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巴茨的大众普及秀

作者:何潇

(文 / 何潇)

11月,当这个众人翘首以盼的系列最终显山露水,人们看到的是明丽而令人愉悦的设计:斜肩小礼服、花苞裙、歌剧手套、绿色唇膏、晚宴手拿包……Lanvin的法式风雅一览无遗。在纽约的皮埃尔酒店,艾尔巴茨为这个新系列举办了一场“高级时装秀”,走秀的是一群顶级模特——事情已经足够明晰:这不是H&M,这是Lanvin。

今年秋天,当Lanvin for H&M的消息最初公布的时候,引来一片惊诧声。在时尚界,阿尔伯·艾尔巴茨是为数不多的坚持法国高级时装精髓的设计师,曾发誓说绝不向大众市场做任何妥协。2001年,艾尔巴茨加入Lanvin,令这个百年时装屋扫却颓丧,重新振作了精神。艾尔巴茨的Lanvin,浪漫而富于梦幻气质,博得了广大女性的欢心,艾尔巴茨也因此被称为“女士甜心”。正因如此,人们很难将阿尔伯·艾尔巴茨的名字与H&M的名字联系起来。尽管在此之前,这个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高街品牌已经网罗了诸多一线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川久保玲、斯黛拉·麦卡特尼、马修·威廉姆森……但阿尔伯·艾尔巴茨的出现依然出人意表。

艾尔巴茨有他的解释:“当我开始为这个系列做设计时,所思考的是,时尚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从高级时装到高街时尚,我相信这两者都是重要的,因为我们都在寻求新想法和新工艺。创造出新东西,最终把各个价格端的顾客吸引回来,这是时装屋的责任。从本质上说,这不是高档与低端的战争,而是两者共同存活,和平共处。”

这种“和平共处”受到了热烈欢迎。首发当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H&M门店前,簇拥了几百名狂热分子,他们通宵排队,目的是为了得到阿尔伯·艾尔巴茨设计的平价小礼服;在此类场面并不常见的韩国首尔,排队的人数也过了千,其中最早的是在凌晨3点来的;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中国,迟了一天再去的人,连此系列的残羹冷炙都未得见。在这帮狂热分子中,不少是希望以“平价换大牌”的实惠主义者,也不乏宣称“非大师不入”的时装精——这个平时对“平价”二字讳莫如深的群体,到了此瑞典品牌的“特别时刻”,忽然表现得像个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欣然忘却了这突发的热情不过源于“被平价绑架”的事实。

从近来出现的一系列令人大觉意外的“跨界”作品——Jimmy Choo for UGG、Valentino for Gap等——来看,罹患此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并非只是这些“时装精”。设计师们在大谈“平价如何走向奢侈”、“时尚如何变得民主”的同时,避而不谈高级时装与高街时尚在款式以外的东西:面料、剪裁、手工以及在细节上的耐心打磨——如是这些,才是横跨在两者之间的真正鸿沟。这或因为,大环境改变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可忽略,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服装的“贵贱之分”不再那么在意。就像时尚界权威评论家琳·雅格(Lynn Yaeger)在美版《Vogue》上写的那样:“女人们对于将廉价物品搭配昂贵时装的做法,越来越不觉得羞愧,甚至是引以为豪。”

阿尔伯·艾尔巴茨对此并非无知无觉:“我决定在H&M中透露Lanvin的秘密,图案以及所有一切。最终,你真正拥有的,只是那些你泄露了的东西。”他的方式依旧是Lanvin的方式,他所做的,是以H&M为载体,向更广阔的顾客群展示一场“高级时装普及秀”——秀的主角不是H&M,而是Lanvin。12月,娜塔丽·波特曼一袭黑色Lanvin for H&M出现在哥谭独立电影奖颁奖仪式上,被公众评为“当周最佳着装”——高级时装与高街时尚以十分得体的方式握手言和了。阿尔伯·艾尔巴茨泄露的“秘密”,显然已经得到了褒奖。■ 大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