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己的电脑市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联想PC带头人刘军
2000年中国PC业红火,领头羊联想更是首次超过了30%的份额。中国作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PC市场,它的走向对全球市场有很大影响。记者为此在2000年底访问了联想电脑公司副总经理刘军。
记者:中国IT业界在2000年初对IBM公司提出“后PC时代”的论断有很多赞成意见,为什么整个PC销量在2000年能获得较大的增长呢?
刘军:“后PC时代”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网络发展以后,计算能力可能在网上,原来承担计算功能的PC变为一个终端,所以它会越来越萎缩。但我本人觉得“后PC时代”的判断有误:第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PC是最好的商务工具,为什么是PC而不是NC(Oracle总裁拉里·艾里森提出的“网络计算机”),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长时间建立起的应用架构是针对PC终端设计的。未来的网络计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计算中心在网络,PC变得越来越瘦小;另一种是均衡分布式计算,一端在PC,一端在服务器。我相信第二种方向才是最主流的方向。
记:2000年网络的普及速度很快,PC增长跟这有多大关系?
刘:年初我们觉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2000年家用PC市场应该有一个爆炸性的增长,公司原计划增长80%,但是最终增长率超过了100%,而且这还调高了第三季度计划水平。这是因为中国家庭电脑占有率很低,购买潜力大,关键是诱发它的原因足够强。诱因有两个:一个是价格因素,另一个是应用因素,也就是价值。今年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一个火爆性的价值诱因。
以前我曾提到过中国PC业发展的三波。第一波是汉字技术的成长,中国是最早提出“家用电脑”概念的国家,“家用电脑”的成功完全在于汉字技术的成功,使电脑实现了主界面的汉化。第二波是在1995年,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使电脑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比如可以用在教育上,看VCD,玩游戏,多媒体办公等等,家用电脑的销量有突破性增长。第三波是互联网,也就是现在我们成功的关键,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看新闻,查资料,和朋友交流,收发E-mail等等,这些技术的突变使市场也发生了突变。
记:联想针对2001年市场推出“个性化电脑”,这样市场细分的目的重在概念推广还是产品销售?
刘:在中国,电脑是一种消费品,我想市场炒作对它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对它的知名度和品牌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已经卖了100万台电脑,客户中许多购买者都是第一次购买电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两种情况很引人注意:一是我们的顾客集中于十四五岁到四五十岁这个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外的人只占1%。比如我父亲退休之后我给他买了台电脑,现在他每天用两三个小时来上网,那么他为什么以前不主动买呢?其实还是一种使用的障碍。二是我们发现顾客中有一大批抱着相同的目的——给他们的孩子、中学生用,那么他们应该用通用型电脑还是专用型电脑呢?
所以我们希望把他们抽出来,为他们单独设计产品,这种特别设计的产品一定要和通用型的有所区别。原来所讲的通用型电脑的差别主要在于配置上的差异,现在则强调设计及功能上的差别。我们为老年人设计的电脑,它的字体可以放大,屏幕上有放大镜的功能;而为少年设计的电脑中有自动关机的功能,让孩子能够控制玩电脑的时间,以及防护性功能过滤网上的不良内容;另外中学生还希望电脑外形很酷,还要玩互动性的游戏。
记:像咱们这样把电脑市场细分,与国外、特别是美国市场差别在哪里?
刘:美国和我们完全不同,他们更多是按照功能区分的。比如说摄影爱好者,他们就配有打印机、扫描仪以及相应的软件,这样来达成不同的方案。其他比如娱乐、办公等都是通过不同的应用软件来区分,我觉得这不大适合中国的情况。美国人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他们喜欢自己定制,像DELL电脑按照用户的需求直接定制。所以美国是个人定制型购买。
而中国是推荐型购买,这点很重要。我们是不会按照单个用户订单生产的,我们要生产不同的型号。2000年10月颁布的英特尔公司电脑设计大奖,评奖的对象是当年所有的新品电脑。1999年是DELL和康柏获奖,2000年是IBM和联想“天禧”获奖,他们认可联想对中国电脑市场的细分工作。
记:未来世界家用电脑的市场前景是美国式的,还是中国式的?
刘:我觉得在东方,我们这样的电脑都是适用的。在西方,他们认为电脑是一种工具,而我们觉得电脑是消费品。在世界上,我们对联想的地位非常有信心,其实联想在现在的世界排名中已经名列前10名制造商之中,我们计划在3年后排在前3名。进入前3名的以现在估计应该是700万台,3年后如果好一点会有1000万台,保守估计也会有800万台。中国电脑的普及率不超过10%,发展速度很快,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像欧洲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30%~40%,目前市场已经出现负增长了。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