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还需要“莱卡”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田川)

这个时代还需要“莱卡”吗?0

举着莱卡的布列松 

这个时代还需要“莱卡”吗?1 

这个时代还需要“莱卡”吗?2

布列松眼中的德国人

这个时代还需要“莱卡”吗?3

巴鲁那克 

这个时代还需要“莱卡”吗?4 

莱卡瞬间 

这个时代还需要“莱卡”吗?5 

(路透/Reuters)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三个朋友那儿,他们每个人都是相机发烧友。照片内容其实没人感兴趣,大家重视的是颗粒,它能为辨别相机的优劣提供标准。我到场后,愉快的鉴别会就会变成了莱卡的声讨会。一个家伙指着我手里的莱卡说,镜头还不如他的尼康锐;另一个家伙说,色彩不如他的康太克斯好;第三个家伙说,对焦速度还不如他的傻瓜快。我说:“但莱卡的照片最诗意。”三个人互相看了看:“你这么说,我们就明白了。诗意!?跟没说一样。”

对莱卡的批判其实由来已久,但它曾经是另一种形式。捷克摄影家荷洛米切克曾形容那些踮着脚尖行走世界、急不可耐偷猎图像的摄影者为“莱卡小子们”。这种不屑不但是给布列松、“马格南”的那帮人的,显然也是给莱卡相机的。那时的世界(10年前),摄影家可以分成用莱卡的和不用莱卡的。这是因为摄影界一直有把莱卡神话的倾向,以布列松为代表,一提他,就是“他只是使着一个轻巧、不起眼的小莱卡”,仿佛越著名的摄影家就应该使巨大的摄影机。还有那张切·格瓦拉像,不仅贴在西方激进小团体或摇滚俱乐部的墙上,还常年印在莱卡的挂历上。

莱卡曾和“奔驰”、“劳力士”一样,是大资产阶级的象征。虽然这几年莱卡神话有些褪色,但神话造成的反感没有褪色:“我一看见拿莱卡的人,就好像闻见了一股铜臭。”一个日本摄影家就把自己形容为“没有莱卡主义者”,他以使用劣质相机标榜自己,并为拍出那些刻意与莱卡划出边界、粗劣得像抹布一样的作品而感到自豪。

真正的莱卡神话从1954年4月3日,5000台M3型莱卡在全世界上市开始,直到今天,从M3到M6,从外型到技术没有发生过太大变化。

日本人险些在上个世纪70到80年代结束了莱卡的生命。众多靠流水线、靠电子元件、靠合成材料组装的单反相机、傻瓜相机曾使这个昂贵铁疙瘩一时失宠,它精细、高超的“手工制造”水平弥补不了高昂的成本。相机商可以说“爱你手里的莱卡吧,它们每台和每台都不一样”,但对大众来说,宁可花1/3的钱买每台和每台都一样的日本相机。德国人因此不得不把自己的厂房从德国迁到了加拿大,这里的原材料可以使他们节省一点运费。同时,他们也在苦苦思索是否应该顺应世界潮流。1971年上市的莱卡M5为了装置TTL测光表,机身提高了5点5毫米,长了11毫米,重了80克,把它放到目前为止一成不变的各种M型机身(M3、M2、M4、M4-2、M6)中,它稍显突兀,这个微小的技术革新和外观变化带来的是不满和风暴。1974年,身高和过去一模一样的M4登场,才平息了这一风暴。M5很快作为莱卡痛苦尝试的化石被收藏起来。

莱卡迷们经常讨论的“摄影主题”是:M3以后的莱卡为什么就设计不出比它身上更漂亮的花体字来?有人还研究它身上的钉子,企图改变它们的位置,给它穿上“迷彩外衣”。更多人则比较着每台莱卡身上序号的含义。

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带来轩然大波。1956年,继M型莱卡问世后两年,第一代莱卡SUMMICRON35/2镜头问世,它的清晰度曾锐倒了周围一片人,其中便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什么呀,这还是莱卡吗?像日本镜头似的傻锐傻锐的,没味了。”莱卡听了,SUMMICRON二世、三世又赶紧“含蓄”起来。

2000年春天,在香港,一个不会说国语的开饭馆的老同志连比带划地对我说:“新的M6不好,有测光表不好,最好的还是什么都没有的M3。”

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世界上最保守、最忠实的莱卡拥护者竟是给莱卡带来过巨大灾难的日本人。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0%的二手莱卡相机正在日本市场里流动。那些尼康公司的制造专家们都以拥有一台莱卡而自豪。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像日本的那些摄影家们一样,自发成立了“莱卡民主主义共和国”。日本人非常看重我们仿M5制造的“红旗”,说这是莱卡家族中惟一刻着汉字的机型。在我们刚刚接触到“先进”的日本相机的年代里,日本人带着新型的尼康来到祖国的喉咙——新华社,用“新产品”换走了大量二手的破旧莱卡。现在这些莱卡还展示在日本人的橱窗里,而我们得到的尼康呢?

这种讽刺在这几年变得更有戏剧性。最近,在尼康、佳能等大公司投进血本研究新一代数码相机的同时,一场新的莱卡模仿秀上演着。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一些底气稍稍不足的中小型相机厂商在市场上推出了从CONTEX G2到HEXAR RF、从安原一式到弗伦达的一批新机型,这些相机怎么看怎么像莱卡的日本混血儿。为什么技术越先进,日本相机反而越要往代表着机械复制时代水平的莱卡身上靠呢?这个进步与保守、发展与返璞归真的故事每天都以各种形式发生着。

想起了那个形容:“踮着脚尖行走世界,急不可耐的偷猎图像的摄影者。”

并不是每个莱卡小子都这样。有一个成名以前一贫如洗的人曾开玩笑说,如果丢了自己的莱卡相机,他就放弃摄影。通过他的莱卡,我们看到酒吧一隅的自动点唱机、汽车旅馆里的脸盆、公共汽车上向外看的人。好苍凉。 莱卡布列松相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