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精神”的黑洞
作者:巫昂(文 / 巫昂 曹立新)
现在的精神病学界更提倡类似于“农疗”的方式来善待精神病人(张宏江 摄影)
韩强(化名)从一个偏远地区来北京读研究生后一直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以至于不能顺利地继续他的学业,经常要回老家调剂一下。他对记者说:“我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有安全感,我现在基本上只相信妻子,但这不是我的问题。”韩强周围的人多数认为他有妄想症,他总是怀疑有人要加害于他,甚至要损毁他的物品比如电脑,这导致他在同学中越来越孤立,但是他绝对否认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
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像韩强这样在精神上有少许障碍的人在人群中不在少数,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口号为:“消除偏见,勇于关爱。”他们发布的一系列报告显示:当今世界有4亿人患有精神和神经疾患,或者受到酒精及药物滥用等相关社会心理问题的折磨,10种造成最严重残疾的疾病中有5种在性质上属于精神病,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指出:“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
抑郁症患者在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制定了一次对世界精神疾病现状的全面调查,其中包括对中国从2001年开始该计划的具体操作。在此之前,关于精神疾病在中国的状况,官方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查,一是1982年卫生部组织的在12个地区的协作调查,另外一次是1993年在上面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北京、大庆、湖南、吉林、辽宁、南京和上海),调查了大于或等于15岁的人群的精神疾病现状,主要项目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残疾、智力残疾、神经症等等。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研究室主任李淑然参与了1993年的调查,并着手开始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一次调查中抑郁症研究部分,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几种精神病中,以往我们主要关注精神分裂症,但它与遗传比较有关,跟社会变迁不是特别密切,现在国际精神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抑郁症、焦虑症和滥用药物症,因为它们与社会发展关联比较密切,更能够显示新兴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对人类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光是对北京西城区人群的抽样调查,据国际第十版的抑郁症评估的标准,抑郁症患病率是1.57%,比1993年0.086%的患病率翻了近20倍,接近欧美国家抑郁症患者的现状。抑郁症患者城市高于农村,基本上出现在经济状况不好的人群,当然,也有人认为,正因为他们的疾病,导致了他们无法改善自己和家人经济状况。
多数人不敢直面自己精神的健康隐患
精神卫生专家张明园主持的上海社区老人痴呆的一次调查中,检出15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痴呆患者,但2/3以上的患者亲属并不承认这些老人有病。张明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医学社会学家用‘病耻感’(stigma)来解释患者否认自己患有精神方面疾病,并不愿意主动接受治疗的原因,该词的原意是‘烙印’,目前,人们还是普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者家有精神病人是可耻的,他们深知自己将要失去原有的社会尊重和认同并遭到排斥和挤压,因此讳疾忌医,导致病情愈加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与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曾对我国1990年的精神疾病治疗率作过估计,最高为精神分裂症,为30%,抑郁症及酒/药依赖,均低于10%,而作为精神卫生问题之一的自杀,还极少进行有效干预。上海参加的一项WHO合作研究,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竟无一例参加抗抑郁症药治疗。而在该研究计划中,14个国家和地区对内科门诊患者做的精神科检查中,发现其中有24%的患者有精神疾病,但内科医生平均仅识别出其中的52%。
忧伤是可以治疗的
很多人以为精神障碍是看不见的和人们想象的,需要病人自己用意志加以克服,在电影《熏衣草》中,那位女主角就是个熏衣草精油调制专家,她用各种熏衣草精油来治疗人们的情绪,比如忧伤沮丧无聊痛苦。熏衣草是否有这种神秘疗效尚未可知,但利用药物对付精神障碍的方式确非虚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赵友就证实了这一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忧伤情绪是可以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常用药物就有十余种,新型的抗抑郁药物以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应用最为广泛,氟西汀(百忧解)、赛乐特、舍曲林、喜普妙和氟伏沙明可称为此类药物的‘五朵金花’,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
中华医学会精神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生张明园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表明,目前精神科的治疗学有了长足的进展,许多精神疾病已成为“可治之症”。
1970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朱迪斯·艾力克斯罗得在2000年6月30日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信函中指出:“近期的研究表明,精神疾病起源于生物学因素,而不是性格缺陷或者家庭功能障碍的结果。”因此反对把精神病患者遗弃、囚禁或者隔离,应该让他们充分融入社会,获得体面的住房、有报酬的工作或者适当的社会生活,对于从精神病院出来的病人,这种社会排斥可能又使他们回到医院。
日本的地铁:工作压力大是精神抑郁、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诱因(本刊资料)
