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船中的财富与文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晓东 鲁伊)
宝藏世界
“历经岁月的磨蚀,最纯粹的珍宝只有无瑕的声誉,”莎士比亚曾经写道,“没有它,人只是镀金的土坷或彩绘的泥偶。”在对财富的追求过程中,许多人声名鹊起,也有许多人黯然失色,这正是探宝的最大乐趣或者折磨所在。海底世界沉睡着能够展示全球各地区财富状况的文物。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默默无闻后,它们在人们惊奇的眼光中,从深深的海底,从松软的泥土中重见天日。它们中有些因为个人的私欲被野蛮地损坏,也有一些在科学家们求知的欲念中被小心翼翼发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在叙述着我们自己的故事——艺术、技艺和对永恒的希望……
闪光的一切
珍贵的珠宝,丝绸,香料以及其他的一些奢侈品都随着1683年“康塞普西翁号”的沉没而埋葬在大大小小的礁石之间。在打捞珠宝的过程中,历史学家们发现,在17世纪,亚洲的工匠们就已经开始迎合欧洲大陆品味了
乌浒河的宝藏
象征王权的鹫首狮身黄金臂环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它是阿姆河(古乌浒河)上发现的宝物之一,但它是如何到达那里的,却无从查考,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艺术品被认为是波姆阿开氏王朝时期制造的
金猪鹰挂饰
沉船中打捞出来的黄金猪鹰挂饰阿尔忒弥斯神庙遗址中出土的宙斯(海神波塞冬)青铜雕像
文明的摇篮
用来装饰竖琴用的金牛(公元前2500年)是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古苏美尔人的文艺之神。那里是文字的发源地,也是传说中希伯来人始祖亚伯拉罕的故乡
生荣死哀
年轻的吐坦卡蒙法老之像,当他于公元前1323年去世之后,亚麻、珠宝、香料等被葬在他的墓中,以确保其死后灵魂的奢华生活
莫切人的杰作
这个有着宝石镶嵌的眼睛的金面具到今天仍然璀璨夺目。取自秘鲁的莫切人坟墓,它的发现指引了考古学家在此地点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从中发现了许多精致的艺术品,告诉了我们公元前1000年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所不为人知的生活
早期美国贸易
1811年一支从美国波士顿开往中国广东的船队因为突然触礁而沉没,船上载满了为购买中国货物准备的钱币。1978年渔民们的长矛协助人们找到了这些沉船,考古学家们在其中找到了20000枚银元
财富之船
满载着来自新世界的黄金的“桑塔·玛格利特号”在1622年的台风中沉没。现代寻宝者们从中找到了巨大的金链、金条,以及大量的银锭
绿松石毒蛇
阿兹台克贵族佩带过的绿松石毒蛇,可能是蒙地苏玛二世的贡品。蒙地苏玛二世在1521年征服了最后一个中美洲政权阿兹台克。此物现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谁找到谁拥有?
恐怕并不是这样。许多国家都会索回所有在危险水域里打捞出来的沉船宝物。有些国家会把这些船上的部分物品作为奖赏与寻宝者一同分享,但绝大多数寻宝者提出的要求还是被搁置了,虽然在打捞过程中他们曾经自己动用了先进的考古技术和器械
寻宝舰队
这个星盘是在古巴西北部的暗礁中被找到的,它曾经引导着一条的苦命的航船驶向哈瓦那。在开往西班牙的旅程开始之前,这些载满新世界财富的船只纷纷聚集到哈瓦那来,但是在驶向港口的途中,他们中的百余艘都已经葬身海底
百分之一
16世纪到18世纪的200年间,欧洲从新世界掠夺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金银都是通过海陆运输的。在航行中,两千余艘船只带着金银沉没在西半球的海底,迄今为止,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宝物被寻回
淘金潮
1857年,在卡罗利纳,一艘叫做“中美洲”的载满金子的航船在台风中沉没,420人在这次事故中失踪,成吨的黄金和从旧金山运来的新钱币没入了深深的海底。美国哥伦布探险队于1987年在卡罗利纳发现了这艘装满宝贝的沉船
印加帝国
这只银制的骆马塑像现被收藏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昭示着那个安第斯高原上的史前美洲最大的帝国——印加帝国。玛丘毕丘是这个帝国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
300万艘沉船的历史美感与财富诱惑
1848年8月24日,一个名叫莫尔洛的伯尔尼人手持鹤嘴锄和捞网,到莫尔格斯的冉弗希湖湖底搜寻瑞士湖上居民遗址。他的头盔用锌片制作,镶有一块玻璃面板,用皮带紧缚在他的肩膀上,洛桑博物馆的馆长在小船上用手动压缩机为他输送空气。
莫尔洛在不久后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在淡蓝色微光下,站在那些古代木桩中间,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莫尔洛感觉到了自然和历史结合在一起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开辟了考古学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
