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宝宝才是有钱人

作者:巫昂

(文 / 巫昂)

报道:宝宝才是有钱人0

“孩子高兴,我才高兴”(娄林伟 摄/Bizfoto)  

报道:宝宝才是有钱人1

我比你们幸福(王敏 摄/Fotoe)  

5岁的夏耳已经懂得怎么跟父母委婉地提出他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了,他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暗示父母他的小朋友们都娱乐什么,带父母到他相中的玩具柜台去,以及在麦当劳撒娇,要求缩短下一次来的时间间隔。跟成人一样,现在当一个时髦的城市儿童并不容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也讲究品牌、质量和格调,儿童成为社会消费新的实力所在。他们用无邪的眼神、自然的手势获得了他们所要的东西,光是五个具地区代表性的城市儿童,每年就花掉了475亿人民币,你很难光用传统的虚荣或者攀比来定义他们这些开销。

记者拿到北京美兰德公司三份关于儿童消费的调研报告,这是该公司三年来固定的一项公益调查,2001年他们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西安0~12岁的儿童约441万人,按平均每人每月879元计算,月平均五城市儿童消费总额达到了40亿。市场最大的上海,超过了16亿元,北京和广州分别为9.6和7.0亿元。

“我们在所有关于儿童消费的调查中最大的感受是,这个常常被业外人士忽略的市场规模特别大,而城市儿童基本都是有钱人,他们可支配的钱超乎我们想象。”主持这些调查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对记者说,“当然,这就不能避免盲目性,家长在各种消费上就数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花得最没有主见了。”

表面上,五城市儿童仅拥有人均月零花钱250元,但更多的儿童消费指的是从家长口袋里流出的钱。比如在其中一份针对零食的专门报告里,他们的月均仅零食消费就已经超百元,全年零食消费总额超过50亿元。北京的孩子嘴最馋,月平均要花131元,上海孩子的总额最多,为月18.5亿元,西安的孩子最省钱,但总额也超过了月5亿元。比较好玩的是,跟玩具一样,不同性别的孩子偏爱不同的零食,大体上是:女孩更喜欢果冻、水果、冰淇淋、巧克力和面包。男孩更偏爱饮料和膨化食品。对有独立回答能力的7~12岁儿童的调查显示,9岁以上的儿童爱吃饼干和饮料,10岁以上的开始把兴趣转移到巧克力和膨化食品上。孩子们口感最舒适的无疑是不费劲又色彩透明鲜艳的果冻,60.6%的孩子表示他们喜欢果冻。

五城市儿童月消费规模  

报道:宝宝才是有钱人2

不同人均收入家庭的孩子消费支出结构对比(%)  

报道:宝宝才是有钱人3

不同性别儿童对各种零食的喜爱率(%)  

报道:宝宝才是有钱人4

对他们来说,消费不存在特别的功利性或者价格权衡,喜欢就是一切。而对家长而言,消费高低是带给孩子幸福的首要方式,存在决定了选择。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最惬意的生活莫过于早晨穿上“米奇”、“史努比”或者“加菲猫”,背着“背背佳”,脚踏“耐克”上学去;中午在麦当劳或者肯德基排队吃午饭,下午和晚上上网玩联网游戏。越来越多的电脑商知道怎么向三口之家中最有权势的孩子推销他们的产品,当劝说家长买电脑的时候,总是以教育为名义,其实在孩子们心中涌动的是游戏的激情。

偶尔被游戏利用的教育支出成为儿童消费的新热点,在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和服装比例由去年的66%微降到64%的情况下,教育支出已经占据了儿童消费的l/5强,达到了21.4%,全年消费额已经超过了94亿元。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在用于孩子零花钱和看病方面的支出比例最高,中等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1001~1750元)在食品和服装方面最舍得花钱,而高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2500元)明显地愿意投资于教育。人均月收入每增加100元,父母就会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追加0.6个百分点,真是温饱思知识。家长的文化结构越来越影响儿童的消费结构,基本上是文化越低的家长越注意让孩子吃得好,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用于食品方面的投资高达总支出的60.5%,高等文化结构的家长注重孩子的教育与娱乐。

“在疯狂消费的时代,在家庭内部推行消费决策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原本弱势的儿童如何左右家长购物的决心,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接受家长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任何东西了,因为他们的反应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挑剔和不悦。”周江强调说,“所以我们特意对孩子本人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和发生分歧时的表现作了调查,结果很有意思。”

在购买儿童学习用品和玩具的时候,孩子本人对家庭购买的影响力达到了58.7%,在进行娱乐消费时,孩子的影响力超过了50%。相对而言,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衣食消费不太考虑他们的意见,这方面基本由家长自行决定。而有六成的家长在发生与孩子的购物分歧时,选择了跟孩子商量决定的方式解决,儿童权力确实是提升了。

当儿童心理学家忧心忡忡地指出纵容儿童消费的实质是使他们将来更加物质至上、丧失最基本的幸福感以及越来越依赖于商业时代的各种宣传攻势的时候,儿童自己的声音却被掩盖。他们将来会说:“我们是吃麦当劳长大的。”他们对从来都对孩子温情脉脉的麦叔叔充满感恩般的情绪。

“在我看来,理想、社会责任感和商业时代的价值观并没有不共戴天之仇,既然成人社会推崇物质,为什么要求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永远那么纯洁无私简朴而忘我呢?”心理学家刘程这么为这消费的一代辩护。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