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WTO一开,洋酒自然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雷静 实习记者 李卫中)
(Lu Yun Imaginechina)
洋酒的疯狂与现实
“(中国入世)让人太兴奋了!”采访结束时,长途电话另一端的香港人唐成先生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觉是春天来了!”
唐成的头衔是全球500强企业、施格兰公司亚太区中国大众市场业务拓展部总经理。马爹利、芝华士、皇家礼炮等驰名全球的洋酒品牌均出自于施格兰公司。
11月中旬,施格兰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专门针对中国青年消费群体的新品牌——30°“骇”在北京正式上市。酒名“骇”引用当前最时髦的词汇“high”,代表飞扬的青春活力,虽然是在天津制造,但采用的原料和工艺来自施格兰。对这种以每瓶40多元价格出现在北京超市的酒,唐成的评价是“市场反应很好”。而且,他很自然地将这种市场反应与另一个本土化的品牌——可口可乐联系在一起。
15年前,同样在北京。时任可口可乐公司北方业务经理的唐成在中国推出可口可乐,“很多零售点一瓶都卖不出去,那年冬天整个北京市每天的销量不超过100箱。”在可口可乐公司中国高层任职15年的唐成认为,本土化洋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培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可口可乐在中国就已经发展了16年。
他也因此给自己定下了一个“10年计划”:“如果顺利的话,希望能在中国的中档烈酒市场中拿到10%的份额。”此前他对市场的调查结果是:去年中国100个重点商场中,中档烈酒销售量为3000到4000万箱。“如果是10%,那就是300多万箱。现在闻名全国的五粮液酒厂销量也不过比这多一点。”
实际上,将酿酒大师搬到中国的合资酒厂中酿制“中国的马爹利”,是在中国洋酒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而选择的突围策略。当人们感觉洋酒越来越走近生活时,一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数据被广泛传播:1994年,中国的洋酒中干邑和白兰地的进口量曾超过100万箱,自1996年起开始下降,近两年虽开始回升,但在2000年,这一数字仍为65万箱左右,就目前而言,洋酒尚未占到中国1%的市场份额。
1992年,洋酒大规模进入中国。泸州老窖集团总裁袁秀平对此曾有一个清晰的描述:马爹利乘着用8000万美元特制的豪华古帆游船驶入黄浦江,把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惊讶得目瞪口呆。空运而来的法国葡萄酒、鲜花、美女,把上海五星级花园大酒店改造得像法国中世纪宫殿一般,并在此举行豪华气派的“马爹利王者之宴”。人们在古典音乐、珠光宝气、鲜花美女的烘托下打开万元一瓶的金王马爹利,“当时大家还不习惯那怪怪的橡木味,他们更多是在感受西方宫廷式消费文化或生活方式”。
“那时候喝洋酒是身份的象征,老板们好像一喝就觉得身价出来了。”武汉友谊副食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谢连军说。做了10年洋酒批发和零售的他说,“在1992年到1995年间,洋酒的消费最红火。”根据他最接近市场的判断,“现在最明显的变化是身份认同的狂热已经过去了。”
与此同时,洋酒自身在中国的竞争与淘汰,也被认为是进口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经过近10年角逐,目前烈酒市场上占主导位置的只是马爹利、芝华士、人头马和轩尼诗等几个品牌。
在唐成看来,洋酒的“中国经验”正反映了国内消费者向理性与个性的回归。经过多年的消费文明历练,整个社会中坚阶层的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带头打破“市场决定消费”的被动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洋酒商们开始寻找新的定位,30°“骇”便是这种寻找过程中市场细分的结果。去年12月,施格兰委托调查公司对上海、成都和沈阳三地20到39岁的都市男性调查,结果表明这一群体摒弃高度的烈酒而更愿意喝低度白酒。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赵建华先生提供的一份统计也指出,40°以下的烈酒占了整个白酒销量的一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洋酒“本土化”的同时,洋酒商们也开始重新思考:还有哪些群体是洋酒的消费者而未被重视?马爹利有近300年历史,芝华士今年也刚好满200年,“如果老是惦记着这个而不做更细致的市场定位的话,给人的感觉就不够时尚。”上海施马洋酒公司公共传播经理王珏说。施马是施格兰在中国的分公司,专门负责马爹利、芝华士、皇家礼炮等在中国市场的发售。
