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者霍尔布鲁克
作者:蒲实(文 / 蒲实)
( 美国资深外交家理查德·霍尔布鲁克 )
12月13日,美国资深外交家理查德·霍尔布鲁克(Richard Holbrooke)去世。去世时,他担任着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务特使。
2008年奥巴马入主白宫,69岁的霍尔布鲁克应召成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特使,也是他的最后一项外交使命。从肯尼迪政府开始,霍尔布鲁克就在每届民主党政府中服务,与克林顿夫妇交往尤深。上世纪60年代,他曾担任美国驻越南大使助理,参与了结束越南战争的早期巴黎和谈。卡特政府时期,他参与了美中关系正常化和建交谈判。那时,美方谈判的关键人物是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1978年布热津斯基访华,霍尔布鲁克未能列席。那时他还很年轻,仅35岁,是美国有史以来主管亚洲事务最年轻的助理国务卿。
他最为显赫的外交生涯,是1995年12月,在其强力推动下,促成波黑冲突各方在美国代顿市达成和平协定。与他打过交道的人评价他说:“他有时就像一个脾气粗暴的拳击手,擅长用事实的火药库、虚张声势的吓唬、私下里的窃窃私语和暗藏的威胁,甚至炸开的愤怒,来推进他的立场。”他把这种拳击手的欺人声势带到谈判桌上。“霍尔布鲁克的参与,是美国干涉巴尔干冲突的象征——强力,有时气势如牛,完结了一场欧洲未能结束的战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研究所访问学者弗洛里安·菲博(Florian Fieber)告诉本刊。“美国当时释放出自相矛盾的信息,霍尔布鲁克则决意要结束战争。他承认,和平远不完美,但总比战争好。他的气势汹汹与常规的外交努力相比,在地区的军阀那儿更能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他值得尊重。”
但波黑局势日后的进展,让人们日渐认识到,代顿协议是一个仍需经过长期谈判来达成的停火协议,而不是把波黑建设成一个能有效运转的、现代多民族欧洲国家的蓝本。伦敦大学斯拉夫与东欧研究学院的埃里克·戈尔蒂(Eric Gordy)博士告诉本刊:“代顿协议结束了波黑的暴力冲突。但为了实现这项协议,接下来的一系列妥协,却给这个地区留下了持久的隐患。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作为协议的保证人被建立起来,实际上波黑处于国际托管之下。它未能化解依然严重的民族矛盾,为1998至1999年的科索沃冲突埋下了隐患。而波斯尼亚武装起来的民族主义政党领袖们则被说服放弃暴力,来换取国际社会对他们权力的承认和由国际社会来实现他们的战争目标。结果,它却造成了最坏的局面:一系列被分割的领土和盘踞其上的腐败精英。代顿协议短期虽然有效,但长期看,它延续了暴力践行者的遗产,给巴尔干地区带来不断的麻烦。”“霍尔布鲁克还带走了一个疑问的答案,那就是他究竟有没有做出私下承诺:波斯尼亚的塞族领袖从公众视野消失,并保证他们不受美国追究。这个疑问,凸现了道德与现实政治外交的紧张关系。”菲博说。
“在就任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务特使前,他并未接触过南亚与中东事务,他的主要外交生涯也并未在这个地区度过。但在总统选举期间,民主党决定把共和党乏善可陈的阿富汗问题作为向其外交政策发起进攻的主要突破口。在形成民主党的一套阿富汗政策中,霍尔布鲁克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南亚问题专家叶海林告诉本刊记者,“Af-Pak”(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英文缩写)这个词,基本上代表了奥巴马民主党政府阿富汗政策的核心,而霍尔布鲁克正是战略的幕后策划者。这个词表明,阿富汗战略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放在一起,试图利用巴基斯坦为美国从阿富汗脱困抽身。“它的实质是一个撤退战略。美国把巴基斯坦作为撤退的后勤通道,要求巴基斯坦对美国开放领土领空,为美军撤出阿富汗做贡献。而由于实力不对等,巴基斯坦并未从美国那里得到对等的回报。这个词曾让巴基斯坦感到受侮,因为巴基斯坦不是一个战乱国家,也不是一个靠外国势力保护的国家。虽然美国的‘阿富巴’战略并未做出调整,但霍尔布鲁克后来主动放弃了使用这个词,今年,这个词逐渐在美国外交文件中销声匿迹。”另一个霍尔布鲁克未能解决的问题,是忽视了这个战略中的印度角色,从而使美国陷于南亚地缘政治的困境:奥巴马或者需要通过削弱印度在阿富汗的影响来满足巴基斯坦的安全利益,或者在剿灭基地组织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地陷入巴基斯坦泥潭。在这个意义上,“霍尔布鲁克的去世,给本已非常困难的美国阿富汗战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而人们还有待阿富汗战略的最终结果来证明,他是否可以与美国历史上的战略家齐名”。叶海林说。■ 霍尔布鲁克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