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合资基金:另辟蹊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秦翠莉)
殷觅智
日前,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综合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监管部已接到四家国内公司要求成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请,“四家公司的审批程序进展的情况也很顺利。最近会有些值得关注的新进展”。这一事实引人注意的背景是,今年7月1日《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正式生效,而有关人士指出,“十一”之前国内很有可能出现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证监会基金监管部门透露的消息称,四家进入中外合资公司审核程序的分别是国泰君安、申银万国、招商证券和华宝信托。
有趣的是申报名单中并没有出现基金公司的名字。证监会基金监管部综合处刘义鹏处长说,“现有基金公司现在还没有提出申请”,刘义鹏将其归结为是他们“内部的原因”——可能还没做好合资的相关准备。刘义鹏说,成立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比较复杂,需要时间,而且基金公司的合资与其他的合资不同,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引进资金,而是通过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形式更多、更好地为国内基金业在风险控制方面、客户管理方面以及内部人员的管理方面引进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技术。“国外基金公司做的实际上是资产管理的工作,并已形成自己的管理文化,而国内的基金业还很年轻,仅有4年的时间。”
对于国内基金公司不可以出境的局限而言,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形式将来可能是国内基金国际化的途径。但是这并不是一条坦途,身为基金业的从业者,银华稽核部李国农的话很有代表性,“来确定是否要与外资基金公司搞合资,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英国人殷觅智(中文名字)做了更为充分的阐述: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与外国公司搞合资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年轻的中国基金公司而言,也许几年后才能区分出哪家最好、哪家最差。其实国内的基金公司,其职员素质、投资方法、组织结构等目前都与海外公司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中国股市还不发达,“不是完美市场”。殷觅智进一步说,国内非常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国有股、法人股的问题,后两者占总数的2/3。“中国股票对外国人而言,其绝对价值是没有的;而对基金公司来讲,其相对价值存在,这就要求基金公司必须买,这种选择很无奈,因为不能买英国的、美国的,只能从国内股市买。虽然这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价格要贵些,但从基金管理公司的角度,要看的是他的相对价值,而不是他的绝对价值。重要的一点是,基金管理公司要发现价值在什么地方,也就是国内什么样的公司有价值。”他说。
按照海外的观点判断,中国股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很难说究竟有多少比例的公司是有价值的。业内人士由此分析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吸引外资的不是股市本身,而是中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
今年年初来到宝盈的美国犹太小伙儿龙杰瑞(Gerald ScottKlayman)在研究发展部,在他看来,中国的基金业是让人迸发激情的行业。他分析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并非是这个行业的过渡工作,而是一个新兴行业的形成。而美国的市场已发展成熟,发挥的机会不多,有些死板。龙杰瑞的中文说得颇具京韵,但他觉得投资者教育的问题是中国基金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美国有50%的人投资股票,有70%的家庭有基金。“因为我们行业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投资者不熟悉具体的基金产品,很多情况下不熟悉市场的投资者只关注自己的回报,而很少考虑投资风险。”龙杰瑞说,“投资者应充分了解证券投资的风险收益特点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去年7月到华安工作的英国人殷觅智是来中国基金公司工作的第一位外籍人士,他有在英美国家基金从业10年的经验,而他在华安的角色已进入公司的“核心工作”——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新产品的研发、培训公司职员以及介绍国外新的基金产品等。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监温天就更加直接的用“伦敦上空的鹰”来形容公司这位非常绅士的英国人,“我们需要具有专业机构投资管理人的专业素质的跨国际性人才,规范和标准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而并非停留在表面的。他让我们对专业素质有更直接的感受。”华安基金公司的一位高层人员指出,殷觅智们其实已经是中外在基金合作方式上的另辟蹊径。
一位股民在证券交易所查看基金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