150年后,《国家地理》报道:1999年初,一支探险队指挥用长缆拴着的机器人,试图在地中海深处冰冷黑暗的海水里搜寻一艘失踪的潜艇。突然,机器人的灯光照亮了下面堆着的数千个储物的双耳椭圆形陶罐。这些古代的残骸中还有数个船锚、水罐、一只菜碗和一只巨大的金属锅。发现沉船的打捞队确信,这艘船是古希腊时期的商船,在罗德斯岛和亚历山德拉之间航行,它上面的陶罐盛放过酒。“在古代世界,这艘船应当算作超级大船了。”德克萨斯航海考古学院的雷特·法诺夫评论道。后来,直到考古学家们对这艘古代沉船进行分析之后,这次发现才被公之于众,详情也在美国考古学会会刊《考古学》上得以披露。
“大海深处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证据,表明古代人是如何四处航行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海洋考古学家安娜·玛格丽特·麦坎评论道,“这令人兴奋,我肯定海下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而诺提科斯公司的总裁大卫·朱尔丹则说:“我们所谈论的沉船可能是在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和亚历山大大帝之间的某个时间沉没的,那片大海下面还有一些非常独一无二的东西。”
大海下面当然还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东西。据考古学家推算,全世界海洋中有近300万艘尚未打捞的沉船,但现代商业对这些沉船的接近越来越和美感与历史无关。
沉寂海底多年的文物重见天日(本刊资料)
目前,由古巴专家和西方大公司的科技人员组成的一支联合勘探队正在环古巴海床探寻海底宝库。据古巴海底勘探专家加西亚·德尔比诺估计,埋藏在古巴附近海床的沉船和古文明遗迹中的财宝总价值将高达3万亿美元。不仅如此,德尔比诺还认为,发掘出来的珍宝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将远远大于商业价值。“据我所知,从16至20世纪,总共大约有1600艘船在这一带海域沉没。那些从欧洲来的船上装载的大多是来此倾销的商品,而从拉美前往欧洲的船上装载得更多的则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打捞这些沉船和遗物的历史价值要大于商业价值,因为每一艘沉船都代表和凝固了相应的一段历史。”
古巴政府机构的话还有点遮遮掩掩,但专业的海底探宝公司可就没这么客气。索斯比拍卖行曾经拍卖了从佛得角群岛附近海底的一艘沉船中打捞出来的镀银航海仪器——测高仪,该仪器在1645年前制造,是目前通用的六分仪的前身。有关拍卖的收入不得而知,但这不是一个重要话题。据海底探宝者的观点,沉没在海底的古代沉船中的珍贵物品是一个巨大的财源。据德国《网络报》报道,海底探宝者已经排出了最有价值的500艘古沉船名单和沉没地点,其中有1588年的西班牙大舰队,据说,该舰队从南美洲将殖民者掠夺的财宝运回西班牙的途中遇难沉没,其中所藏物品价值之高无法估计。还有1807年在哥伦比亚附近海面沉没的“圣约瑟”号,仅装载的宝石和金银价值就高达100亿美元。
这样的发现甚至能改变一个公司的命运。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东亚建筑公司宣布它在东海海域发现一艘沉船,可能是20世纪初日俄战争期间沉没的俄罗斯黄金走私船“顿斯科伊”号。《韩国经济新闻》说,传闻这艘船在运送价值1200多亿美元的金条时中途沉没。东亚建筑公司在公布这条消息之前刚刚宣布破产,尽管韩国媒体有关黄金数量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因为1200多亿美元的黄金约合1.4万吨,大约相当于世界全部开采出黄金总量的13%。但这一消息还是使东亚建筑公司的股票市值上升了近14个百分点。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的重大发现刺激了公众的热情和专业打捞公司的发展。从技术上讲,海底探宝业的发展与声纳技术的长足发展有关。现在,在探寻海底宝藏时他们根本不用派潜水员下海,只需开动测向声纳和“亚海底扫描器”,就可以在船上将海底甚至海底以下10米深处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在目标确定之后,才由潜水员下到海底勘察及搬运宝藏。因此,有专家估计,在今后20年到50年,世界各国的打捞公司将把已知的全部古代有价值的沉船打捞出来。
难怪一位评论家以嘲讽的口吻说道:“公众的狂热让《时代》和《国家地理》这样的杂志都以海底财富的发现作为封面文章,当然,推动的力量不是来自考古学家,那些人一般被称为海盗或者是猎宝者。”
2000年6月3日,在亚力山大港打捞起来的埃及女神像——伊希斯(法新/AFP)
奥德赛深海寻宝之旅
在所有那些聆听到沉睡于海底的船只召唤的人中,约翰·莫里斯和格利戈·斯特姆是把野心和实干结合得最好的伙伴之一。他们共同创办的奥德赛海洋探险公司(Odyssey Marine Exploration)将最尖端的科技同考古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沉船搜索、捞救及沉船物品销售专业公司。
奥德赛公司的资产包括许多无形的但却对其探险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是以格利戈·斯特姆为首的主要创办者在沉船考古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专业知识,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专门协调沉船探险商业与学术标准的特别会议召集人之一。此外,与政界、考古界和深海研究团体广泛而密切的关系网、公司成员对航海史和考古学的热爱以及由此而得来的对寻找对象的准确定位也是不可或缺。
