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的游戏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一年不是一个长的时间尺度,但对华尔街寄予厚望的互联网公司却转瞬间大喜大悲一场。微策略公司的老板,35岁的赛乐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当年他号称要建一座网上大学,和哈佛争夺世界顶尖的头脑,而他自己恨不能马上要加入总统竞选的博弈。现在他的纸上富贵锐减100亿美元,所剩无几。而且,与其他的牺牲品相比,他得不到任何同情。原因何在?他个性张扬,说大话不脸红。公司建立两年没有盈利,他却从来不在财务报告里通知投资者,而是把未来的预期直接写到当前的账面里。东窗事发,他正面临一场规模庞大的诉讼。

询问一些新投资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华尔街是个杀人不见血的资本机器。而华尔街的狰狞之处,则是一年四次的季度报告。眼睁睁地看着并不恐怖的报表出台,可到了市场上,就变成吃人不吐骨头的怪兽。时至今日,投资者已经谈报表而色变了。甚至一贯稳健成长,从不令投资大众失望的通用电器也遭到怀疑。

截止到今年,通用电器已经向投资者递交了101个稳定增长的季度报告,其辉煌足以把韦尔奇送上和苏格拉底比肩的万神殿。但101个报告里从来没有一次经营失策不被接踵而至的意外之财抵消,更没有一次意外之财不是被经营者恰如其分地花在了财务重建上,韦尔奇真是诸葛亮,料事如神?漂亮的数字背后是否有造作的成分。美国的许多大公司都承认有财务操纵的经历,而且如果不出格,这样做并不违法,通用电器是否在这方面出神入化?传言太盛,通用只好出来辟谣,发言人引用韦尔奇的一句名言:“通用经营的是生意,不是盈利报告。”

一分钱的游戏0

财务操纵早已不是华尔街的秘密。因为季度报告不必经过审计,而且公司不承担法律责任,大大小小的公司尽可以在账面上大做手脚。去年秋天,一家叫S.R.ONE的生化制品投资公司意外地获得了一大笔投资收益,兴冲冲的管理层正准备也在资本市场上发一笔横财,却接到母公司的指令,把这笔收益雪藏起来。对此,母公司的解释是,飞来的横财会误导投资者,使他们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失去理性预期。这是为公司长远发展考虑而操纵报表的例子,更多的则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应急策略。生产烧烤架的Sunbeam案是近年来最著名的一个。为维持股票市场的高价,该公司大量生产,再把烧烤架提前发送到零售商手里,未实现的销售则被借到冬季的财务报告中。Sunbeam把宝压在夏季市场,希望届时旺盛的销售足以掩盖掉冬季的亏空,却没有预料到,他们激进的营销策略早使市场饱和。最后,几个季度的假账一起暴露,Sunbeam陷入信任危机,只有申请破产保护。

简单地改写账目不过是小儿科的戏法,立志长远的公司讲究的是稳定成长的景象,这才是华尔街的宗教。思科连续14个季度,每季度都比华尔街的预期多一分钱的盈利,于是被作为典范受到追捧。家用品仓库,每年增长23%到25%,被评为最受投资者喜爱的公司。关于华尔街是否普遍存在利润操纵,哈佛教授曾经对1974年到1996年10万个投资报表做过统计,结果发现吻合或者超过一分钱是最普遍的现象,而盈利少于分析师预测一分钱的比例小到了不合理的程度。多出一分钱皆大欢喜,少一分钱交不了差,于是财务经理们在季度间调配资源,力求给投资者一个完美的答案。只要想一想投资者对增速减缓的残酷报复,财务总监们甚至没有更好的选择。2000年第四季,当思科报告了18美分,而非分析师预期的19美分盈利时,股价瞬间下降了13%;家用品仓库更传奇,发布盈利预警的第二天,近30%的市值蒸发掉,320亿美元交还了市场。

一分钱的盈利游戏可谓是利润操纵的最经典实例。一分钱不多,却代表前景美好,而且稳定。再难找到比这更隐秘也更容易操作的了。在华尔街,这种投资者与公司间的互动被证券分析师们巧妙地穿插着,已经形成深奥的盈利预测体系。分析师一向崇尚客观,但很多时候仍不免被公司透出来的口风“蒙蔽”,而分析师的正确率正是他们的饭碗所在;上市公司因为与华尔街的预期符合,也从股价上得利;至于投资者,在一分一分的喜报中,他们的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也是受益者之一。很大程度上,华尔街的繁荣靠的就是这样巧妙搭建的财务披露体系支撑。

不过,一旦撑不下去,利润操纵就会转变成财务欺诈。上市公司、分析师和投资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一起崩塌,配合默契的合伙人将对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