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海

作者:鲁伊

(文 / 鲁伊)

走进神秘海0

马尾藻海是蓝海龟最后的天堂(路透/Reuters)

走进神秘海1

“奇异”的马尾藻:葡萄般的小气囊

作为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位向世人描述马尾藻海的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一开始,就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远征途中,他和他的船队遭遇了这片神秘的海域。

写在航海日志中的记录看上去多少会让人联想起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时间是启航后的一个半月,1492年9月17日,海面上一丝风都没有,船队中打头阵的尼娜号忽然被困在一片奇异的水域中,进退不得。水手们频繁看到飘浮的水藻,它们仿佛生长在礁石之上,并一直延伸到西方。水手们以为自己接近了陆地,可是探测的结果却表明,下面依然是深不见底的海洋……

一星期后,尼娜和船队中的另外两艘帆船——品达和圣玛丽亚号,依然束手无策地飘浮在这片海域上。水手们开始骚乱,并抱怨说,如果这里总是这么风平浪静的话,他们可能将永远都无法返航西班牙。然而,他们的话音犹然未落,海上却突然无风而起巨浪,这幕场景是如此的诡异而惊心动魄,乃至于所有这些经验丰富的航海老手都大惊失色……

在哥伦布之后,许多航海家也纷纷走上了这条通往新大陆的航线。葡萄牙航海家在经过马尾藻海时,将这里独特的海藻命名为sargassum,这在葡萄牙语中,是“小葡萄”的意思。只要亲眼看一下马尾藻,就会发现,这个名称是多么贴切:那些长在马尾藻枝叶间使其得以飘浮于水面之上的金色或棕色的小气囊,活脱就像一串串小葡萄。

不过,同葡萄园所象征的丰饶、喜庆不同,这片以“小葡萄”得名的马尾藻海(SargassoSea)在几个世纪时间中,却一直是航海家们眼中的海上荒漠和船只坟墓。水手们渲染着这片空旷而死寂的海域的贫瘠:几乎捕捞不到任何可以食用的鱼类,海龟和偶尔出现的鲸鱼似乎是惟一的生命,此外就是那些单细胞的水藻。而海水诡异的颜色、令人心悸的清澈与平静以及铺天盖地的水藻则为想象力丰富的人提供了神话传说的最好素材。在众口流传的故事中,马尾藻海被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陷阱,经过的船只会被带有魔力的海藻捕获,陷在海藻群中不得而出,最终只剩下水手的累累白骨和船只的残骸。深陷于海藻中,或是被藏匿于海藻下的海洋怪物所擒获的古罗马战船、西班牙式帆船,乃至于蒸汽轮船上绝望的水手们挣扎呼号的场面成为一代又一代画家们热衷的题材。而百慕大三角作为这一海域上最著名的神秘地带,则将这些传说推向了极致。

传说只是传说,科学家的好奇心却从来不会以此为止境。以1939年耶鲁大学的海洋学家阿尔伯特·帕尔(AlbertParr)对马尾藻海所做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考察为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马尾藻海的了解不断深入。随着最新基因技术和深海探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不仅找出了马尾藻海奇特景观的形成原因;更惊异地发现,这里不但不是传说中的死亡地带,而且还充满了勃勃生机。对于海龟和鳗鱼等众多海洋生物而言,马尾藻海简直就是它们最后的天堂。

位于马尾藻海西北的百慕大岛是“百慕大三角”奇异传说的起源地,然而,对科学家而言,这里却是展开马尾藻海考察研究,从而揭开笼罩其上的神秘面纱的最佳基地。每隔两周,考察船“气象鸟Ⅱ号”就会满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学家、生物学家、气象学家以及各种设备仪器,从百慕大生物研究站向东南方的马尾藻海深处进发,开展宏观和微观的各项研究。

在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马尾藻海“诡异的宁静”和船只莫名被困的原因被找出来。原来,这块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椭圆形海域正处于4个大洋流的包围中。西面的湾流,北面的北大西洋流,东面的加纳利流和南面的北赤道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使马尾藻海以顺时针方向缓慢流动,这就是这里异乎寻常“平静”的原因。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会使古老的依赖风和洋流助动的船只在这片海域踟蹰不前。由此,马尾藻海盐分偏高、海水温暖、浮游生物众多的问题,也都纷纷迎刃而解。

