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MBA的可持续化之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邱海旭)
“长江”之变
北京王府井,寸土寸金,筹建中的长江商学院就将校址定在这里。“长江”背后是李嘉诚基金会,首任院长项兵在解释校址时说:“学校设在东方广场能得到很多租金优惠,毕竟这里也是李嘉诚的产业。”
从年初开始,有关长江商学院的消息便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MBA教育在中国落地开花已经十多年,目前受国家认可的MBA项目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依托传统高校教育体系,如清华经管学院MBA项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等;二是中外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如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三是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授外方学位,如北大国际MBA。而长江商学院一旦建立,则标志着外来资本第一次“获准”进入国内管理教育市场,这也许预示国产MBA教育将出现新的资金运作和管理模式。
不过严格说来,长江商学院尚未“获准”成立,原定9月份开学的“长江”直到10月底还未正式挂牌。项兵称教育部的审批过程出现了一些耽搁,不过他相当肯定地说:“办学执照一两周内就能批下来。而且基本上是一个独立办学的执照。”项兵的意思是,先前许多媒体提出的长江商学院选择谁为合作方的问题可能不会成为问题,“基于WTO的有关规定,3年后教育产业外资不得超过49%的规定就将被突破,所以这次教育部在合作方问题上可能会放宽要求。”项兵说。
NBA教育在中国落地开花已十多年
然而外界对于“长江”的身份问题还是颇多揣测,一种说法是,有关外资独立办学的问题太过敏感,教育部不可能这么轻易松口,因为一旦“长江”进来了,那么对中国MBA市场虎视已久的其他外资也将顺理成章一涌而入。另一种说法是,“长江”最终还是必须选择一所国内院校作为合作方,而从“长江”角度考虑,很可能选择同是李嘉诚投资的汕头大学,甚至干脆作为汕头大学的一个分部出现。但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汕头大学尽管得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但无论办学质量还是品牌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想水平,“长江”内心肯定更希望自掌门户。
站在竞争者角度,谁都不敢小觑“长江”的加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中心副主任姜万军认为,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MBA新军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本雄厚,此外由于独立办学,运作机制会更加灵活。北大国际MBA外方院长杨壮则希望长江商学院能为目前良莠不齐的MBA市场带来健康的竞争空气。
在与记者交谈中,项兵始终流露出充足的“底气”:“我们绝不会找外国合作方,‘长江’的目标是做成世界级的中国商学院,而且要进世界前十这也是李嘉诚先生投资办学的目的。”在被问及李嘉诚基金会投资的具体数额时,项兵表示无可奉告,不过他提供给记者几个参照,一是几年前亚洲开发银行做的一份估算,在中国要建世界前五名的商学院至少需投入10亿美元,另外麦肯锡公司为清华大学做的一份评估报告称,要让清华经管学院进入全球前25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再投入两亿美元。项兵称李嘉诚基金会的所有投资将根据预算逐年拨付10年,10年后基金会再根据需要提供支持。
项兵还透露,长江商学院将在明年启动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真正的世界级商学院必须要有Phd,这是个指标性的东西,相对于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教育者在中国是更加稀缺的资源”。不过“长江”的雄心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尽管让国家承认它的MBA学位看来不成问题,但要在一个民办大学设立博士点,在中国目前的高教体制下未免有点不切实际。项兵对此也承认,“设博士点的事还没有跟国家谈”。
项兵说:“我们的MBA奖学金将比国外通行的15%的比例高得多,将来的Phd 项目将采取全额奖学金形式。李先生为我们捐了这么多钱,钱对我们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
赔钱的MBA和赚钱的商学院
也许资金对“长江”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但“长江”还是把能够立即盈利的EMBA项目开班时间放在了前面,而深圳的MBA项目据说要推迟到明年7月。局内人不可能不知道,从MBA项目本身来说,很难有什么盈利空间。首先,MBA不同于EMBA,就读的学生无论从经济能力和社会层次上都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目前国内MBA学生入校前的年均收入大致在5~7万元间,按照现在清华北大年均七八万元的收费标准,已经接近他们的承受上限。其次,依照国际惯例,MBA被定位于商学院的基础项目,其原则之一就是“非盈利”,不仅如此,有些顶级商学院还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或贴补额外费用。北大国际MBA外方院长杨壮说:“光从MBA身上学校不可能赚钱,因为MBA项目占用了最多的教学资源。不过现在确实有一些社会办的MBA项目通过提供低质教育、压低各项成本而达到盈利目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华告诉记者,“中欧”平均要为每个MBA学生贴上9万元。