芝华士在1992年大规模进入中国时,消费人群的定位跟所有的洋酒品牌一样:成功人士。在调研、设计之后,芝华士在原有消费群的基础上锁定一个新的消费人群。芝华士中国品牌经理陆渊先生对这一人群的描述是:年轻白领或叫中国新生的中产阶级,“他们处在上升期,更有思想,更会享受生活”。陆渊说,定位变了,推广方式也随之变更——以前的推广集中在夜总会,现在向酒吧转移;以前只集中在一类城市,现在向二类城市扩展,“这些都是目标人群经常出现的地方”。
这种变更最直接的检验者是市场,在武汉代理洋酒销售的谢连军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最好售的是芝华士12年威士忌,“主要是他们(洋酒商)加大了宣传力度”。
入世≠降价
根据路透社报道,中国与欧盟谈判中关于酒类进口关税达成的最后协议是:在5年时间内,白酒关税从现在的65%降为10%,葡萄酒关税由65%降为14%,降幅仅次于菜油关税(由85%降为9%)。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证实了这一报道。
目前洋酒进入中国,除65%关税外,消费税为25%,增值税为17%,三者综合税率约为150%。也就是说,一瓶到岸价为100元的洋酒,应纳税额为150元左右。
按最普遍的理解,高关税无疑是洋酒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一位业内人士这样举例来分析入世后洋酒价格可能的变化:按目前65%的关税来计算,加上消费税和增值税,一瓶到岸价为2美元的葡萄酒税后价格为4.29美元,差不多36元人民币。到第五年,如果普通税率只剩下14%,综合税率则会在46%左右,这时,这瓶酒的税后价就是2.93美元,即大约24元人民币。
入世之后进口货便宜——这基本上是消费者的一个惯常思路。但具体到洋酒上,洋酒商的反应是:关税下调,可能并不意味着洋酒消费价格的降低。
施马洋酒有限公司公共传播经理王珏认为:“关税下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零售价的降低,现在还很难说。”
“事实上,随着销售渠道的变换,洋酒在某些地方的价格已经在下降。”王珏说,1996年她刚加入施马洋酒公司时,一瓶芝华士12年威士忌在上海商场的零售价是318元,而前几天她在上海超市里看到的价格是200多元。芝华士中国品牌经理陆渊也认为,洋酒价格的降与升不会与关税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比较而言,它与公司经营的状况联系更为紧密一些。
陆渊指出了洋酒价格可能不会随关税下跌的另一个原因——“很多情况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在这一点上,中国酒类商业协会秘书长刘员的看法是:我国关于酒类的税收相当高,即使关税降到10%,加上消费税和增值税而计算得出的综合税率,应该也不低。同时,消费税和增值税也有随时上调的可能。
“洋酒价格绝不会随着关税按1比1的比例下降。”而唐成作出这一判断时,语气非常坚定。在他看来,目前在中国售价较高的那些名牌洋酒,价格不会有太大变动,“因为它有一个固定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但他并不否认会在中国市场上出现低廉的洋酒——关税下调后,此前一直受高关税限制而未能进入中国的中档洋酒肯定会大批涌入,来弥补目前洋酒在国内市场的不平衡性。他所指的中档洋酒,“主要是未来在中国零售价为100元到300元的那些。”
“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单纯一个广东省人口就是6000万,跟整个法国差不多。”唐成提醒说,广泛的市场决定了未来中国酒类市场会更加细致,不管是本土白酒还是洋酒,都会形成要有更细致的分工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消费行为、不同消费场合的需求,“这无疑会成为洋酒在中国良好市场前景的现实基础”。
与此对应的是,刘员却并不认为洋酒在中国的市场会如此乐观,原因是“中国的酒文化有几千年历史,中国人有自己的消费特点”。 洋酒批发唐成洋酒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