虽然马尾藻海中的海藻被证实了并非是阻挡船只前进并吞噬海员的魔藻,但笼罩在它头上的神秘光晕却并未因此而减淡。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这种奇异的海洋植物及附着于其上的微生物具有众多奇异特性,不仅对保护整个马尾藻海的生态环境来说必不可少,更有可能为患有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类带来希望之光。

作为百慕大生物研究站的一名分子生物学家,汉克·特拉彼多-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生物工艺学专家桑德拉·齐克可能是对马尾藻的药用价值认识最多的人。在认识到世界上所有的微生物中,有99%的微生物从未被人工培植或分类编目,而被利用的那1%又无不具有巨大的医学和商业价值(如青霉素)之后,他们看到了马尾藻海微生物研究的光明前景。运用先进的DNA分析仪,他们从马尾藻海的海水、珊瑚礁、土壤和海绵中提取了大量微生物资料。两年前,他们同一家德国公司合作,找出了一种能够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成分,从而能够解决手术后的危险性凝血问题。而最近,他们又发现了一种在糖尿病治疗中非常有用的胰岛素敏感触媒。在接受《发现》记者采访时,齐克承认,现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些微生物的生效机制还所知甚少,但她也指出,“一旦我们发现了奥秘所在,一切都将变得振奋人心”。

尽管马尾藻海长久以来被视为“浮动的沙漠”,百慕大生物研究站的资深科学家和技术负责人弗瑞德·李普舒尔茨却宁愿称它为“海上的热带雨林”。在这里,不仅生活着大西洋中1/3以上的浮游生物,还有万里迢迢从欧洲海岸沿湾流来此繁殖产卵的欧洲鳗鱼。加拿大拉维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希瑞·韦尔斯和露易斯·伯纳切茨从2001年起对611条来自不同种群的鳗鱼做有针对性的DNA测试,结果表明,虽然这些鳗鱼来自不同的河流,但马尾藻海却是它们共同的乐土。这里丰富的浮游生物资源和平静的水流为繁殖期的鳗鱼提供了最佳的产卵环境。

同鳗鱼一样享受这里的还有可以称之为马尾藻海土著的海龟。几百年前的水手们曾经抱怨过,在马尾藻海中,除了海龟还是海龟,但现在,这里却成了硕果近存的海龟天堂之一。哥伦布在他1503年的那次航行中,曾经惊讶于遍布开曼群岛海滩上的众多海龟。然而,据科学家统计,今天的海龟种群数目还不到从前的6%,还有许多海龟正处于濒危边缘。在对马尾藻海的近2500只绿海龟加以标记并跟踪观察后,百慕大水族馆、博物馆和动物园的负责人詹尼佛·格雷指出:“马尾藻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那些需要花50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发育成熟的幼年海龟们至为关键的栖息地”,“它们的早餐、午餐和晚餐都是马尾藻,连家也安在马尾藻中。”

当生物学家为自己的新发现欢欣鼓舞时,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学者却在考察马尾藻海的过程中看到了重重危机。负责马尾藻海与全球变暖问题研究的迈克尔·洛马斯发现,在过去的40年中,马尾藻海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1/3,这证明温室气体的危害已经日益严重并逐渐显现。如果洛马斯忧心忡忡的警告未免过于沉重的话,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尼尔斯·林奎斯特、马克·海及其学生的研究成果则可能让许多爱美的女性喜上眉梢:从生长在马尾藻海域中的某种水螅遇到天敌时喷出的臭臭的液体中,他们成功分离出了能够有效吸收紫外线A和紫外线B辐射的成分,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防晒品大多只能抵挡紫外线B(UV-B),而对可能引发黑色素瘤的紫外线A(UV-A)防护作用甚微。

在一次演讲中,百慕大生物研究站的负责人汤尼·克耐普说:“我们看到了许多奇妙的事物,但对于马尾藻海,我们仍然相当无知。”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科学家的考察与探索,神秘的马尾藻海已经向人类展现出了面纱后的一角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