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的“备战备荒”问题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中国石油的“备战备荒”问题0

美国得克萨斯石油储备基地  

2002年9月6日,世界原油市场价格在这一天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最高价。

美国要打伊拉克。这个目前还不十分确定的战争消息已经导致原油价格上涨,而在世界经济这根丝丝入扣的链条上,石油价格将会直接作用全球经济的走势。

这一天,美国总统布什给中国、俄罗斯和法国打了一圈电话,根据日程,布什还将会晤其重要盟友英国首相布莱尔。为了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统治,美国决定对伊拉克动武,布什的举动无非是希望与其他的领导人就“伊拉克威胁论”,力争达成一致的看法。由于美国不断放话要对伊拉克全面进攻,局势的动荡使得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

尽管到目前为止,战争还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战争的消息还是“引爆”了油价。2002年9月6日,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价格达到每桶28.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了59美分,达到自去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同一天,美国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60美分,达到了每桶29.58美元。

面对近期不断上升的国际油价,欧佩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挥它在国际市场上的调控作用。9月3日,欧佩克主席卢克曼表示,如果美国打击伊拉克,欧佩克将增产以维护价格稳定。9月5日,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一致认为,石油不是“武器”。双方将本着合作的精神,确保国际油价的稳定。

依照2001年中国石油消耗总量来计算,15000万吨石油仅仅是20天用量(中国的能源结构依然是煤炭占主导地位,石油作为能源只占到20%)。在石油战略储备这个“问题”上,美国的“战略油”可以抗120天,日本也可以维持60天。

本刊记者从欧佩克组织官方网站上看到了一组有关中国的“石油数据”:中国现在需要的石油是每天470万桶(每桶大约折合159升),比1998年增加了90万桶。而目前中国每天生产的原油大约是321万桶,尽管中国的石油生产在世界排行第5,但是中国自产的石油还不够用,不得不每天从国际市场上进口超过100万桶原油。

经历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应该还记得那时的中国有一句经常刷在墙上的标语:备战备荒。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月,粮食的短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当今,石油对于世界经济的意义很有点“口粮”的意味,尤其,目前的“高产油田”大都集中在危机四伏的中东地区,一旦石油危机到来,那将是“牵一发,动全球”的事情。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家诚从事石油能源方面的研究已经有25年,他认为:造成目前石油短缺的原因是原油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市场需求。

王家诚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整个90年代,中国原油年均增长率为1.7%,增长量为250万吨;而石油消费的年增长率是7.3%,要满足这个增长速度,石油的增长量每年应该保持在1180万吨的水平。

中国石油发展史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年份:一个是1963年,大庆油田基本建成投产,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原油产量由1963年的643万吨,到1983年的10607万吨,这20年,原油产量几乎翻了四番;另一个就是1993年,那一年中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开采速度的正常减缓,再次应验了油田开发的变化规律:发现→低产→高产→衰减→枯竭。

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中国市场能够提供的石油到底是多少?王家诚教授介绍说:到2001年,我国原油产量达16493万吨,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速度,2005年全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26000万吨,“这就意味着,从现在算起,三年以后,国内石油供应缺口量可能在8000万吨左右”。

国家经贸委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披露,我国既是发展中的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资源量和人均产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成八和二成一。近10年来,新增的石油储量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到2015年,国内石油产量将不足需求量的一半,当国内石油需求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的时候,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专家们认为,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确保石油安全供应的最佳途径是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的问题上已然是“过来人”,它们的经验是,在石油危机到来时,不得已都采用了“煤代油政策”,除了汽车、内燃机车、航空、船用柴油机以及石油化工原料必须使用石油以外,其他窑炉、电厂都可以用烧煤代替烧油。专家认为,这里面一个可借鉴的经验,合理开发和优质利用国产煤炭,“节约用油”算是一个“以备不时之需”的万能药。

中国石油的“备战备荒”问题1

“油价”波动为欧佩克扬名

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1960年,目前共有11个国家,占世界石油需求量的40%,拥有世界75%左右的石油储备。

欧佩克最高权力组织是石油部长会议,这个会议每年举行两次,“大主意”都由部长会议决定。日常事务则是由总秘书委员会处理,几天前,本刊记者的采访提纲就是从互联网上发给他们的。

三联生活周刊: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石油?

欧佩克:1999年底,世界上探明石油总量为10425360亿桶,其中8115230亿桶分布在欧佩克国家,占世界石油储藏总量的77.8%。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对世界石油市场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组织,您认为每一天全球石油的消耗量有多大?

欧佩克:欧佩克组织有一种世界能源消耗的计算方法,根据这个办法,在2000年,世界上每天消耗的原油为7600万桶(每桶原油合159升),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对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在增长。根据统计,到2010年时,世界每天需要的原油会达到9060万桶;2020年将会达到10320万桶。

三联生活周刊:哪些国家拥有石油?他们的储量是多少?

欧佩克: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总量为2627840亿桶,其次是伊拉克有1250000亿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78000亿桶,科威特965000桶,伊朗为931000亿桶。

三联生活周刊:哪些国家是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大国?

