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虽然他们是无辜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艾丁宝)

阅读:虽然他们是无辜的0

《虽然他们是无辜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阅读:虽然他们是无辜的1

《美国八大冤假错案》,商务印书馆1997年1月第一版,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

在封底上印一些媒体的评价,是图书推广的时髦方法。特别是一些翻译书,更需要拉来诸如《时代》、《纽约时报》的几句话,以给大家造成这样的印象:外国媒体都说好了,这书一准儿错不了。这个宣传方法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读书人对我们的媒体一直并不看好,但外国大报大刊说点什么还是挺当真的。在很多人迷信“新闻联播”的时候,也有些入迷信《纽约客》。《虽然他们是无辜的》这本书的封底上也找来了几句话,但其中一处的翻译让人对这本书起了怀疑——“Associated Press”被译成了“联合报”,这好像该是“美联社”才对。不过,这个来自AP的介绍很准确地说明了这本书的内容:“本书读起来像是悬疑小说。事实上是上百位清白之人无端陷入司法榫孔中,并在不实的证人、带偏见的陪审团、偏激的检察官以及腐败警官的推波助澜之下,一步步走向刑场的经过。”

本书作者雨果·贝托在1964年发表一篇论文研究美国死刑案中的误判问题,论文附录中记载了自1893年到1962年间的74起误判案件,1983年此书的另一位作者迈克尔·拉德列特针对死刑误判的辨识问题开始了更详尽的研究。这两位大学教授后来邀请一个作家共同撰写此书,使学术问题能通过精彩的故事深入人心。

在这里转述一个故事很容易,但对人命的慎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培养起来的。大多数美国人渴望“以眼还眼”,2/3的人赞同死刑,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高达80%。英国《经济学家》今年1月5日一期有文章对美国死刑问题作了较新的介绍——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处决66名死刑犯,与2000年的85名和1999年的98名相比有了很大下降。这是死刑在1976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处决人数连续两年下降。而等待处决的死囚人数也稳定下来,到2001年10月,被关在死囚牢房里的罪犯约有3700名。

根据美国司法部的统计资料,美国法院2000年宣判的死刑数量是20年来最少的。目前人们关心的不是死刑在理论上是否恰当,而是实践中是否公正。自1973年以来,已有近100名无辜囚犯被证明无罪并从死囚牢房中得到释放。《经济学家》报道说,在罪犯中,白人和较富裕者不大可能被关入死囚牢房。由内布拉斯加州议会委托并于2001年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受害者比犯罪者更有钱,死刑判决要高出4倍。北卡罗来纳州和新泽西州的研究显示,其受害者是白人的被告获得死刑的机会远远高于其受害者不是白人的被告。

对我们来说,美国的死刑问题可能只停留在电影《绿里》或小说《毒气室》上面,谁耐烦去关注北卡罗来纳的黑人。《虽然他们是无辜的》一书给我们的也只是类似的一些故事吗?作者在前言中说:“这种错误的存在便构成了‘一个我们知道肯定会误杀部分被告的司法系统’。此类错误到底要犯下多少,我们才会说够了?”

美国法律史学家斯坦利·I·柯特勒说过:“个人(不管是显要的或不那么著名的)与国家的关系,是一种具有无限诱惑力的研究题材。个人如何为社会的需要服务,社会又如何对待个人,毕竟是文明的、健全的政府关注的全部问题。”

这段话出自柯特勒所著《美国的枉法滥刑》(中译本《美国八大冤假错案》)的中文版序言,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历史上8个案件,均是政府滥用权力导致的。这8个故事与死刑辨识在法理上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念及同样的无辜者,柯特勒的一段话却超越法律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我们将永不可能完全估算出官方恶行和压制企图的影响范围……然而,我们所了解的东西,已烘托出一种滥用权力的记录,并描绘出一种时时嘲弄其本身目标和存在的法律制度。这些可怕的过失,都是在令人震惊的社会认同与支持下做出的。指出这一点很有教益。畏惧心理和不容异说渗透于民间和官场,而官方的发难则与社会的要求相互为用。鼓励无条件的、不加区别的忠诚,寻找替罪羊和强迫服从,自下而上的积累着惰性。”

上一篇: 女人那话儿
下一篇: 爱美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