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赫玛尼诺夫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在俄罗斯作曲家中,拉赫玛尼诺夫属于柴科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他比柴科夫斯基小33岁,柴科夫斯基逝世时,他整20岁。他是阿连斯基(Anton Arensky,1861~1906)的学生,阿连斯基比他大12岁,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阿连斯基的音乐是继承了柴科夫斯基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铺陈浓厚色调中摇曳细腻感伤的长处,由此,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魅力,很多就来自阿连斯基的感伤主义,它构成了他在忧郁中遐想抒情的部分。这是体会他音乐的一个坐标。另一个坐标,则是他所处两个世纪交接时代,音乐语汇革新的影响。这种革新,从某种意义,是由他同学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1872~1915)催促他寻求的。斯克里亚宾比他大1岁,虽然他与斯克里亚宾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抵制并反感斯克里亚宾的标新立异,但斯克里亚宾的创新手段不仅对他构成了压迫,实际还潜移默化影响了他,因为当时盛行象征主义与神秘主义。
拉赫玛尼诺夫最后死于癌症,距他70大寿只差几天。他一生中创作了3首交响曲、4首钢琴协奏曲、几部著名的宗教音乐,还有很多钢琴作品与歌曲。我以为,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与《前奏曲》、《图画练习曲》中一些精致的小品;其次是《通宵守夜》、《圣约翰·克里索斯托的礼拜》这样的宗教作品;再次才是交响曲。他的钢琴作品之所以排名第一,首先因为他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崇拜李斯特的华丽技巧,而他的炫技能力,又让小他30岁的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5)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美国胜利唱片公司留下他的录音,能让我们听到他眼花缭乱的触键能力,这种能力,使他的钢琴曲总是充满了难度。这种难度常能把叹息、哀怨、烦恼、焦躁、请求、祈祷、呻吟、痛楚、狂喜、失落、渴望、绝望,各种情绪统统快速转换组接在一起。他的钢琴作品受肖邦与李斯特的影响明显。但肖邦脆弱的诗意与李斯特洒脱的华彩,其实与他都有很大的距离——忧伤影响他接近肖邦,彼此矛盾、分裂着的情绪影响他接近李斯特。在李斯特与肖邦之间,还有一个舒曼阴郁着对一切模糊的渴望,这又是他钢琴音乐中的三个坐标。我自己明显喜欢受肖邦影响较多的他,如《前奏曲》与一些双钢琴作品;反而不太喜好似李斯特《超技练习曲》般的《图画练习曲》。
拉赫玛尼诺夫4首钢琴协奏曲的调性全是小调。这4首协奏曲,第一首作于他17岁时,属习作,可忽略。第二首C小调和第三首D小调,我以为都远超了柴科夫斯基与阿连斯基,是俄罗斯钢琴协奏曲中很亮丽者。其实,唱片录音版本很能考察作品的影响力。第二首,除了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有50多个钢琴家留下了各种不同的演绎版本,几乎所有名家都不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第三首降低到有接近30位演奏家,第四首只有十几位演奏家,情有独钟的名家,仅有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里是个例外。
这4首协奏曲,我以为第二号最充分表现了他在忧郁中的孤芳自赏,更多软弱情感对宁静美丽的牧歌氛围的渴望。它的第一乐章,一开头就是那样沉郁着绵长不息的迷人气息,就像是俄罗斯广袤而又冰冻着、沉暮着雪花纷飞的大地。他的灵魂就似乎一直在这暮暗中徘徊,想展翅不能,最后只能干脆将自己凝冻在忧郁中,满足于自悲自怜的浮想联翩。第二乐章是这种沉思默想随着飘飞雪花美丽地舒展,就像冰雕雪铸般,缓慢绽放出那样静谧温馨的晶莹剔透,像美极了的摇篮曲。第三乐章,轻盈的、似天外而来的进行曲像是神圣对他的召唤,他挣脱着肉身,在神光沐浴下,变成特别轻盈,走向一个阳光灿烂中洋洋自得的高潮。这其中,钢琴技巧都委身于情感从容倾诉与对美好境界的希冀中,没有丝毫紧张着要撕裂的那种感觉。
以它为坐标,再听第三首D小调。开头第一乐章轻盈召唤的第一主题,像是延续了《第二首的末乐章。但我与上帝的关系变得复杂了,似乎彼此阻隔,钢琴在各种调性上转换出各种变化,是焦虑、渴求,甚至迷乱、悲哀,拓展出极广阔的幅度。天人关系在发展中相近又分离,高潮处是焦躁与精神冲击的强度,然后才有被神光照耀着有点凄美的婀娜多姿。第二乐章,依然优美但变成沉痛,钢琴在沉重的和弦包围中,有一种孤清不屈,它引向最后是一首圆舞曲,展示了一个从慰藉到哀叹再到呐喊的过程。第三乐章是一首要裹挟着沉重肉身洒脱地奔向未来的进行曲,中段有一种自嘲与戏谑,有一段静静晶莹美丽的歌唱,然后,奔向未来就变得铿锵有力,不再容任何踌躇,超乎了他本来的气质,磅礴向华丽的颂歌。
从第二到第三,第三到第四,这3首协奏曲完成的时间,分别相隔了9年、17年。到作完第四首时,他已经53岁。这首G小调的第一乐章,似乎又延续了第三首的末乐章,但表现的却是意气风发不断被各种各样延伸的悲观所侵蚀,神光不再照耀,浸透悲剧性,钢琴在其中就无奈到如四处焦躁乱窜的困兽,甚至疯狂到捶胸顿足的地步。第二乐章,乐队简直成了沉缓的葬礼行列,低压到喘不过气来,钢琴也单调到无以承受重压。第三乐章开头一声霹雳,然后是匆忙追赶着的音流澎湃,钢琴以各种抗争姿态,引发音粒飞溅、飞扬,但更多变成技巧的游戏,通向狂欢般的音响舞蹈。此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在大洋彼岸,已经穿着手工缝制最讲究的西装,开着经常变换的豪车,叼着雪茄,应付于各种炫技表演。那个沉郁、感伤的他已经离我而去了。■ 李斯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小调艺术音乐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