请成功企业给学生现身说法是MBA的课程之一
作为局外人,特别是有心攻读国内MBA的学生,自然更加关心学费问题。MBA学费的不断上涨已经让很多人叫苦不迭甚至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具备较高知名度的学校,手中握有卖方市场,涨价的幅度和空间更大。2002年,北大光华和清华经管的MBA项目收费都比去年上涨了1万元以上。
10月22日,在第三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记者问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国内MBA教育收费是否处于合理区间?”本身在北大国际MBA任教的林毅夫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说:“MBA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它的市场需求和边际收益水平确定的,作为专业化教育,它为学生带来的自身收益的增加远远大于为社会带来的收益增加,而中国MBA学费尚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因此仍有上涨空间。”
考虑到学生实际承受能力和体制上的限制,MBA学费再怎么上涨,也总有个限度,“赔钱买卖”的帽子是不可能摘掉的。但如果把国内商学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他们的盈利能力则没人会怀疑,原因就在于他们的EMBA项目和高级管理培训都是“赚钱买卖”。北大光华MBA中心常务副主任姜万军说:“光华的MBA项目基本可以保本,EMBA、高级管理培训是有盈利的。”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说:“为什么大家都要办EMBA?因为办了EMBA就能做到自给自足,就能做到MBA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长江商学院EMBA学费定在25万元人民币,和清华经管同属国内收费最高的EMBA项目。项兵说:“EMBA主要是价值竞争,不是价格竞争。大企业老总来上这个班主要考虑能学到什么,而不是花了多少钱。”
张国华副院长回忆说:“‘中欧’第一届EMBA班实行的是分类收费,外资企业人员12万元,国有企业老总4.5万元,政府官员1.5万元。当时为了招生,我亲自跑遍了上海所有大公司,最后60个名额只招到42个。”如今“中欧”EMBA项目维持在8个班的规模,每班60人,平均收费19.6万元,仅此一项就可收入近亿元。
具有较高知名度的MBA学校,在招生上占据有利位置
此外,高级管理培训项目也越来越成为各商学院的主要“钱柜”,张国华介绍说:“目前‘中欧’每年的短期培训项目规模达5000人左右,常规课程收费两万元。”记者采访杨壮时,他正为第二天去一家大公司讲课做准备,他说:“常规MBA教育将始终是北大国际MBA的办学重点,但短期培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会逐渐增大。相对而言我们在EMBA收费上一直比较谨慎,EMBA学费虽然高,但哪有那么多EMBA?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之后会慢慢冷静下来。就算要维持现在的价位,也必须首先提高EMBA的教学质量。”杨壮透露说,凭借EMBA和短期培训的收入,北大国际MBA从2000年起就开始有盈余。
师·资悖论
拿EMBA和短期培训的盈利补贴MBA项目的亏损,以此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产MBA教育,看来这是目前中国商学院的最佳选择。可问题在于,依靠这种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能否达到国内品牌商学院共有的目标——成为世界级商学院?就目前来看,希望还很渺茫。业界同行对于“长江”的关注,很大程度是由于其背后的资金支持,“中欧”能够发展到今天,也与上海和欧盟政府初期的3亿元资助密不可分。反观国内其他MBA项目,不仅没有财力上的后援,很多还必须反哺上级单位,一些商学院甚至要把短期培训和EMBA盈利的30%上交所属大学。北大光华MBA中心常务副主任姜万军没有透露每年交给北大的具体数额,但他承认:“这个问题每年都在谈,至少要给相当大一部分。”姜万军说:“我们一直跟校方提出,这个学院还在发展当中,又想让它在世界上有名望,又没有其他钱来支持它,它自己的钱还是应该多给它留点。”而据杨壮介绍,北大国际MBA上交的利润也占相当大比例。
从国际经验看,仅靠MBA教育内部的资金循环,很难维持高质量的教育水准,MBA教育的大量投入还得靠外部捐赠。美国排名前十的商学院收入一半以上来自于校友和企业捐赠,即使如此它们也很难越过“盈利”门槛。国内MBA发展时间较短,而且中国人对于母校似乎也没有解囊相助的传统,很多商学院只能将捐助来源锁定在大公司上。
张国华说:“政府方面对‘中欧’的支持比例越来越小,企业捐赠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太稳定,目前主要靠大企业几百万美元的教席捐赠。”长江商学院尽管背靠李嘉诚基金会,但并未排斥其他资金来源,项兵称:“我们明年就要开始解决捐款资源多元化的问题,将来学院的资金来源一定会包括校友会和其他大公司。”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国产MBA教育的一个悖论,那就是要想盈利,必须做好品牌、提高质量;而真要达到世界级的教育水准,将现在的全部盈利投进去可能也只是杯水车薪。