与以往的海底探险不同,奥德赛关注的对象是深海沉船。除了因为深海比浅海更具发掘潜力,一些商业运作上的考虑也使技术条件允许下的深海探险更为理想。取得公海中沉船的探险权比较容易,而深度又可以成为对其他资金雄厚但非专业公司的限制。此外,深海沉船往往保存得较为完整,不像浅海中的船只那样四处分散;并且先前被打捞过的可能性也较小,沉船遗址的难于接近保障了探险工作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由于深海中氧气稀薄,光线昏暗,沉船中的艺术品通常都能以令人惊异的完好程度被保存着,并且不会被珊瑚所覆盖,这就让未来的拍卖价格大大提高。
尽管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奥德赛的深海寻宝之旅也并非易举。对一个成功的项目,6个主要步骤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任何沉船搜寻和修复工作的基础都是项目背后的研究。许多耗资巨大的沉船探险活动都因为研究工作的不足而徒劳无功。通过研究,不仅要估测出沉船的位置、潜在的商业价值和存在的可能性,还要确定它的历史重要性和实际挖掘所需要的考古方法。奥德赛公司雇用了世界上许多最顶尖的沉船研究人员,让他们为其搜罗可能存在的沉船数据。在项目正式确立并进一步投资之前,所有的数据都要反复比照审查,以求尽可能准确可靠。
亚力山大港海底发现公元前5世纪玄武岩石棺的碎片,上面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法新/AFP)
第二个步骤才是项目开发。即使对一艘沉船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已就绪,如果没有取得对该船的探险权并获得对其有管辖权政府的实际协助,一切还都是徒劳无功。不同国家对在其有管辖权的深海沉船上的艺术品或货物的归属问题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像意大利和希腊这样的国家,为避免麻烦,就简单规定任何人都无权拥有其水域中具历史意义的沉船上的财物。只有这些问题都被加以考虑并通过各种手段解决之后,项目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而这一过程相当耗时,并且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此外,打捞设备也应当在这一阶段得到解决。
当进入实际的搜寻阶段时,研究船拖着声纳扫描系统在目标海域来回巡游,得到的数据被返回到船上的计算机中。每一处海底的不规则地带都被记录下来,奥德赛的专家则小心分析这些数据。基于它们的大小、形状、位置和其他因素,最有希望的不规则地带被确定为目标。随后,远程控制的水下摄像机和磁力计等设备被用来监测沉船地点,并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所有步骤中最昂贵的一环,当数让沉船上的稀世珍宝重见天日的打捞工作。在这个环节中,远程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深海摄影机和专门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都会粉墨登场,小心谨慎地找出并记录下艺术品的位置。技师和考古学家在打捞船上共同指挥几百甚至几千英尺下的水下机器人的操作。
除了金条之外,每一样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物品都会作为艺术品而被保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依据艺术品自身的情况可以是几周,也可能会持续几年。在此期间,研究人员对艺术品加以研究,拍照,添加考古学家的描述,记录相关数据并建立档案。此后,发现成果将被发表,与整个考古学界共享。只有在严格遵守考古学操作规程,并做好保存和建立档案工作的前提下,这些在深海中避开了岁月消磨的珍宝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神秘的魅力。
人们常常把像奥德赛公司这样的深海沉船探险者称为“寻宝者”(treasure hunters),同专业的考古学家相比,这些寻宝者决不会以艺术品的发现为满足。无论言传得如何美好,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海底奇珍变成现实的金钱,他们最真实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为实现这一目的,奥德赛做了许多工作来激发起公众对沉船的兴趣。他们制作出结合了历史回顾与沉船搜寻及打捞过程的电视特别专题,在网上放置记录沉船打捞过程的视频剪辑,向观众提供打捞出的钱币或艺术品复制品,并在各地巡回展和博物馆中展示沉船上的艺术品。
对于那些成功的项目,回报当然相当可观,资金会以各种形式源源不绝地流到公司口袋中。沉船上打捞出的物品的销售当然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各时期的钱币、陶瓷、金条、银块都是拍卖场上极为畅销的商品。不过,有时候价值连城的发现也会给寻宝者带来麻烦,
奥德赛公司在1998年9月打捞出的古迦太基沉船“美喀斯”(Melkarth)就是一例。这艘沉船上打捞出的艺术品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考古学上都太重要了,以至于无法将其一一拆开卖掉。对于像“美喀斯”这样的沉船而言,探险公司就必须别寻蹊径,开辟其他财源。
