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线上的双重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邢慧敏 张峰)

我们在线上的双重生活0

(插图:旺达 人物供图:Comstock/Imaginechina)

魔幻主义生活?

经过多年等待之后,数字生活如今看起来似乎触手可及。1月1日在重庆举办的“2002数字家庭新体验”展览,中国第一个全景式“数字家庭”样板屋让人感到兴奋。由英特尔、联想、索尼、爱立信等数十家厂商筹建的数字家庭,卧室里有蓝牙无线上网系统和等离子电视,儿童房有虚拟游戏空间,房间内配备了可视通讯控制系统,厨房当然也是智能化的。与比尔·盖茨耗资3.5亿美元的豪华E家庭相比,中国数字家庭是Demo版本。

1月3日南京出现了上网冰箱,冰箱门上有液晶屏,连线后人们就可以监控冰箱的食物存储。联想2001年11月推出了“家庭数码港”:在一个宽带的家庭网关后,电脑、打印机等生活功能一起构成了数字家庭的大体脉络。而上海的星巴克和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一样,已经实现了无线上网,宽带达到了11Mbps。

爱立信中国资讯部总监屠敏则告诉记者,爱立信和海尔共同开发的蓝牙网络家电不久将投入市场,届时你只需手握一个遥控装置,那可能是一把钥匙,也可能是一部手机,就能对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等家电集中遥控。“将来你手里的这个东西不再叫手机,它是无线多媒体终端。”屠敏说,“它会有一个更好的名字。”

然而在大多数人终于搞清楚什么是蓝牙、802.11的技术之前,2000年是数字家庭概念年,2001年是研发年,2002年仍然是实验年。

我们在线上的双重生活1

有人很快将过上一种纯粹的无线生活(Photo by Medialink)

瑞士军刀与双筒猎枪

普华永道公司CFO熊育竹回忆3年前他和一群清华的技术博士们所能找到的蓝牙模块:“就是一块板子”,这个学生兴趣小组发现离他们最近的技术支持远在香港,而蓝牙芯片很贵,100美元一片,“万一焊坏了,就再买一片。”如今蓝牙芯片价格已经下降,但熊育竹却说:“我们发现应用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蓝牙是不动脑子的事情,没有考虑到其实完全不同的市场,应用也就不同。欧洲电脑的普及率没那么高,而美国的手机普及率没那么高。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一个是手机市场,一个是计算机市场。包括现在芯片厂商也意识到了。转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基本的问题。”

“其实蓝牙在代替快速局域网方面,根本不是802.11系列的对手,连11A都比不上,更别说11B,甚至将来的11G。我们并不认为蓝牙就是这样一种技术,蓝牙根本不应该在这样一个系统里打转,根本就错了。英特尔公司多次说的蓝牙准备全线撤退,说的就是在这个市场里撤退。”

业内人士把目前无线移动的商业规则称之为“瑞士军刀制造模式”——将所有的模块功能都整合在一起。英特尔在2001年8月公布无线移动终端框架构造“PCA”,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可加速无线互联网设备和应用的开发。英特尔资深副总裁兼无线计算及通信事业部总经理Ron Smith称:“中国是无线互联网产品发展最快的市场,也是开发这些产品的重要中心。”

一年前,西门子也在中国推出了高端无线移动模块,利用网关接入技术对11兆位无线局域网新技术(WLAN)进行扩展和改进,配套的有数字网络化医院、空中互联网、移动支付、移动办公室等一系列方案。西门子还与联想签署了战略协议进军GPRS领域,此无线技术将与联想的便携式电脑及其他手持设备整合。藉此,2002年第一季度联想将推出只需按动按纽就可以享受多媒体语音、短信息发送以及数据、图片传输等多种服务的无线多媒体设备。

无线局域网Wi-Fi(802.11b)和蓝牙使IT有了一把无线双筒猎枪,这两者在速度和覆盖能力的区别就像苹果和橘子的比较一样,但势同水火。微软的Windows XP就只支持Wi-Fi,英特尔则认定蓝牙无法成为主流。而应用协议完善、模块低廉的红外接口更受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红盛蓝衰”的现象。

几大手机厂商都在致力推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给消费者带来最新的移动通信体验。摩托罗拉2001年上半年推出GPRS手机A6288,下半年推出了另一款GPRS手机V66,今年初还将推出V70。在无线领域,摩托罗拉也推进蓝牙、3G等相关技术及方案,并“对基于IP网络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应用青眼有加”。而“以把互联网装入上千万人的口袋为己任”的诺基亚,无线局域网也将是其多元化经营的一个重点。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b产品的传输速度达到11Mbps,完全能满足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要求。

Forrester调研公司则称,经过“多年的空头支票式的承诺和大肆炒作后”,蓝牙已经发展到商用阶段。2001年8月,爱立信在中国推出第一款蓝牙手机T39mc,使用者无需将手机带在身上,戴上蓝牙耳机即可在10米范围内无线接听和拨打电话。蓝牙的工作频率为2.4GHz,这在全球多数地区是一个公开的工业科研医药频段,但在中国这一频段已被一些无线电台使用。

没有时间了

在令人心驰神移的美妙前景之前,我们多半要问问其可能性。

中国的人文和地理特点决定了无线互联网比较适合中国。但哪一天到来却令人茫然。北京机场没有接口让你上网,更没有基于Aironet方案的基站,汽车里没有DNA芯片让你智能,城市里没有电子地图为你导航。目前中国无线通信的普及率只有10%左右,不及美国的1/4。一个基本数字化家庭所需的费用目前为50万美元左右,蓝牙最朴素而实在的应用目前或许就是一个简单的蓝牙耳机。

有人问鲍勃·麦特卡尔夫,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下一个“夺命应用”(killer app),这位以太网的发明人回答:“永远在线”(always on)。就是“随时、随地、随意”连上互联网,如果不能实现“无摩擦”的连接,主流消费者的上网热情一定会受到打击。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商业周刊》曾做过另外一种描述,移动网络使你在办公室里、在汽车里、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一切地方都能随时工作,这意味着主管随时能找到你,你不得不周末在家加班,甚至剥夺你的假期。“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将非常可怕,我们必须防止将移动网络变成负担沉重、无法摆脱的噩梦。”

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网络文化那样的总体变化,而且是随同我们生活层面的各种各样的简易化而带来的本质上的微妙变化。

我们离那些享受进步、丰富生活的新技术不太远,但是我们也理解爱德华·腾纳的话,这位《技术的报复》一书的作者,为“退出紧张”辩护说:“每一种软件的升级都是不合算的;更高的工作量未必会产生更大的收益,尝试使用‘巧计’,腾纳解释说,在路上,巧计意味着一种较为平静的驾驶方法,当有加速的冲动时,让所有的驾驶者一次一次地慢下来,以减慢他们的速度,并节约能源。”

我们在线上的双重生活2

带有液晶屏的网络冰箱,连上互联网后人们就可以监控冰箱的食物存储情况(photo by Medi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