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与死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纪江玮)
少年查理·毕晓普(WWP/21Pic)
机毁人亡只是一瞬间(美联社供图)
“他几乎没有朋友,非常不合群。我们可以断定,他是一个烦恼的年轻人。”2002年1月5日,15岁的美国少年查理·毕晓普驾着一架小型飞机撞向42层的佛罗里达州坦帕市中心美国银行大厦,机毁人亡。警方称,清理残骸时,在毕晓普身上发现了一张写着遗言的字条,他表达了对本·拉登和“9·11”袭击的支持。但警方定下调子说这是自杀行为,而不是恐怖主义。坦帕警察局局长霍尔德说,查理·毕晓普只是一个“烦恼的年轻人”。
然而,毕晓普的老师、朋友和家人却完全不同意这样的描述。他的语文老师帕纳瑞莉告诉《新闻周刊》:“在查理身上你看不到抑郁和情绪不稳定的迹象。他是个聪明的好孩子。”毕晓普的新闻课老师泰瑞认为,毕晓普那份声称支持本·拉登的遗书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毕晓普的母亲朱丽·毕晓普和他的祖母凯伦·约翰森在1月7日发表声明,说毕晓普的家庭感到“震惊和打击”。声明中说,“我们事先没有发现任何迹象。”声明说,“毕晓普和他的家庭一直完全支持国家反对恐怖主义和本·拉登的战争。”毕晓普的家人说他们“不明白事件发生的原因,也不知道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会永远记得查理是一个可爱的、乐于付出的人,一个勤奋负责的优等生,一个深切关心自己国家的孩子”。他的家人说,“我们希望在悲剧的损失中能找到一些积极的东西。”
邻居和同学回忆起毕晓普大部分时间都和他的母亲和祖母住在波士顿和圣匹茨堡的郊区,没人回忆起曾见过他的父亲。据《纽约时报》报道,周围人对毕晓普的行动大惑不解。同学们说他是个优等学生,名字上了荣誉名单,很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他对新闻很感兴趣,很喜欢谈论飞机。90年代初,毕晓普和他的母亲曾在马萨诸塞州居住过。他们的邻居回忆说,毕晓普是个很普通的孩子,骑自行车,有两条狗。还有人回忆起,他是个敏感的孩子,对邻居家的花园感兴趣。他很安静,有礼貌,口齿伶俐,善于表达自己的感觉。
毕晓普的8年级是在达尼丁学校度过的。校长珀特回忆起他高唱国歌的样子,说他很自豪自己是美国人。在达尼丁学校,毕晓普是个很活跃的学生。据《纽约时报》报道,他担任过一份假日刊物的协调工作,参加过作文比赛,还曾在学生会服务。
但也有人认为他很内向。据《新闻周刊》报道,毕晓普是东湖学校的新生。他和母亲去年刚搬到坎帕市。学校里的官员们都不太知道毕晓普。邻居们说这个新生不大与人交往。与毕晓普住在同一座楼里的一个14岁男孩说:“他坐我的车去上学,他坐在前排,总是带着太阳镜。他从来不和别人交谈。”有人说他大部分时间都自己独自呆在房间里。
毕晓普从3月份开始在国家航空学校学习,已经有6小时的飞行纪录。飞行学校的老师说他对飞行很热心。他偶尔会做一些杂事,比如清洗飞机,以换取飞行时间。一位老师说,他也怀疑毕晓普遗言的真实性,“我认为他是一个相当典型的、消瘦、聪明、口齿伶俐的15岁的孩子,热爱飞行,并非十全十美。”“这样的孩子有上百万。”
学校的营业经理大卫记得2001年12月曾带着毕晓普一起飞行,以庆祝他在记录卡上的全优记录。大卫说,他最近还得知作为优等生,毕晓普将可以在明年夏天去澳大利亚旅行。“他很兴奋,似乎一切都在好转。”
“他心里一定有某些东西发生了突然变化。”达尼丁学校的校长珀特说。这“某些东西”是什么还无法得知。
1997年,16岁的美国少年约翰·沃克尔·里德作出了一个让人惊诧的选择: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的他要皈依伊斯兰教。2001年他作为一名塔利班战俘,现身于马扎里沙里夫一所发生暴动的监狱里时,已经改名为阿卜杜勒·哈米德。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在战俘营采访沃克尔·里德时曾问他“是否支持本·拉登和‘9·11’袭击”,他在要求得到水和食物后回答说,“支持”。他说他在巴基斯坦学习伊斯兰教时结识了塔利班人员,他被塔利班的“正统”教义深深吸引。2001年5月,他来到阿富汗,认为阿富汗是惟一一个“纯伊斯兰教国家”。他说:“这里的人们都追随塔利班,所以我就开始学习一些学者的著作,研究喀布尔的历史……我开始倾心于此。”
在沃克尔·里德的故事传播到美国之后,他的父母向媒体表明,“他是个好孩子”。他们说,是《马尔科姆·X自传》改变了孩子的信仰,在1999年沃克尔去也门之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面。
在毕晓普撞楼之后,有媒体立即对毕晓普和沃克尔·里德进行对比,但只能得到最简单的东西——他们都生活得较为富裕,都有一定的孤独倾向。
《骚动中的少年》的作者麦西姆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暗示毕晓普可能是又一个因为大人的忽视而发生悲剧的例子。“他是不是在用这种令人不快的方式发出信号?他是否曾受到欺负?他是否曾感到迷惑?”
毕晓普在他的遗言里只提到了本·拉登和“9·11”,既没有提及他的母亲和祖母,也没有任何道别的话语。但有传闻说,毕晓普曾经提到过他要采取某种行动。坦帕市长格雷科表示,事发前毕晓普曾对他的祖母说:“如果我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话,不要让我的敌人来参加我的葬礼。”他还让他的一些同学注意看新闻。美国佛罗里达的调查人员已经开始检查毕晓普的电脑硬盘,希望从中查明他撞楼的动机。
毕晓普也许只是响应了青春期隐藏的固有的死亡的召唤。然而,美国人希望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写下支持拉登的遗言,是什么东西让沃克尔·里德成为“圣战战士”?他们用战争和导弹维护的价值观为什么在孩子身上不起作用?
“现在对他的描述不是我们认识和喜爱的那个人,”毕晓普的同学也告诉《圣匹茨堡时报》说。种种矛盾的描述和推测哪一种更接近15岁孩子的内心?
在校时参加足球赛的查理·毕晓普(左一)(WWP/21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