包括珠宝在内的艺术品复制品、标志性纪念品、书籍、录像带和其他相关产品的销售是另一条生财之路,而且它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大。目前,从奥德赛的网站上就能够购买到相关的产品。展览收入也十分可观,在大城市展期通常为4到6个月,在中小城市也会持续几周,展览又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沉船物品的拍卖。知识产权收入也日益增加,为了在电视、电影、书籍、视频和照片中使用沉船物品的形象,必须向奥德赛公司支付相关的费用。而随着奥德赛名气的日益增大,赞助也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尽管在自己的公司报表中,奥德赛列出了诸如自然灾害与海难等不可抗力、可能的打捞对象所有权人权利抗辩、不可预期的市场波动、偷窃及海盗行为和市场竞争等众多因素来提醒投资者深海寻宝活动的巨大风险,但有多少人能抵挡海中那些金银财宝的诱惑呢?从奥德赛排得满满的打捞项目规划中,我们看到的对象有满载古代艺术品的货轮;装满金条的或一战期间沉没的载有富翁和银块、钱币、钻石的班机以及西班牙的从殖民地返航的大型帆船。答案不言自明。
海底寻宝者(本刊资料)
没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
不是没有人想过要对这种盗宝行为进行约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公约,加强对海底文化遗产的保护。公约规定抢劫古代沉船及海底考古遗址的行径为非法,并建议各会员国对违反者根据对文物的损害程度给予制裁。公约还授权各国缴没进入他们国土非法打捞的水下遗产。该组织文化遗产处的普洛特女士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参与公约草案的修改和制定,她认为尽管像许多国际公约一样,水下遗产保护公约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但这项公约显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像教科文组织的许多遗产公约一样,水下遗产保护公约只是一个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会员国及公众对水下文物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在公约的框架下,各会员国也会制定相应的法律,对破坏水下文物的行为给予处罚。我相信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公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会得到体现。”普洛特女士说。公约的通过耗时4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如何实现水下遗产的价值有不同认识。一些商业打捞公司认为,与其让一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沉船遗址在水下慢慢腐烂,还不如尽快打捞,造福于现代人。而且,打捞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和打捞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对公约也有不同看法。但普洛特女士强调,有史以来所有的人类活动几乎都可以从水下遗产中发现痕迹,水下遗产是人类共同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宝贵的记忆,必须加以保护。
“让我引用国际遗址委员会的数据,在过去的50年中,没有一次对沉船的打捞不对整体环境造成损害,非法打捞者从沉船上肆意盗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古玩文物,以高价出售。他们从不考虑他们对水下遗址的破坏给人类带来多么大的损失。我们人类的记忆也许从此就短缺了一部分。”普洛特女士说目前还没有具体数字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到底存在着多少水下沉船,但十分明确的一点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非法打捞越来越便利,而保护技术反而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公约的及时出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勒比海、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国目前是商业或者非法打捞机构试图说服的对象。他们往往会把打捞海底沉船后的前景描述得十分动听,比如可以用获得的利益发展国民经济,偿还外债。但事实上,纯粹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打捞对沉船遗迹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如果不那么急功近利的话,这些拥有丰富水下遗产的国家在保护性打捞技术成熟后再进行打捞将会获益更大。”普洛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