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在伊拉克之后的骨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鑫)
8月13日,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右)到阿富汗进行访问
军事打击是惟一的选择?
8月13日,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来到邻国阿富汗进行访问。这是四十多年来伊朗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阿富汗。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哈塔米保证伊朗决不会为恐怖分子提供庇护。他说,伊朗不仅支持阿富汗新政权,同样也憎恨塔利班及其相关组织如“基地”,这些组织和成员永远不可能在伊朗找到藏身之处。
这番话听起来不像仅针对新闻媒体,更像是在对遥远的美国表态。其实,美国并不遥远,在阿富汗,至今仍有很多美军驻扎。伊朗的“北翼”也布满美国人的足迹。从前苏联分裂出来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格鲁吉亚,每个国家都有美国或隐或现的军事存在。加上早已在波斯湾扎下根来的美国大兵,伊朗发现,它已经处于一种包围之中。《费加罗报》引述一名伊朗外交官的话说:“包围圈已经形成。伊朗被包围了。‘9·11’加快了事态发展,而伊朗还没有做好准备。”
这似乎是霍梅尼曾经想象过的最可怕的噩梦。
从接触到排斥
在政府关系的范畴里,布什已经开始避免同伊朗外交接触,恢复了双边制裁措施,惩罚同伊朗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并反对英国和欧盟通过“关键性接触”发挥桥梁作用。可以说,美国对伊朗的排斥是全方位的。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中断并始终敌对。在克林顿执政初期,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执行的是“双重遏制政策”,同等对待。自从哈塔米1997年上台后,美国开始执行与他领导的改革派相接触的政策。当时美国认为,哈塔米是改革派,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不能把他同伊拉克的萨达姆同等对待。1998年6月,当时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一旦消除了不信任的障碍,那么就会为关系正常化开辟道路。”美国还在2000年3月解除了对伊朗的部分制裁,以促进伊朗内部改革。
布什政权诞生后,在去年“9·11”事件发生后,两国关系修复的气氛依然存在。比如,谴责恐怖袭击事件,甚至同意在紧急情况下,允许美国军用飞机进入伊朗领空。日本《读卖新闻》报道,去年年底,伊朗还曾同美国计划在塞浦路斯进行接触。
美伊关系的突变发生在今年1月,从伊朗运往巴勒斯坦的装有五十多吨武器弹药的走私船在红海被发现,美国指责伊朗支持恐怖主义和向巴勒斯坦输出武器。接着,布什将伊朗同伊拉克和朝鲜一起列入“邪恶轴心”,美国还指控伊朗收留逃离阿富汗的“基地”组织残余分子。美伊关系急转直下。
更严重的分歧产生在7月。今年7月9日,是1999年德黑兰治安部队同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最严重的骚乱三周年纪念日,又有数千市民走上街头示威游行。这一次得到了美国支持。布什政府通过“美国之音”电台对伊朗的示威者表示支持。国家安全委员会专门负责伊朗政策的高级官员接受了采访。
7月12日,布什发表个人声明,指责伊朗政府在国内采取“强硬的破坏性政策”,并敦促伊朗人民起来推翻领导人。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说:“美国政府采取了放弃哈塔米总统的方针。这种政策变化宣告了美国为试图与哈塔米合作和促进伊朗改革而做出的长达5年努力的终结。”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对哈塔米的改革派推进的民主进程的力度不满意。《华盛顿邮报》引述一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说,布什与其外交政策的高级顾问得出如下结论:哈塔米及其政府中的支持者“太弱小,太没有效率,而且不会认真履行其关于改革伊朗社会的承诺”。这名官员说,“我们已经做出了与伊朗人民的愿望一致的决定。我们不会玩弄改革派对强硬派这种派别政治的游戏。”
骨牌效应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对于哈塔米在过去5年中的实际政绩也给予了苛刻的评价:即使在支援反恐和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开发等问题上也没有取得进展。其实,美国军方和中央情报局一直认定伊朗正在“积极”设法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如,它已经制造和储存了一些化学武器,据估计,伊朗还将在7年内拥有核武器和远程弹道导弹。
《华盛顿邮报》8月18日报道说,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一份给白宫的秘密备忘录中警告说,像伊拉克、伊朗或者朝鲜这样的敌对国家的巡航导弹对美国的威胁日渐严重。美联社此前也报道,伊朗一个反政府组织称,伊朗正在建造至少两处秘密设施,其中一个重水厂生产的重水可以用来生产核武器材料。美国有关官员对此没有发表评论,但却承认伊朗正在发展其秘密核武器规划。
于是,英国《卫报》分析说,伊朗完全符合布什制定的新打击原则,很可能对其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或其他行动。传统基金会研究员科恩在接受日本《读卖新闻》采访时说:“一旦美国打倒萨达姆政权,那么伊朗的两个邻国(伊拉克和阿富汗)就会成为亲美国家。如果是这样,那么认为伊朗可能会成为美国下一次的攻击对象的势力就会增强。”
伊朗官方伊斯兰共和新闻社8月9日引述伊朗前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的话说,各种迹象显示,美国即将军事攻击伊拉克,并且获胜几率极大,但随后美国可能转而攻击伊朗,时间极可能就在明年。此前,哈塔米的主要亲信塔扎德也公开表示,沙特阿拉伯王储不久前访问德黑兰时已证实:在布什宣布伊朗属于“邪恶轴心”之后,美国就已计划攻击伊朗。
8月19日《新闻周刊》发表一篇题为《何止巴格达:扩大打击目标名单》的文章指出,当一些官员就如何推翻萨达姆政权展开辩论时,布什政府正逐渐扩大下一步打击目标,而他们已经把目光锁定在伊朗。布什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直言不讳地说:“每个人都想去巴格达,真正的勇士则想前往德黑兰。”
其实,问题可能不仅仅同伊朗有关,人们担心这种军事打击的模式在阿拉伯国家的蔓延。8月6日,《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报道说,美国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7月10日向国防部国防政策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描述:“沙特阿拉伯在恐怖主义的每个环节上都扮演相当活跃的角色,从策划者到财务资助,从军官到士兵,从理论家到在一旁欢呼叫好的拉拉队员。”报告将沙特形容为“美国的敌人”、“中东邪恶的核心”。
美国一位伊朗问题专家、在国会研究服务处工作的卡茨曼分析指出:“布什政府正沿着这样一条思路思考问题,他们要在整个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推行民主改革和政权更迭,而不是与现在的这些政府打交道。”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和平手段不能实现这个目的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军事打击成了惟一的选择?如果是的话,有多少个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将被排在多米诺骨牌里?他们又是怎样的顺序?这又会掀起怎样的“文明的冲突”的狂潮?这些问题本身也成了一排多米诺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