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结构分析:谁是杀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庄山)
跳下地铁隧道,一个生命就此结束。这个简单个案背后的一组现实数据是:中国每年有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万中国人中每年有22人轻生,估计每年还有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
放在全球的背景下考虑,专家们认为这一比例“处于中等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但低于匈牙利、立陶宛等一些东欧国家,这些国家每年每10万人中有40到50人自杀的比例。
“任何精神疾病患者都有高度的自杀危险性,尤其是抑郁症患者。”一位从事精神病研究的专家说。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约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
精神疾病现实虽然如此,但就目前疾病结构而言,构成最严峻挑战的还是那些仍然没有被有效遏制的传染病:乙型肝炎、结核病、性病、艾滋病。
刚成立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材料说,“乙肝在中国属极度流行疾病”,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达10%,有些地区高达20%以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一度稍稍平息的结核病也带来明显威胁:现有肺结核病人500万,每年有15万人因此结束生命。被卫生部官员称作“新问题”的艾滋病,到2000年底的感染数已被估计为60万,而且正以30%~40%的速度递增。
卫生界有三次革命之说,第一次针对的是各类传染病,第二次针对的是慢性病,第三次针对的是精神疾病和伤害等。而我们的现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第一次革命尚未完成,第二次革命已经到来,第三次革命日趋紧迫。”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研究负责人叶冬青说。
“一次革命永远完不成!”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室主任曾光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火车上有一个人带有鼠疫病毒,整个列车的人就有可能被感染。”
对某一次革命能否完成的争论显然并没有现实意义,卫生部官员对目前情况的表述是:“新发和复发传染病正对人群健康造成双重威胁。”
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原有预防机制存在缺少综合判断等问题,不能适应新情况而必然导致疾病蔓延态势的失控。基于此,1月23日,卫生部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但是,一个体系的建立与功能的发挥似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当前状况的控制实在迫在眉捷。
“计划免疫功不可没”,叶冬青一再强调,“疫苗一点不能放松,否则不可想象”。但极其尴尬的情况是,“公共卫生中有限的资金和竞争优先权,常会导致本来就不多的资金由某种传染病转移到其他领域,或转移到新出现的传染病上。”在曾光看来,提高公众迫切需要的公共卫生费用,这应该是最为紧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