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主义的银行劫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5月,一则广为传播的新闻是温州一辆假运钞车构成的银行抢劫。但是,工业时代的一辆假运钞车同信息时代的一台假自动柜员机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1993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附近的一家商场,一伙胆大妄为的大盗弄来一台富士通7020自动柜员机,并将其在商场内投入工作。当购物者在这台假机器上刷卡的时候,机器将帐号和身份证号以电子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简单地打印出一个小条,告诉顾客无法办理。随后,这些高科技强盗用窃得的号码伪造银行卡,开始在曼哈顿闹市区的自动柜员机上提取现金。这一诈骗案的作案地点在哪里?敲诈钱的过程究竟是在何处发生的?它 ,显然不是发生在康涅狄格或纽约,而是发生在自动柜员机系统的电脑化空间深处。
这可以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银行劫案。这一令人眩惑之谜是近几十年间发生的街头银行向电脑化空间全面转移的结果。第一台自动柜员机是花旗银行在1971年发明的;1980年的时候全美国使用的自动柜员机还不到2万台,但到了1990年已经超过8万台。当这些设备刚刚问世,还不为人所充分理解的时候,它们有时被当作直接代替人工的机器人来看待。当你填写存款单时,可以在银行的柜台旁边找到它们。由于自动柜员机更依赖于与银行记录间的电子连接而不是物理连接,它们不一定真的要在银行内摆在经理的眼皮底下。所以它们很快移到了街上,可以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时。不久人们又意识到甚至不需要把它们放在银行大楼门外;把它们置于人群自然集中、人们确实需要现金的地方——大型购物商场、机场、大学的学生活动中心和写字楼大堂——会使它们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自动柜员机系统发展起来了,这样你可以在离家很远的外地的机器上取钱。传统的街头银行大楼在解体。
与此同时,电子资金转账使传统抢劫犯觊觎的诱饵失去了吸引力——这些诱饵当然包括全副武装的运钞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鼓鼓囊囊塞满了钞票的口袋。每月我的工资都自动地以电子的形式转到我的银行账号上,其中某些部分又会被划出去偿还我的抵押债务。钱不再是放在保险箱中的黄金,而是联网数据库中的比特。
数字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几乎已忘记了“银行”(bank)一词的起源——它来自中世纪交易会上的折叠桌,即被叫做“支架台”(banchi)的东西,是供银行家和客户面对面谈判条件用的。为银行业务拓展空间已主要不再靠提供合适的房间(当初约翰·索恩爵士在伦敦城中心3公顷的土地上设计修建英格兰银行时,这可是头等大事),而是靠配置合适的计算机系统。索恩的设计令人惊叹,看看那些分工精确的巨大的交易大厅——银行证券部、会计部、贴现部,甚至5英镑钞票部;我们再也不会目击这样的情景了。总的来说,我们正在一步步经历软银行的诞生——这是一个日夜运转的银行,你可以从无限多的地点进入其中,它从事电子中介的取款、存款、账单支付、支票兑现、现场交易、旅行支票、申请贷款、结算业务以及其他任何银行业所能梦想和经营的金融服务。
当纸币和硬币最终消灭以后,即便是现在无处不在的自动柜员机(至少是在充当现金发放员这一点上)也会成为明日黄花。这在技术上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网络转账、支票、信用卡、借方卡、无处不在的现场交易终端、用电子读卡装置代替停车计费器一类硬币投放装置,这些结合在一起显然可以创造一个无现金的社会。用于随处收付钱款的个人终端可以与手提电脑或掌上电脑合而为一,也可以成为特制的钱包大小的装置。
于是,钱不再放在银行大楼里了。银行已经萎缩,它们已经不能像素恩的伟大设计那样令人信服地为金融机构和交易增光添彩。的确,现金及与之相联系的交易地点可能很快会彻底消失。
当有人问著名抢劫“大师”威利·萨顿(美国一银行惯窃,曾前后监禁35年,自称盗窃赃款达200余万元,外号“戏子威利”)为什么抢银行时,他回答说:“因为钱在那儿。”但今天的萨顿们正学着突破计算机的安全防线,而不是去撬银行保险箱——因为钱现在成了在电脑化空间中不断流动的数字信息。 银行自动柜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