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 城门失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 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在等待工作机会 )
1995年1月14日,离农历春节还有半个月,北京城里过年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浓。反反复复酝酿了两年的《三联生活周刊》终于正式出版了创刊号,封面是一扇大红色的城门,城门并未洞开,讨论的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话题——户口。
当时,“春运”已经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估计,全国进城的农民工已高达8000万人。市场经济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农民工蜂拥涌入大城市,已经强烈冲击了户口制度,给脆弱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尚未成熟的管理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
根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的估算,当时常住北京的农民工已超过200万人。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流动人口,1994年10月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征收城市容纳费的条例》,规定凡批准进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都要缴纳城市容纳费,价格从3万元到10万元不等。
征收城市容纳费,北京并不是第一个,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一时间,中央各部委纷纷出面声讨,因为如果按照条例计算,航天部每年需要向北京市支付1800万元,铁道部则高达3000万元……初生的《三联生活周刊》的这个封面专题从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入手,全面考察了户籍制度对都市里不同人群的影响。记者的触角深入到了“新疆村”、“河南村”这些边缘人群的聚居地。《三联生活周刊》由此奠定了自己的气质与基调——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关怀。
杨浪率领他的团队完成了《三联生活周刊》在筹备近3年后的创刊。杨浪的团队于1994年12月2日正式出版了试刊号(总第一期),从1995年1月至4月,以月刊方式连续出版了4期,从第二期到第四期封面专题分别是:《谁是香车梦里人》、《关于女人的话题》和《迪斯科广场占领都市》。5月后,出版再度中断,杨浪的团队随后解散。8月才重组团队,重新筹备出版。直至12月10日才出版该年第5期(总第6期),封面专题为方向明采写的《邓斌不是沈太福》。
至1996年起,《三联生活周刊》才开始以半月刊的方式连续出版不再中断。 城门1995失守