认衣冠不认人,或者叫只凭衣冠才认人。“当你走进一个房间,即使房间里没有人认识你或者以前见过你,但是,他们仅仅凭你的外表打扮就可以对你做出10个方面的判断,甚至还可以更多:1.你的经济水平;2.你的文化程度;3.你的可信任程度;4.你的社会地位;5.你的老练程度;6.你家族的经济情况;7.你家族的社会地位;8.你的家庭教养;9.你是不是成功人士;10.你的品行。”你说你从不以衣帽取人,但是除了你以外的所有人都以衣帽取人,你怎么办?最好的选择自然是革命,推翻旧世界,然后洗脑,把大伙儿改造成和你一样的纯情新人。估计你会嫌烦,不愿意去发动这样一场革命。那么,你就只能随波逐流与世沉浮,不过世人都以衣帽取人,你何不就以衣帽取胜?索尔比说:“有一条金色箴言要记住——那些注重穿着,不让他人产生反感的人将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索尔比给热爱成功的商界男孩的忠告是:第一,穿着要保守老成一点,永远不要因为时髦而显得滑稽;第二,你的职场目标是什么,你就穿得像什么。如果你现在只是保险公司的初级文员,你想成为推销员,那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十足的跑街先生。如果你的目标是公司的副总,那就像目前的那位副总一样,用国际名牌来武装自己。钱不够吗?好在北京有秀水街,上海有襄阳路。
《风度何来》里面有很多生活细节的观察和体会非常有趣,引人入胜。但因为没有配多少插图和照片,索尔比的具体着装建议反而让人不知所云。起码我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塔特萨尔花格呢、肯塔基上校白、格仑厄克特格子花呢、查斯特费尔德长大衣。
《上海的豪门旧梦》(宋路霞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10月第1版)先有台湾版,销路不错,内地版跟进,目前的销量也不差。
书中的八大家称为豪门一点也不夸张,差不多都是富而且贵,大部分是先贵后富,以贵致富,也有以富易贵花钱捐班的红顶商人。合肥李鸿章、常州盛宣怀、衡山聂缉规、寿州孙家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了钱就来上海风光,上海也因为他们而风光。作者宋路霞下过大功夫搜罗整理旧日上海豪门的材料,所以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上海的豪门旧梦》用大量篇幅讲述豪门后代的故事,比较有意思的是,豪门后代中很少有人能继承第一代富豪的发家生意,即便后辈中那些成功的商人也多是另开一路再度创业而发达的。我想主要原因是第一代的发家生意,譬如李鸿章、盛宣怀的发家生意,他们的后代已经没有条件来做。盛宣怀当年有中国首富之称,史书称他迅速暴富的主要收入来自向外国银行借债时的回扣,巨额借贷中的半厘息差足以使人富可敌国,但能做这种生意的举国不过一二人。
《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洛秦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一年前就已出版,而且还列入中国国家图书奖的参评书目。但它在上海书市露面,却是在正式出版的10个月之后。不管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从北京到上海的路也太长了一点。
此书的作者是音乐学院的教授,留美的音乐人类学博士。不过作者写这本书有着年轻的强烈的好奇心,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装腔作势。但这本读起来很轻松的书有注释,有参考书目,有附录,显示出学者不同于一般文化观光者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