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四只手》到《已经随风飘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夫)

从《第四只手》到《已经随风飘去》0

本期新书多达10本。我们只有酌情慢慢介绍了。

第一部是《第四只手》,故事本身很奇特。帕特里克·沃灵福特是个四处奔波抓轰动消息的电视台记者,他懒懒散散地同时勾搭着几个妇女。他还不到30岁,却突遭不幸。这一天他来到印度,那里有一家马戏团,为了增加刺激,从空中飞人的下边撤掉保护网,致使演员一死一残。马戏团就此臭名远扬。帕特里克来为该马戏团摄像。他那位俊美健壮的技师喂着狮笼中的狮子吸引了看笼人的注意力,而他则把话筒伸向笼子栅栏,想录下狮吼的声音,就在那一瞬间,狮子抓住了他的左手,一口吞下,当了午餐。摄像师拍下了那个近镜头,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他因此而出名,心中自然没什么高兴可言。

在看到他受伤的现场观众中有两人进入了故事。一个是波士顿的断手再植医生尼古拉·扎杰克,另一个是威斯康辛的家庭妇女多丽斯·克劳森。多丽斯劝说她丈夫奥托死后将左手献给帕特里克。不久之后,奥托误伤身亡,多丽斯貌似平静地接到了这一噩耗,便小心翼翼地将亡夫的左手冷冻后,亲自护送到波士顿。她献手的条件是:她要面见帕特里克,以后也要有权去看那只手。

随后,多丽斯便急不可待地勾引帕特里克,以便怀孕。她对他曲意奉承,而他又恢复了左手,对她也是感激不尽。但生下孩子之后,她便友好地告辞了他和前夫的左手,携婴而去了。原来,她的目的便是为死去的丈夫保存一点血脉-其实只剩下了一只手的成分。

然而帕特里克已经动了真情,他追到多丽斯在威斯康辛湖边的住所。她虽然一心盼着他来,却一连三天不停地考察和盘问他。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家务活和看小孩的事。简而言之,首先要尽父责,再干家务琐事,最后才能言及夫妻恩爱。

终于,帕特里克从一个胸无大志、整天混日子的青年在断手再生之后得以转变成了负责任的男人——这也正是全书的主题所在。围绕着上述故事主线,小说还有许多旁枝末节,有些过分絮叨,有些也莫名其妙(如帕特里克的日本之行),但扎杰克医生的故事还是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位医生曾经追求虚名,招待那些成名人物,但和帕特里克一样,逐渐地走向了务实之路。他的妻子相当平庸,就在帕特里克担起父责之时,他却失去了小儿子。但他最终也娶了一位与多丽斯极其相似的妻室。

看来,多丽斯型的妇女是作者心目中所肯定的,而对她的刻画也颇为引人注目。她刚一出场时,似乎有点痴痴颠颠,她的目标和行为很令人费解。但对帕特里克的考察通过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目标成竹在胸并步步付诸实现的女性。她俨然是在漂浮的世界中把根越扎越深的大树。她对情爱的饥渴并不亚于帕特里克,但她坚持一切都要处理妥当后才能予以考虑。她属于美国中西部那种沉默寡言的人,感受多于表达,但她的不言不语或一语惊人都更能打动读者。这是否作者对于多嘴多舌的女性的旁敲侧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评家认为,比较两位作家,甚至比较一位作家的两部作品,都难避燕瘦环肥的偏颇之嫌。但约翰·欧文的这部新作虽一如既往仍有戏剧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中间多有男女之爱(并不多见“动作”)及插科打诨,也往往枝节蔓生,但不乏新意。

另一部新作则是爱丽丝·兰达尔的《已经随风飘去》。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南方大家族命运变迁的《随风而去》(《飘》)在我国读者中早已耳熟能详。近年来其续集《斯嘉丽》亦曾轰动一时。如今又有了另一续写本《已经随风飘去》,从全新的角度补写了原作的另一侧面。

书中的女主人公叫西娜拉(Cynara),是斯嘉丽的父亲与她所热爱的黑人保姆所生的混血女儿。小说以她夸张文体的日记形式写出。作者显然对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原著研究透彻: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处处与原书扣得极紧。

当然,人名和地名都做了些更动。如称斯嘉丽为“人家”——这一点很典型,是南方黑人对白人的称谓,用在本书中恰到好处地表明了处于被人遗忘地位的女主人公的这种心态;称莱特·巴特勒只用首写字母“R”,将塔拉庄园改为塔塔,等等。

故事始于《飘》结束之后,早在少女时期即被出卖的西娜拉,如今已长到28岁,回到庄园看望即将辞世的阔别已久的生母。西娜拉嫁给了不亚于R的丈夫。庄园上其他人都还健在。这种情节虽然落入俗套,但作者避免了同父异母的姐妹二人的正面冲突——她们几乎没有交换过片言只语,反倒破坏了潜在的戏剧效果。该书在种族观点上自然与原作唱了反调。斯嘉丽不再是那个勇敢、虚荣、任性但仍有趣的女性,而成了傻笑的幽灵;而西娜拉则被描写得比“人家”更美丽、更有价值。

然而由于笔力不足,此书难以企及《飘》的成功,或许只能算拙劣、空泛的仿作。不过由于原作的深入人心与反种族主义的愿望,此书仍然畅销,排位也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