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中国股市的制度障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侯捷宁)

报道:中国股市的制度障碍0

魏杰

记者:最近,清华紫光由于受新会计准则中对研发成本摊销方法变更的影响,发布了中期业绩预警公告,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与企业衔接上似乎出现了问题,您如何评价这种制度障碍?

魏杰:推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是按国际惯例,符合企业发展的。但我们面对的企业却是按照原来那套不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制度》上市的,这就出现了现行制度与现有企业的巨大反差。像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是高投入的长线无形资产投资,成本在短期内很难收回,而新《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计算,这样这些公司就很容易变成ST、PT公司,因此使很多企业把项目投资转向了资本投资。

记:您认为目前股市暴跌的原因是不是也和我们这种不完善的制度设计有关系?

魏:这次股市的大跌,是预料之中的。当然,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也是造成股市大跌的一方面。今年年初已经跌过一次,是由一场辩论引起的,那次大跌是这次暴跌的预演。最根本原因是股市的先天不足。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是没有改制的,很多上市公司的质量很差,大部分的目的是变态融资。现在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中国股市的支撑能力有限,融资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大的泡沫破裂。

记:股市暴跌是否就是挤除泡沫的惟一手段?

魏:泡沫太多,就要把它挤出去。挤出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退市,但实行起来很艰难,因为怕中小股东承受不了,所以不敢让大退,也只是象征性的退了几家。一种是重组,让好的企业去重组,但现在上市公司的债务很多,烂资产很多,别人重组承担不起这么重的债务,所以真正的重组也不多。现在看这两种方式都遇到了困难,而且挤的速度也太慢。

记:为什么退不出去?

魏:退出去后,中小股东的利益怎么办?谁来为他们负责?在西方,责任补偿就是有关人员要引咎辞职,没有经济补偿。但中国不会这样,所以中国的股民也在磨难中不断成长。所以不敢大面积退,这是一个制度问题。

记:股市跌过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魏:如果一些不好的公司通过重组和退市把他挤出去了,社会资产量可以支撑这么大的盘子,那股市不会跌的。大跌以后把泡沫挤出来,但不会全部都挤出来。现在是所有企业都挨了一刀,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种新情况,就是各股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记:很多人认为国有股减持、增发、查处违规资金是造成大盘下跌的原因,您怎样认为?

魏:国有股减持有联系,它是一个具体的导火索。股市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的,具体就是国有股减持方案出来了。国有股减持方案,我不赞成这么做,我认为上市公司应被挤掉1/3,泡沫挤出来以后再进行国有股减持,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而且国有股减持在操作的方式、顺序上还有值得考虑的问题。

记:近期,您认为政府还会有一些大的动作吗?

魏:现在最好什么措施都不要再出了,不要再去补救了,让它自然发展。如果再去救,责任更大。我的看法是让股市顺其自然地发展,恢复到它本来的面目。

背景

“上证综合指数的1900点像纸做的,8月6日又一个黑色星期一之中,空方毫不费力将其击穿,短时期内这样的大跌,其实算是一次股灾了。”任职南方证券已经6年的黄志宏觉得近期的股市大跌是他加入股市以来最可怕的一次,“这次股市经过历时两个半月的单边加速式下挫,已经刷新了中国股市跌幅最深、速度最快的历史纪录。上证指数最多时跌去378点,最大跌幅达到17%。深市成份指数最多时跌去1198点,最大跌幅达到23.53%。至于B股可以用惨不忍睹,比较起三个月前的峰值,上证B股指数最大跌幅达到46%。深圳B股指数最大跌幅达到47.85%。比纳斯达克市场跌得更惨。”黄志宏向记者统计这一系列数据的时候不断强调,“挤去股市的泡沫是中小投资者欢迎的,但如果每次挤泡沫的结果到头来都是由中小投资者来负担的话,这样的市场很难说是朝健康方向发展。” 股票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