《精神卫生法》:一部难产的法律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司法精神病学副主任医师唐宏宇强烈呼吁尽快出台《精神卫生法》,他说:“同所有的病患者相比,精神病人受到的关注是最少的。人们对艾滋病只有怕,没有人格歧视,对精神病人却不仅怕,而且歧视,甚至恨,有很深的偏见。”
负责中国《精神卫生法》立法项目的华西医科大学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刘协和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他说:“我国的《精神卫生法》初稿在1985年11月就已经草出,在征求了各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后,却没能够立即出台,其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1999年,精神卫生从原来的医政司转到疾病控制司后,开始了实质性进展。”但目前这部《精神卫生法》还在修改历程中,将主要包括精神卫生机构的管理,精神病患者的疗治、权利保障和社区精神卫生管理,违法病人的处理等等。
这部法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是精神卫生部门的管理,“国外的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机构基本上只属于卫生部门,而中国则分属卫生、民政、公安和部分大的工厂自办。造成了医疗水准和管理水平的不均衡,各有利弊。”刘协和说。
据刘协和介绍,民政部门开办的精神病以康复和疗养为主,治疗的机会比较少,50年代以每个病人每天1元的经费运作,疗养院和收容所的经费主要靠国家,收容所又倾向于收容无子女亲属的流浪者。卫生部门开办的精神病医院是收费服务,平均是600元/月,比起普通病人3000~5000元的住院费用来说,十分低廉。可以想见,其条件和成本投入的有限。公安部门的安康医院主要用来收治违法犯罪的精神病人,那些经鉴定有精神病症状而免受正规法律惩治的病人在这里接受强制管理和治疗,但是管理水平不高。刘协和认为比较理想的精神病人康复场所在国内还是少数,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附设的第六医院,以及同样在北京的安定医院。他们有比较正规的治疗和管理条件。
刘协和还告诉记者一系列的截止于1999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国内精神病院有479家,其中卫生部门所有的是312家,精神防治站有26个,收容所66家,共有病床95959张,患者数目--根据卫生部长张文康在最近一次会议上公布的数字--是150万人。可见精神卫生的立法势在必行。
他们不是天生的罪犯
一个争议不大的论点是,脑疾病,尤其是精神病,对犯罪产生着影响,这在意大利犯罪学专家切萨雷·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中,已经有过肯定。他还详细地分析了精神病与犯罪的异同,他认为独居生活、男性、在城市居住以及某些职业比容易让精神病人走向犯罪。他们很少拒绝交代罪行,也不进行特别狡猾的辩解,他们很少事先制造犯罪时不在现场的证据,也很少隐藏犯罪的物证,他们很少因为个人感情用事而犯罪,出现色情冲动的不多。
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技术所精神心理学室法医邢学毅对记者介绍说:“目前对涉及刑事案件精神病人的鉴定主要由几家专业医院比如安定医院、北医六院及回龙观医院等,纠纷调解权在北京市精神鉴定委员会。比起普通的医疗事故鉴定,它的专业性更强。”他认为加强社区监护是解决精神病人威胁社会治安的更为有效的措施,需要家属及早发现病人发病征兆。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司法精神病学副主任医师唐宏宇否认一般认为的精神病人容易犯罪的说法,他说:“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弱势群体,犯罪率并不比正常人高,他所受的痛苦比正常人要大。精神障碍者的作案特点分两种,一种是非精神病的精神障碍者,和正常人作案一样,要负法律责任;一种是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者,这里面有部分人作案是由于受精神病支配,作案比较残忍,危害性较大,尤其是对家人和熟人。”
对于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者,其家属首先要关爱,要尊重他的人格,要关怀他的健康,要积极为他治疗,同时也要关注,注意他的病情的发展,注意他的言行和心态变化,因为一旦病情恶化,很可能采取自戕或害人的举动。美国一位司法精神病学家曾形象地概括为:“与一个陌生人在一起,远比和你的家人在一起更安全。”
当前最具破坏力的几种精神疾病
抑郁症
调查表明,在一年中美国每7个成人中就有1人出现情绪障碍,巴西的比例为7%,在德国几乎为10%,在土耳其为4.2%。而且现在发现,青少年中的抑郁症患者在增加,比如美国5%的9到17岁的儿童、青少年就染有这种忧伤的疾病。
抑郁症的特点是心情抑郁并失去兴趣和快乐感,如果抑郁症与极度的情绪高涨或者激怒交替出现的话就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患者通常不愿意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病状。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药和心理干预措施。
阿尔茨海默病
全世界估计有11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据推测,到2025年,这一数字几乎将翻一番。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症的一种,该病使大脑细胞受损,从而使大脑中传递信息的介质遭到破坏,尤其是负责储存记忆的那些介质。这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之一,占所有病例的50%到60%。它是一种渐进的退行性大脑综合症,晚期完全依赖性和失去活动能力,不能自理生活,不认识亲属、朋友,对家人护理的压力不言而喻。1998年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该病对美国工商企业造成了330亿美元的费用,其中260亿美元与护理者的缺勤相关。这使得它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一种病。目前无法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家庭护理干预是比较好的减少家庭和患者痛苦的措施。
酒精依赖
世界上估计有1.4亿人酒精依赖,还有4亿多人过度饮酒并可能造成事故、损伤、痛苦和死亡。78%没有得到治疗,酒精是造成世界所有死亡案例中的1.5%。
酒精依赖是一种精神障碍,可识别症状包括不顾及有害后果的强烈和持久的饮酒欲望、缺乏控制的饮酒能力,对酒精的耐受能力和中断使用时出现的身体戒断反映。酒精依赖跟很多社会问题有关,如犯罪、暴力、婚姻破裂、自杀和经济债务等等。目前主要进行社区脱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