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值得信赖的面孔 影帝葛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 电影《让子弹飞》剧照 )
12月,陈凯歌、姜文、冯小刚,三大导演,三部风格迥异电影,都选择葛优为主演,这本身就已经构成了我们叙述的一个起点——三大导演都认定了葛优对角色独特的诠释能力,不担心自己片中之葛优会被他人片中之葛优所影响;或者说,三大导演都宁肯因自己片中葛优的影响力,牺牲他人片中葛优可能会给自己片中葛优带来的影响,他们都坚信自己之葛优能超越他人之葛优,这就不仅是一个演技问题了。正是它迫使我们去追究——葛优对中国电影观众,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一般观众而言,葛优的表演始自电视剧《围城》中的李梅亭。那实际已经是他创造的第二个角色——此前4年,1987年,他已经在电影《顽主》中,将王朔所要承载的一个夸夸其谈的小人物的悲欢表现得淋漓尽致。应该说,李梅亭是他更深入去观察角色的一个新的开端——钱锺书笔下这个本来蝇营狗苟的吝啬角色,到了他身上,就有了本是落魄中人,为自身生存又可恶、尴尬着的一种辛酸,一个极次要角色,就有了甚至比小说中这个人物更多的内涵。
由此,《编辑部的故事》、《活着》,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感觉到了他所特有的那种气质——以一种表面的俏皮或自嘲,卫护着在众多外来压迫下自己内心的脆弱;在所经历的各色各类灰暗人生中,尽力扮演出哪怕是伪装来的逆来顺受。这样一种角色,可能正是这20年,大多数人生活的某种缩影——大家都感觉需要一种能冲破重重压迫,嬉笑怒骂地宣泄着的轻松;在这轻松之后,又需要一种再回味自己真实的社会角色,又无力抗拒它的压迫与压榨,无法排遣的怅然辛酸。
葛优之能连续那么多年打动人心,可能正因为此——这样一个社会,极端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多的人从他塑造的角色中获得了这样双重的宣泄与感伤。这20年,他可能正因为此而成为一种主流形象:他宽厚着,款款憨笑着,不知所措与茫然若失着,自我消遣与自我解脱着,以一种真实的笨拙,给大家以喜兴,在喜兴中给大家以抚慰,在抚慰中又让大家去体会他的生态,为它感伤。大家从他的蹙眉漏齿间,学到了一种摆脱沉闷的生活态度;反过来,又从这种生活态度里,感觉到喜悦,回味到辛酸。从一个角度,感觉他表现的不是喜剧,是悲剧;从另一个角度,又感觉他表现的不是悲剧,是喜剧。
由此,我们讨论的,实际是葛优与观众之间的这样一片社会土壤。当假大空的英雄占据中国银幕的这一页翻过之后,葛优成为影帝的这个事实,从某种意义,正是中国社会一种进步的体现——从虚伪的大人物的人生回到真实的小人物的人生,我们从这样的人生中得到的感悟、这样的角色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共鸣,要真实得多。
( 1999年时的葛优 )
从这个意义,影帝葛优对于中国电影史的贡献,远远超越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影帝面孔电影信赖值得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