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晓峰)

谁杀死了谁0

70年代末,英国有一支乐队叫Buggles,他们和许多短命乐队一样,只出版过一张唱片便不知去向。但是,他们却写出一首任何回顾20世纪流行文化的人都不能回避的歌曲《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这首听上去有些俏皮并带有明显电子合成器风格的歌曲1979年出版后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但一年后,MTV电视台开播,并非常恰当地把它作为台歌,人们才从中感受到它的象征意义。这首歌后来被赋予的含义远远超过它本身,成为广播音乐文化和电视音乐文化的分界标志。“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一时成为传媒界的有趣现象,后来也由此引申出各种各样“谁杀死了谁”现象。

广播杀死录像明星(Radio Killed The Video Star)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角色在90年代中期发生转换,虽然没有人为广播电台写一首《广播杀死录像明星》,但MTV逐渐失宠却是不争事实。视觉轰炸新鲜劲过后,人们对那些满嘴废话的VJ逐渐失去耐心,而MTV为吸引更多观众,开设很多与音乐无关的节目,这不仅没有改变收视率下降状况,反而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与此同时,广播电台绝地反击,他们让唱片公司相信,电台能以最快速度把最新歌曲播放出去,以达到商业宣传目的。由于没有更多录像带供电视台播出,因此对于全天24小时播出的MTV来说,只能靠重播或非音乐类节目来填满时间,这无疑是让观众感到沮丧的做法。

可爱的互联网时代到来,我们又听到一些新版本的“谁杀死了谁”。

RealAudio杀死广播明星(RealAudio Kill The Radio Star)

倒霉的又是广播电台。互联网的神奇开始让人真的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网络电台从1998年后风起云涌,开始与传统广播电台争夺市场,网络电台最大优势在于它没有地域限制,节目也更加随意,听众可以反复收听。但它同时也面临带宽限制,音质也更难保证。

数字化杀死广播明星(Digital Kill the Radio Star)

干嘛总跟电台过不去?这是去年7月美国发射一颗“天狼星”广播通讯卫星之后媒体说出的话。这颗卫星发射成功后,将开设100个CD音质音乐频道供听众选择。传统调幅、调频广播最大问题是音质,由于电台发射出的信号在听众接收之前会受到各种不可预见的干扰,因此影响收听效果,尤其对汽车、火车、轮船这样的交通工具就更为明显。卫星广播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针对那些经常使用交通工具的听众,并采用有线电视的收费模式,每个月只要花几美元,就可以享受到各种美妙音乐。不过这种技术目前还处于地区性试验阶段,一旦普及,会给传统电台带来极大杀伤力。

网络电台杀死录像明星(NetRadio Kill The Video Star)

现在看来,这只是互联网膨胀时期的痴人说梦。这个痴人是NetRadio公司CEO罗伯特·格里格斯。他确实相信他的公司能通过互联网带来一场传媒革命,让那些电视迷变成电脑迷。但这个革命性计划同样因为网络自身限制而流产。

数字化杀死唱片明星(Digital Kill The Recording Star)互联网杀死唱片公司(Internet Kill the Record Companies)

其实,网络时代只不过为传统唱片业提供一种推广销售的载体和方式而已,但这种载体和方式会慢慢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如果有一天网络技术进步到你可以随意下载CD格式歌曲时,会发生什么?可能唱片专辑概念不复存在,人们记住的是某些歌曲。至于这个歌手什么形象、背景甚至绯闻都变得不重要。这是现在靠录制唱片成名的歌星们所不愿看到的。

其实,在这一幕幕“谁杀死了谁”戏剧中,没有谁被真正杀死。正如美国著名DJ迈克·安德森在他的演说词《什么也杀不死广播明星》里说的那样:“它(指广播)全部免费!不用每月订阅,没有互联网那样被控告,除了你花上10美元买一个收音机和偶尔要换一节电池之外你不需投入任何成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一厢情愿。只要有听音乐的人存在,就会有某一种媒体存在的理由。我们应该庆幸,今天有如此多的听音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