师资投入无疑是最大的成本项目,无论哪种模式的MBA教育,“世界著名教授”都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最大卖点,但真正世界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项兵说:“长江商学院把聘用目标锁定在世界前十名商学院的大牌教授上,5年内我们的常任教授团队将达到并稳定在50位左右。”据项兵介绍,生产物流领域“长江”已经请来包括李乐德、陈宏、郑渝生等知名海外学者,“他们加入后‘长江’至少能在这一领域排进全球前五。”谈到聘请国外教授的费用,项兵说:“他们在美国拿多少年薪,我们就给类似的待遇。”据记者了解,在美国排名前列的商学院,一位知名管理学教授的年薪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
姜万军称,从2001年开始,北大光华从海外聘请全职教授的标准提高到:助理教授年薪4万美元,副教授5万美元,教授6万美元。“到2002年底光华从海外聘请全职教授的数目将达到十几个,其中大部分是知名华人学者。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建立一支研究和教学都具国际水准的全职教授队伍。”北大光华锁定的目标还包括毕业不久的工商管理博士,但姜万军强调:“前提必须是出自国外名校,而且有很好的发展潜质。”
与直接聘用相比,另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方式是与国外学校建立某种形式的合作,如北大国际MBA就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美国教育联盟26所商学院的合作项目,在师资方面可以得到这26所学院的支持。据杨壮介绍,美国教育联盟选派来的教师平均教2~3门课,每门课薪酬根据当地市场价而定。不过这种中外合作形式也存在诸多局限,尽管北大国际MBA设立了严格的审核标准,但教授水平还是有可能受到对方教学水准和课时安排的限制。杨壮说:“在26所商学院中,我们的核心合作伙伴将近10个,其他学院的合作层次要低一点。”
一些具长远眼光的专业人士早已指出,之所以说国内MBA教育师资投入远远不足,关键在于这部分成本不仅包括教职人员薪金,还应当将课题研究的资金囊括在内,而研究能力薄弱几乎是国内商学院的通病。国内MBA教育一个广受诟病的弱点是教材、案例与现实脱节,大部分教材都是舶来品,从理论观点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尽管现在许多商学院都重视引进国内案例,但在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深度上存在严重缺陷。“中欧”副院长张国华认为,这正说明国内商学院急需教学之外研究能力的培养。中欧国际商学院近两年在《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排名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得分最低的就是研究能力,用张国华的话讲是“非常糟糕”。张国华认为这一方面和办学体制有关,外籍教授尽管也在研究中国企业,但一般都将成果带回本国发表。另一方面,财力上的限制也使得学院无力为研究课题投入太多资金。张国华说:“研究能力上不去,中国就不可能出现世界级商学院。‘中欧’打算成立一个经济研究中心,希望能够争取到大企业的合作,共同把研究水平搞上去。”
项兵认为,要出研究成果,关键是要把高水平教授和他们的研究成果一道留下来,必须使他们成为编制内教授,而不是教几天就走的短期学者。而要做到这点,则必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最好的研究设施。项兵透露,长江商学院将建立两个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一个做案例发展,一个做理论研究,每个中心每年将投资100万美元。
不难发现,不少国内商学院瞄准的国际级教授大都是华人学者,这就将本已稀缺的资源又圈定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围绕这部分师资的争夺必然越演越烈,而成本支出能力则将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姜万军认为:“中国市场这么大,在生源上近期不可能出现激烈竞争,而在师资方面则可能出现互相挖人的情况。”实际上,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原先就是北大光华EMBA中心主任,并教授会计学课程。姜万军称北大、清华等名校能够凭借整体资源优势抵消一部分资金上的劣势。杨壮称北大国际MBA在教师薪金问题上一直比较谨慎,他不无担心地说:“这个‘市’是大家共有的,但中国人有时做事情很绝,你不高我高,总之一定要把人挖走。从市场原则说这样做没什么错,但要看到中国MBA教育还在起步阶段,一上来就打价格战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而且很容易吹起泡沫,把整个市场做坏。”
采访手记
国产MBA教育的产业化色彩是否太浓?商业化运作和一定程度上的盈利取向是否会遮蔽中国管理学教育的本质目的?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必须承认,在中国方兴未艾的MBA 教育和世界水准之间存在着全方位的差距,无论是体制、资金运作和思维方式上。“中国要出现世界级MBA,至少需要20年。”这是一位国内商学院院长对记者说的话,当社会、媒体对MBA教育发出“掉进钱眼里”的指责时,我们是否想过,也许产业化、甚至更进一步的产业化是中国MBA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当然,产业化的工具性功能决不能让真正的目标迷失。“做世界级的商学院”,在榨干这句口号的做秀成分后,我们还是会发现,里面有许多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