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石门坎:一所乡村学校的考察
作者:丘濂(文 / 丘濂)
( 由于石门坎地处高寒地区,土地贫瘠,土豆仍是当地百姓除包谷之外最主要的食物(摄于2004年) )
2008年来到石门民族学校任教的特岗教师马玉娇告诉我,虽然她就是中水镇的人,可她从来没来过这里。“当年这条路还是土路,没有铺柏油,路上最深的坑有1米多,坐车要走3个多小时。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路上常有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路旁就是万丈悬崖,我根本不敢看。”现在从中水镇到云南彝良的公路只修到了石门乡东北部的年丰村,依然是条断头路。
这里自2006年以后来了许多特岗教师,这是我们来到此地调查的好奇心之一。
在和石门民族学校的教导主任一起浏览2010年特岗教师的名单时,我注意到了张振方这个名字。他的家乡是河南省漯河市的一个村子。教导主任对我说:“河南对本地人而言就是北方了。自有特岗教师以来,我们第一次有从这么远来的人。”特岗教师是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从事义务教育的一项政策,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区级和县级4种级别的职位。是哪一级的特岗教师,就由哪一级的财政来支付工资。国家级特岗招聘对象的条件最为严格,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只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今年的特岗教师一共9位,全部是国家级特岗,大学本科的学历。
我在宿舍找到了张振方,他刚刚在操场上和一群学生打完篮球,满身是汗,正想下山打一桶水来洗澡。学校将特岗教师安排在一座空荡荡的教学楼的顶层,男生和女生各一个教室。石门坎处于地震活跃的地区,这座楼不符合防震标准,已经停止教学使用了。教室的讲台周围被开辟成厨房,后部放着床和桌子。“洗澡就是在哪里随便挂个帘子简单擦擦。学校和街上都没有公共澡堂,洗一个淋浴要去3个小时车程以外的云南昭通县,我还是趁着给学生买教学资料的时候去洗过一次。”我们谈话的时候停电了,是那种在深山里的完全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突然降临。张振方告诉我,自他9月4日来了之后,停水和停电已经发生许多次。“听他们说,冬天这种情况更严重。外面的电线一到晚上就会结冰,拇指粗的电线变成手腕那样粗,不及时清理电线就会掉下来,造成大面积停电。”
张振方来到石门坎的原因并不复杂。他毕业于贵阳学院,专业学的是高中化学的教学。“毕业时贵阳本地并没有化学老师的空缺,我就参加了国家特岗教师的招聘考试。”张振方听过威宁县有个著名的景区叫草海,冬天有大量候鸟飞来过冬,可以观鸟,于是勾下了威宁县。“县里一共招41个化学老师,81个人报名,我的成绩排第六,基本上县里的学校随便选。我连地图都没有看,就选了石门,完全是因为我看过一部电影叫《石门英雄》,虽然它和这个石门乡也没有任何关系。”
( 在厨房中忙碌的苗族妇女。荞麦饼和南瓜是石门坎百姓的日常食物(摄于2004年) )
从2006年开始,石门民族学校就有特岗老师进入:数量分别是2006年8位,2009年8位老师,以及今年的9位老师。这也是近年来教师进入这里的唯一途径。他们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石门乡本地人,当初由于就业压力而报名,报名之时甚至在来的路上还对石门坎的状况没有概念,最多只是知道“这里曾经有传教士待过”,还有“条件有些艰苦”。一旦成为特岗教师,首先就要通过3年的特岗期,而后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进入正式教师的编制。在这3年里,他们和有编制的老师享有同样的待遇,如果3年中毁约,需要交2万元的赔偿金。
张振方在来到石门民族学校培训的时候才知道这所学校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当年遗留下的建筑已经不多了,这是因为学校一度缺乏保护意识,也没有经费来维护。那座石木结构的最大教学楼在1998年被拆除,传说中“风格简约又不失庄重浑厚”的建筑只能从校史陈列室手绘的复原图中感受到。2006年百年校庆之前,为了迎接参观的校友,所剩无几的老建筑前都挂了说明牌。“曾经路过的时候读过那些说明文字,也就仅此而已。”
( 石门坎全景(摄于2004年) )
石门民族小学部的前身,由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的牧师伯格里建立,学校在民国初年取名为“石门坎光华小学”。
光华小学于1906年正式招收苗族学生。他们毕业时成绩优异者被送往成都华西中学读书,4年毕业后又全部归来,成为石门坎第一批苗族老师,来培养下一代苗族学生。此后这种“以苗教苗”的模式不断循环。
前威宁县教育局局长杨忠信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1950年3月,杨忠信背着包谷面从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步行13天来光华小学读六年级的下半学期。他从光华小学毕业的一位堂哥曾是他的所有科目的老师。杨忠信来到这里读书,是为了能够考取位于光华小学旁边的西南边疆威宁石门坎初级中学。
“我当时求学的榜样就是她的父亲朱焕章,初级中学的创办者。”杨忠信说。“她”是坐在我对面的朱玉冰,杨忠信现在的妻子、朱焕章的二女儿。出生于苗族普通农户人家的朱焕章1915年进入光华小学读书,后在1931年进入华西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他拒绝了贵阳的工作机会,回到光华小学任校长。
传统模式1952年以后被重新改造,那一年政府接管了所有的教会学校,在此建立了贵州省石门民族中学以及石门民族小学(后在1982年合并为石门民族学校),从此有了威宁县以外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非苗族老师调入学校。但是,此后,石门学校也慢慢丧失了“苗族文化中心”的地位,原因之一是学校的招生范围缩小,生源不如以前优质。石门民族学校的现任校长陈杰告诉我:“石门乡除去石门民族学校小学部这所中心小学外,还有高潮、云庐、营坪、女姑4所分布在4个村子里的完小,因此民族小学的招生范围只局限在所在地荣和村以及毗邻的草原、锅厂、河坝、新民这4个村子。原来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优秀学生都会慕名来到石门坎,现在他们在当地就可以择校。初中的生源是整个石门乡,因为乡里仅仅在高潮村还有一所‘戴帽初中’,招的人数少。但是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一些家长会将孩子送去附近中水镇或是水城的中学,他们可以负担起择校费与生活费。最好的孩子不会在本地继续读初中。”
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同样生源质量下降,为什么小学和初中教学效果会相去甚远?我从威宁县教育局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民族学校的小学部在全县排名中上,初中部在历次评比则几乎都是最后一名。造成这种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两边在师资上有所区别。
学校的书记吴善国告诉我:“一直以来,初中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都会报考中等师范学校,因为中师管分配工作,可以解决农村家庭的经济问题。中师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全面,适合小学教学,却缺乏专业学科的背景。在没有大学生或大专生分进来的情况下,只能派他们去教初中。这就导致了初中教学水平无法保证。”
这种局面在2001年以后才开始转变,因为那一年中师不再分配工作,读高中成为好学生的选择。而特岗教师的到来将是改变这一状况的决定性因素。2006、2008和2009年的特岗老师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局要求必须安排在初中部任教。
但是,具体考察下来:2006年来的8位特岗教师里,有一位没有度过3年就悄悄离开,另有3位在期满后,以“父母需要照顾”、“要和男朋友完婚”和“想找一个气氛活泼的单位”为理由申请调到别的学校,还有一位因为教学成绩的问题从民族学校的中学部到了一所乡村小学。至今在岗的还有3位教师。因为只有这一届完整度过了3年特岗期,所以还很难判断特岗教师是否可以解决这所乡村小学的教师流失问题。不过,特岗教师对于这个有过百年历史的学校而言,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 学校特岗贵州民族门坎一所光华小学考察乡村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