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桂花期待国际登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纪江玮)
中国的花卉市场也面临着国际竞争(李术专摄)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园艺学权威,桂花国际登录权申请的倡导者陈俊愉教授告诉记者,所谓“国际身份”,是一种错误说法。正确的名称应为“国际登录权”。陈教授并不太满意这篇报道的内容。事实上,陈教授告诉记者,他已经写信给那家报纸,把登陆和经济行为、专利联在一起了。现在对于桂花登陆的宣传是不对的,要求予以更正。登录与专利不一样。这个工作刚开始,还没有获得批准呢。
国际登录,IntertioanlRegistration,这本是园艺研究学术界的一个体系。花卉新品种要经权威审核,确实是新品种,才能在年报中登记它的名字。这很有点像身份证登记。一种花只能有一个身份证号,一个名字。陈教授举例说,武汉有一种梅花叫“透骨红”,四川有一种叫“粉红朱砂”。经调查,“透骨红”并不是新品种,是四川的“粉红朱砂”顺长江到了武汉后得到的新名字。“它的目的是解决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混乱状况。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品种的交流。”陈教授说。
负责新品种审核登记的专家被称为“国际登录权威”,由位于英国的国际园艺学会批准。中国目前是在准备申请桂花的“国际登录权”。
全市界目前有85个国际登录权威。在中国只有一个——梅品种的国际登录权威,也就是林业大学的陈俊愉。陈教授并不认为取得这个权威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做这件事是赔钱的。登录权威每年要负责出一本年报,陈教授介绍说,年报一年要花一万多元。国际园艺学会不给钱,只是建议他们可以适当收费,但收费不要太高,否则别人可能就不来登录了。陈教授的收费标准是登录一个品种收100元。对国外收费大约是10美元。陈教授说,这是一个为国家、为世界做贡献、尽义务的事。中国花卉到国外去登录的价格也不是很高,有的还不要钱。
登录与专利不一样。不登录的品种同样可以在国际流通,只不过是不合法的。陈教授说,中国的菊花有3000个品种,没有一种去英国的登录权威那里登录。有了登录权威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垄断这个品种的花卉市场,如果研发跟不上,国外的花卉生产企业研究出新品种,花上10美元到中国等了录,然后再取得专利,中国的企业想生产,一样是要给人家交专利费。
但是,此次桂花作为国际登录的主角,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却有不同看法。该学会的李林先生一方面虽然也承认国际登录权与花卉交易的关系是间接的,另一方面却对取得登录权所带来的商机抱有明确期望:“树立品牌形象,带动花卉产业。介绍我们的产品,引导科研、栽培,比如把桂花树变成盆栽等。”李林对记者说,“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向世界推荐我们的桂花。”
桂花分会此次筹集到了100万元经费。这令陈俊愉非常感慨。陈教授在取得梅登录国际权威之前做了50多年研究,总共才花了20多万。桂花分会的资金来自其所在的上海徐汇区政府。区政府自有它的考虑。徐汇区有桂林公园,李林说,为了能树立品牌,带动区里发展,1992年,在上海的主动争取下,桂花学会设在了上海。而此次申请桂花的国际登录权,徐汇区区长认为,不仅能为国家争光,同时也能突出徐汇区形象。
桂花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湖北咸宁白墩乡是一个桂花之乡,天津的糕饼糖果商每年都去那里收购。花农把白色的被单铺在地上,然后敲打花枝,收集落花。每年收走的桂花有几十万斤之多,用于做桂花糖、桂花糕、桂花的汤圆馅等。
李林更看好是桂花香精的前景。“国际上开始流行小花、香花。像法国这样的香水大国开始流行自然香精。这些都是桂花的好苗头。”
“我不是泼冷水。”陈俊愉说。他认为,现在就把国际登录权的取得与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还为时过早,“如果没成功怎么办?”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陈俊愉教授和李林都谈到,桂花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负责此次准备工作的南京林业大学的向其柏教授承认,桂花的种类、分布、生态等诸多方面,现在都不是十分清楚。申请所需完成的两本专著《中国桂花品种图志》和《木犀属专志》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李林说,能否成功,其实到现在心里还没谱。“调查人员少,调查量大、面广。万一调查滞后,对我们将是很大的打击。”
不过中国申请桂花国际登录权的优势也很明显。桂花所属的木犀属全世界约有32种,其中27种在中国。向其柏教授是植物分类学家。另一位刘玉莲教授,据李林介绍,研究桂花50多年,是桂花研究的绝对权威。1999年陈俊愉提出桂花申请登录权的建议,2001年1月5日,这个项目在桂花分会理事会上正式启动。为动员全国力量共同参与,2001年9月25日又在桂花老产地,苏州光福地区召开会议,有5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会议上制定了鉴别品种的标准。
桂花的经济潜力很大(News photo)
专利的制约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记者在与《中国花卉园艺》杂志社主编冯德珍女士交谈时又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但是中国的十大名花,除梅花与桂花外,其他8种:菊花、兰花、杜鹃、水仙、牡丹、芍药、月季和山茶均已由其他国家取得了国际登录权。
中国的花卉生产更是与资源丰富的地位不符。1999年,中国花卉的销售额是541亿元,出口额为2.6亿美元。据冯德珍介绍,中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草籽和中高档花卉,其中种球有几千万个,每个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像康乃馨和百合等花卉,种苗都要靠进口。
但国外最好的品种我们见不到。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花卉专利。陈教授说,我们对自己的家底没有搞清楚,缺乏建立专利的基础。陈教授接待过美国、法国的花卉推销商,他们说,中国没有专利,所以最好的品种我们不能给你们。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专利保护,限制了国内培育新种的发展。国内行政性保护管理费价格较高,一年要几千元钱的费用。陈教授所专长的梅花和菊花都没有申请保护。陈教授培育的用来泡茶的菊花,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已被别人在北京郊区栽种了100多亩。
登录工作为专利的开展打下了基础。陈教授说,如果像梅花这样有多少个品种都清楚了,每一个品种都有记载,都有图,专利的工作就可以展开了。
登录权的取得使我们在梅花上有了优先权。因为只有新品种才能申请专利,所以我们已经公布的品种,别人就不能再申请专利了。还有一个小小的便利是,由于梅花的登陆权在中国,所以在年报上第一次出现了中文,并且梅花的英文名字都是中文的汉语拼音。
登录还可以提高身价。陈教授介绍说,他们有自己的网页,同时加入了国际网络。常常有国外的同行通过网络同他们联系,要求购买某些品种。今年春夏之际陈教授将赴欧洲的三个国家访问,宣传中国的梅花。
但这些都是梅花登录权取得三四年之后的进展。陈教授对桂花登录在准备阶段就大肆宣传的做法并不支持。其实这也不是上海桂花分会的本意。李林说:“现在的炒作已经走了样。有一二十家媒体来采访过。我们的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