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工作:秦俑打人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宏非)

思想工作:秦俑打人啦0

我记得,谢晋导演大约在二十多年前曾经批评过当时的一些急于求成但功底不够扎实的青年电影文学剧本作者,谢导举例说,他看过一个本子,写的是战国的故事,却赫然出现了这样的对白:“这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哇!”

今天看来,这种人为的时空错乱与其说是一种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不如说是一门有趣的叙述技法,与其说是一门叙述技法,又不如视之为娱乐业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卖点。当然,像“关公战秦琼”这类古人间的互殴已属老土,比较通行的模式,乃是有名有姓的古人或者传说中的古人(甚至还包括木乃伊)们与今人之间的大打出手,要不然就是让他们爱个死去活来,今古多少事,拳头加枕头。

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现代的旅游业和现代的娱乐业找到了另一个交集点,即不仅只是满足于向游客展示那些通常都是死气沉沉的古代文明遗迹,而是进一步在这些真实的遗迹上安排一些欢蹦乱跳的活人来假扮古人,并且让这些古人与游客们同乐。游记作家布赖森写道:“威廉斯堡就像美国历史的迪斯尼乐园,收票员、扫街工和服务人员都穿着殖民时代的服装……整个设计的宗旨,是给历史敷上一层快乐的粉彩,我差点以为会看到古菲狗和唐老鸭扮成殖民地时代的军人摇摆而过呢。”众所周知,我们在中国土地上所拥有的数不清的古代文明遗址在客观上为大搞上述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尽管这样一来,有可能使这些伟大的古文代文明遗迹沦陷为迪斯尼乐园,不过娱乐以及旅游市场早就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为有效而灵验的盈利模式。事实上,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旅游,无非是为了逃离当下情景,使身心能在时空的暂时转换之中获得暂时的休息,娱乐亦复如是。就最主流的娱乐媒体电视而言,这一点也正是使新闻报道不能跟娱乐节目混为一谈的关键所在,因为前者的目的乃是要把受众带入尽可能真实的当下情景,完全是反娱乐、反旅游的。

站在娱乐的立场上,我勉强可以相信时空倒错之所以好卖可能是因其美学上的荒谬感或者黑色幽默。此外,日本有一些风俗店专门提供古装或卡通人物扮相及其相关仿真环境的性服务,以满足一部分热衷于角色扮演游戏的顾客。其实,我国旧社会里的一些另类名票,也往往会要求他们心仪的旦角以全身的戏装行头赴其“两个人的堂会”。如果理解了以上两点,也就很容易解释何以那些活跃在各古代文明遗址上的男女古装人物能令游客们乐不可支并且乐不可支地为此支付一笔额外的款项。不过,若把这个问题再向前推进一步,我发现刚刚在这一点上交集的娱乐业和旅游业立刻就会面临一个分界处,即“死”的古代文明遗址虽然动感不足,比较缺乏娱乐性,不过(除了埃及的个别金字塔之外)它们相对也比较安全。也就是说,一个游客不管与这些东西之间产生了什么过节,即使他在唐代的宫殿里吐痰,在汉代的大树上刻字,它们保证都不会立马翻脸并且动手打人,该出手时,它们从不出手。一旦出手,那就是闹鬼。但是,当古装人物——尤其是当这些古装人物作为景点和情境的组成部分而出现时,虽然娱乐,但是他们却都是活的,而且和游客一样,也是有脾气的。因此,一旦双方发生争执乃至肢体冲突,包括游客、旅行社、旅游景点经营者以及古装人物和旅游景点本身在内的各方,都将承担着比一般性冲突更高的风险,正是因为娱乐和魔幻,古装人物与时装人物间的肢体冲突远较时装人物间的冲突更容易造成丑闻,用娱乐业的行话来说,这叫穿帮。

身为懒人,我很少参与“旅游”意义上的活动,对于那些“有古装人物的古代文明遗迹”尤其打不起精神。但是,为了在某种时空转换中实现“休闲”和娱乐的心愿,我选择了一个低成本的办法,即呆在家里长时间观看电视连续剧,以古装的、“戏说”者为首选。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长假,正当我在几个古装电视剧频道以及几个不同的朝代之间犯贱地穿梭转台的时候,却一不留神在某新闻节目中见到了这样一张图片,画面以及旁白显示,公元2002年5月2日下午4时许,一群披盔戴甲、手持古代兵器的古代武士,正于始建于1374至1378年间的西安古城墙下袭击若干时装游客。

这起古装武士持械伤人事件,不但及时地明确了娱乐业与旅游业之间应有的边界,而且更加坚定了我呆在家里看电视的想法。比较起来,躺在沙发里观看古人在电视剧里持械斗殴,远比千里迢迢跑到西安的一道城墙之下挨一群真刀真枪真盔甲的古装武士的老拳要休闲和体面得多。

(附注:据查,长期驻守西安北门瓮城执行“仿古迎宾”任务的那一队武士,其古代装扮其实是参照唐“开元之礼”而订制,故“秦俑打人”之说无非是为了增添娱乐性,于事实上并不成立。如有巧合,实属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