欧佩克: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大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前苏联、美国、伊朗和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是否参与石油价格稳定政策?

欧佩克:从历史上看,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主要关心如何提高自己的原油产量,目前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已经是欧佩克的两倍多,产生的结果是,世界原油的价格在不断下降。

1998年和1999年出现的两次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让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家感到有必要进行合作。为了支持欧佩克稳定石油价格的政策,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家开始减产,与欧佩克协调世界原油出口总量。这以后,世界原油价格总算走出了低谷,参与这项政策的国家有墨西哥、挪威、阿曼和俄罗斯。

三联生活周刊:石油依然会是世界主要能源吗?

欧佩克:是的,欧佩克认为,石油的需求会不断增长,石油作为单一的能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现在石油占世界能源市场的41%,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20年,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比重将是39%,主要原因是天然气的使用比重会提高。

有一个世界能源未来市场分布图,您从图中可以看到,即使到2020年石油依然会是世界最主要的能源。

三联生活周刊:石油是否会枯竭呢?从已探明的储量看还能支持多少年?

欧佩克:依照欧佩克目前的产量推算,储备总量还可以使用so年,但是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可能只能维持20年。

石油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有可能被耗尽,而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再生。

三联生活周刊: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还会发生吗?

欧佩克:不会,70年代的石油危机出现是很多因素导致的,那样的时代不可能出现了。我们也从那次危机中学到了很多,知道油价过高或过低对石油生产商和石油消费者没有好处,无论短期和长期都没有好处。

因此,欧佩克决定要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石油市场,既要保持一个负责任的价格,又要保证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石油的“备战备荒”问题2

巴格达附近的一家炼油厂  

胡静林谈“战略石油储备”

有消息说,中国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已经有了定论,中国政府将从2003年开始,在广东沿海地区建立陆地石油储藏基地,力争在2010年全国石油储备达到1500万吨。在位于北京城西的中国财政部,胡静林博士以一个学者的角度,有选择地回答了记者关于“战略石油储备”的提问。

三联生活周刊: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有什么不同?

胡静林:政府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功能是不一样的,它们两个,应各司其责,不可互相替代,要把战略石油储备与商业石油储备区别开来。

三联生活周刊:这两者的区别重要吗?

胡静林:我认为,这在我国非常重要,否则可能发生国家频繁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调控石油市场,或者发生行政干预企业动用商业石油储备的行为,最后不仅达不到调控市场的目的,还有可能让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应该是多少?

胡静林:从我国目前石油进口来看,保守估计到2010年,净进口量也将达到1.2亿吨。目前,对储备规模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可以逐步推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和企业商业石油储备1:2的比例,达到90天的净进口量,这样算下来,储备总量大概在3500万吨左右。

战略石油储备第一步目标可以考虑在2010年达到1500万吨,其他储备量需要通过推进企业商业储备来解决。到底确定多大储备量,还需要仔细考虑,但总的原则是:在充分考虑我国财力的基础上,能够保障应付突发事件。

三联生活周刊:建立战略石油储备需要多长时间?

胡静林: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用了10年的时间,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至少也需要通过10年的时间,也许还要时间更长。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区域、分步骤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建立。

三联生活周刊:石油储备动用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胡静林:石油储备动用应该遵循市场化原则,这种办法对正常的石油市场干预程度较小。

目前,我国储备棉花和储备食糖已经采取了公开竞价的方式出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能避免黑箱操作,达到了公开、公平和公正,而且还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出售价格,减少财政支出。这种办法对石油储备的市场运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

美国的石油产量不到世界石油产量的10%,石油消费却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进口石油成为美国石油消费的主要来源。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对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威胁,美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简称SPS(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对美国来说是一场黑色的噩梦,美国的石油运输线路被切,这对当时的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饱受缺油之苦的美国人开始考虑石油的“备战备荒”问题,这就是后来建立石油储备问题的缘起。

1975年12月22日,美国总统福特签署《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T),开始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美国的石油储备主要建立在墨西哥海湾和德克萨斯州以及路易斯安娜州,这些地方共有49个炼油场,选择在这些地方建立石油储备基地是为了提高应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在墨西哥海湾一带的地海岸线上,集中了500多个可供储备油的盐穴。盐穴结构为长久储备石油提供了安全的定所,由于盐穴是在地下2000~4000英尺,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盐穴上下2000英尺的落差形成的自然温差,将保持原油在盐穴的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的质量。

墨西哥海湾有美国21家大型炼油厂,还有便于油品运输的油罐、管道、驳船和码头。美国石油储备体系除了与海湾炼油厂直接对接外,还通过这些设施与中部和西部的28家炼油企业联网,这样49个炼油厂的产出能力几乎是美国炼油能力的50%。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总容量为7亿桶,储备最高年份的是在1994年,曾经达到过5.92亿桶。联邦工作人员有125个,另外还有1025个雇员,负责日常运营、维护和安全,美国石油储备的平均成本价格超过每桶27美元。

美国石油储备的建立用了近10年时间。目前储备量为5.67亿桶,这个储备量相当于美国50天进口量,加上美国石油企业的储备,可以维持最多150天的紧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