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富裕轨迹:市场化的结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漫画:陈曦)
在曹子玮看来,高收入或者说富人的出现,是这20年改革开放的结果。因此对于他们可以两方面来看,其一,可以通过这一群体的变化来观察中国的制度变化;其二,可以依照中国的制度变化来考察这一群体的状况。
对曹子玮而言,中国人的富裕轨迹很清晰,简而言之,是"市场化的结果"。当然,"更严谨地看,我们所讨论的是城市里的中国人的富裕轨迹"。
曹子玮将他的市场化过程与结果分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化的最早期,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是待业青年,甚至两劳释放人员等城市边缘人群,相对文化层次较低。在80年代中期,他们以个体户之名而存在。通过也相对简单的方式迅速地获取了财富,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第一批高收入群体。但由于流通领域相对门槛较低,因此进入方便,所以,随后利润从极高迅速趋于平均。这一领域获得暴利的日子,在90年代初便告结束。但是,他们所积聚的原始资本,在未来转向新的行业与领域,开始促使这个国家新的财富积累。
第二阶段: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一时期开始于80年代后期,当时的"双轨制"政策是促成这一领域市场化最重要的动因。钢铁、木材还有土地等等,在计划内计划外倒腾,十分容易取得超额利润。这样就诞生了中国的第二批高收入者。
第三阶段:金融领域的市场化。随着金融债务、上市公司的大量出现,中国又诞生了第三批高收入者。这一时期在90年代初。这一批高收入者又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首先是上市公司本身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更容易获得原始股。同时因为上市而衍生出的相关行业,如券商、会计、律师也因此获利;其次是上市资格的审批者;第三才是部分股民。与前面的相关人士比较,股民在其间获利的比率最小,但却是他们浮出了水面成为富裕象征。比如上海的股民杨百万。
第四阶段:知识与技术市场化。发生于90年代中期的这一过程,比前面的所有过程来得更为迅速。他们形成了中国的第四批高收入者。
在曹子玮看来,前三个领域的市场化是呈爆发式的,所以也会很早就成为过去。而知识与技术的市场化由于门槛较高,将会有相当时间的持续。而这一领域也不唯科技,法律、医务、作家以及导演等领域,现在正在、而未来会更多地产生富裕者。
不过,曹子玮还注意到在这四个阶段过程中,始终有三种人存在着富裕的机会:
其一,由于政策或者行业属性而形成的垄断者,如电信、电力与金融等机构;
其二,拥有资源者在权力寻租过程中形成了富裕。极而言之,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腐败,相比而言,由于惩处严厉,这两年这批人已逐渐减少;
其三,归国人员。
曹子玮在与记者讨论为什么会有高收入群体调查时,已经推导过从拉动消费开始最后进入到贫富差别的讨论的过程,所以他比较担心这样的调查最后会产生歧义与误解。因此在他执笔写作的"城市高收入群体分析"一稿中,用两个疑问表达了他对理性看待高收入群体的希望。
这两个问题是:
第一,是寻求起点公平,还是寻求终点公平?这两种不同的公平选择将决定不同的社会分配方式。曹的结论是:"起点公平是我们追寻的目标,创建起点公平的竞争环境应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第二,是让穷人变富,还是让富人变穷?对这一问题,曹博士引用了印度的英籍学者阿玛依·森(Amartya Sen)的一段名言:"对于改善贫穷人民情况的第一件事,是为他们争取平权(Equity)。如果贫穷阶层收入改善10%,富裕的人生活上升15%,这对贫民便是大事,纵使这会使贫富更为悬殊。改变贫富悬殊是重要,但非首要。最迫切的是到头来会不会提高穷人的生活素质?"
都市青年最新娱乐方式 (法新社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